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缙云床文化浅释(上)

缙云床文化浅释(上)

推荐人:钱塘丐叟 来源: 阅读: 1.61W 次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缙云床文化浅释(上)

——缙云床文化浅释(上)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造就了不同的特色民俗文化。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习俗和风格。

浙江民俗史学专家何老师对淳朴的缙云民俗颇有好感。前些天偶然之间要我介绍一下缙云地方“床”的民俗文化。可我作为一个缙云人,却对缙云的“床文化”熟视无睹。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加以追溯归纳,也会悟出哲理,找到规律,吸取精华。原来,回顾缙云床的演变史,也反映了一定程度上的缙云民俗演变史和缙云的社会发展史。

俗话说,“人生半世在床”。床是缙云老百姓生活起居中的重要依托,由此产生的历代床民俗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至今尚在缙云民间流传盛行。

别说如今,缙云城乡的年轻人,结婚成家,基本上都是崇尚了时髦的“席梦思”床。却原来“席梦思”在亚洲,它作为香格里拉等五星级酒店的供应商广受关注。该床垫具有款式设计经典、外形高贵华丽、制造工艺精细及健康环保的特点,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功能上,都引领着世界床垫的发展潮流。

很多人一直以为,席梦思就是床垫,里面是弹簧,外面是很结实的布。其实,席梦思是一个人的姓,也是一个品牌,只是因为它太出名,以至于我们把床垫都叫作“席梦思”了。

据考查,美国一位卖家具的商人扎尔蒙·席梦思是世界上第一张软弹簧床垫的发明者,100多年前,全世界的人们(除了中国有棕绷床外)都还睡在硬木板床上,很多顾客向席梦思抱怨床板太硬,于是他开始苦苦思索如何让大家睡得更好。1900年,世界上第一个用布包着的弹簧床垫推上市场,从此改变了人们的睡眠习惯,大家用发明人的姓为它命名,席梦思也用自己的名字成立了弹簧床品牌。改革开放后也走进了缙云城乡的千家万户。在此同时,基本上都配套有相对豪华的卧室房间、现代家具、家电和灯饰……,宽度从一米二发展到一米五甚至一米八。况且床铺也改成两面凌空不再靠壁铺设。

殊不知“席梦思”没流行前,“棕绷床”才是奢侈的寝具。当时棕绷床都是有钱人才买的。据说,以前乾隆皇帝也见不得席梦思,睡的就是棕绷床。棕绷床的优点就是透气好、利于骨骼生长,以木框为架,串编棕绳为床面。软硬适度,睡卧舒服,修理方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棕绷床”是我们缙云赶新潮老百姓的首选寝具。

但是21世纪开始,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席梦思”的出现和流行,缙云许多人家,特别是年轻人,都赶时髦享用起了“席梦思”,而已经很少用棕绷床了。甚至有很多年轻人就根本没用过也没见过棕绷床...。而对缙云传统的“大床”、“假铁床”、“两头兜”……之类的故事更是天方夜谭了。

缙云寝具 床的种类

缙云位于浙江南部腹地、中南部括苍山丘陵山区,并非十分发达富裕,所以缙云的床,也向来都是简单朴素。主要类型为:古老的雕花床、大床、铁床、假铁床、两头兜、仓柜床和临时床……,最后演变成如今流行的各式各样席梦思床。

“花床”是少数富裕的大户人家拥有,她包含了奇特的中国民间习俗。在花床上有着不同主题含义的雕刻和绘画。除了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和一些戏剧故事、民间传说之外,有一部分,带有某些云雨之事的暗示色彩,不仅寄予着父母对于孩子传宗接代的渴望,也寄予着将中国礼教传统相继承传下去的渴望。

“铁床”也是比较有钱或“洋气”的绅士阶层从外地引申过来,有的设有床架子,有的三面或两面栏杆,有的整张床用铁管或铁皮做成不同的几何图案。花色各式各样,两头栏杆可以靠背,床后壁栏杆可以挂衣服或防止人滚落地。

