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缙云民俗与“灯”的不懈之缘(之三)

缙云民俗与“灯”的不懈之缘(之三)

推荐人:钱塘丐叟 来源: 阅读: 3.66K 次

变幻无穷的“灯”,它是写不完的诗,是一曲永远没有休止符的小夜曲,如同满天星星。古有三更灯火五更天,今有火树银花不夜乡。它凝聚了多少华人血与汗,它历经多少冬与春? 作为龙传人的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崇敬龙,以龙为图腾,龙文化成为华夏民族“体育文化”和“灯”文化的一大特色。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迎龙灯”,气势恢弘磅礴,雄浑豪壮,广泛流传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迎龙灯”就成为了凝聚“龙的传人”之一股巨大力量。尤其是缙云的“龙灯”,更如“灯”的浩瀚星空中之“北斗”!

缙云民俗与“灯”的不懈之缘(之三)

关于缙云仙都“轩辕驾火龙升天之处”的说法,北宋仁宗时李世聪所著的《洞渊集》卷二有之,明成化辛卯《处州府志》和历届《缙云县志》对此都有相同的记载。有关史料记载,龙灯源于楚汉之际。缙云西乡小溪的大龙头相传是明朝永乐时陈祚以缙云板龙为基础,吸收南京某些糊裱工艺而成。清嘉庆戊辰年(1808),壶镇白陇卢族迎过千余洞的板龙。缙云除各类板龙外还有鞠龙、布龙等品种。缙云是浙江“龙灯”的发源地。从黄龙山、黄龙寺、石龙头 龙山珠、白岩龙门、大龙潭、小龙潭、硳臼龙门、金龙洞、龙溪等众多“龙”的地名,彰显缙云独有的龙文化之深度和广度。尤其是清幽祥和的三溪弹丸之地,不但有奔流不息的灵秀龙溪,还有神秘莫测的龙洞、龙洞坑、龙洞坑殿、龙潭……,而且有活灵活现的龙母娘娘、龙母的娘家、龙母娘娘殿和多个龙王殿……。由于龙文化的根深蒂固。所以自然而然地将千丝万缕演变成“龙灯”文化和“迎灯”习俗。三溪的“龙灯”与各地的“龙灯”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龙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是一种特有神秘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神物”,它有麟、角、须、爪,形状奇异,会变化,能兴云作雨。原始时期华夏各族盛行图腾崇拜,轩辕一脉以龙为部族象征。仙都是黄帝升天的地方,缙云自古以来有着丰厚的神龙崇拜土壤,人们怀着对远祖的怀念和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凭想象巧手制作五彩缤纷的板龙、布龙、百叶龙、篾箍龙、