“大床”是缙云城乡当年的最普通的主流床。上面没有床架子,前后面大“床杠”(前面床杠更大),用大的硬木方料做成,两头各有“床头板”和“床头柜”。“床头柜”里面可以放家庭的契约、账本和比较精美值钱的首饰品之类,然后上面按上“稻草床头”,盖上草席,既保密又当枕头。

“假铁床”是1950年代后期起比较流行。为了模仿铁床功能和追赶时尚,符合新的审美观,那时候起,一般男女青年结婚,都作兴这种床。一般的“假铁床”,两头和后壁都以车木而成的大小几类“葫芦”组成的三面栏杆,上面做了架子可以挂蚊帐。通常大小尺寸为1.9米长×1.2米宽,用油漆漆成红色。

“两头兜”床,比“假铁床”简单,只是两头用木条简制栏杆,有的稍加油漆,一般为家庭小孩或临时客人所用居多。

“仓柜床”一般是建在楼上的谷仓旁边,三面封闭式,床下是柜子,可以藏稻谷或棉被冬衣,这种床既可睡人,也可空时堆放杂物。这种床更适合恪守在楼阁闺房里的闺女。

“其他临时床”,有的农户家中贫穷,就用两支“四尺凳”,搁上几片木板,铺上稻草,也就算一张床铺。还有的是正月拜年客多,随便在楼板铺开“地簟”或“稻桶簟”也算临时床铺了。

床的配套设施

1950年代,缙云农村常有顺口溜:“印花被,青布凉(蚊帐),绣花枕头新凉外(挂在假铁床顶上,布凉外部的,绣着花的短帘子),新凝学(锅)灶白粉墙,三节电筒钢笔挂……”,表示对床的配套和新生活的梦想境界。

旧时,缙云人铺床基本上都是用“籼谷稻杆”铺垫取暖,因为一是大多数老百姓都是比较穷,二是籼谷稻杆是“神仙所封”,既松软又有一定的保温和驱邪功能,况且又是土出最省本钱,所以是城乡铺床的首选材料。所以包括床头(枕头)都是用“稻杆”捆绑而成。就算部分富有人家用旧棉絮或床毯,下面也还是少不了稻杆的铺垫。

铺床的草席,多是以“龙须席”和“蒲草席”为主,通用草席除了各户农民自产自销自用外,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市场买卖。缙云市场上“上坪龙须席”最俱代表性,“雅化路蒲草席”也最有名气。除此以外,夏天家家户户都通用比较凉快的“篾草席”。

长年固定睡觉用的各类床,基本上都配有“苎布蚊帐”,八十年代后“纱布蚊帐”也慢慢流行。有床架的“花床”、“假铁床”可用没有顶的“团圈旋蚊帐”,没有床架的“大床、两头兜床”必须用有顶的蚊帐,并穿着“布凉竹”吊在高处。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结婚用的床,都配用“花开并蹄”之类的“绣花枕头”和“鸳鸯戏水”之类的“凉外”。很多家庭的床边放着“坢桶”,也同时挂上绣花的遮羞用“坢桶帘”。

由于以前房子窄小,为了提高房屋的利用率,为了能够多睡几个人(有的家庭大人小孩四五个人同睡一床),防止小孩滚落地,往往床后壁都靠在墙壁的“傍实”地方,前面备有深满的“大床杠”护住,床面前还必备“踏床”。“踏床”既可以给小孩上床当台阶,也可以放鞋子。年长老人又可以放“火笼”、“尿壶”……。

棉被是床上关键的配备,的床文化和床铺配备的核心,一年四季不可或缺。过去虽然多数都是印花土布包着棉絮,可是由于以前家庭贫寒,基本上一床被子一盖就十几年,“旧棉絮”翻新翻了又翻,“被夹里”补了再补,大多是破烂不堪面目全非。况且以前的被子又破有薄又小又硬,盖得了左边就盖不了右面,盖得着小孩就盖不了大人。所以只得将衣服当被盖,用火笼取暖,而且不少农民将“蓑衣”当被毯盖。解放以后,蓑衣当被盖的历史基本不复出现。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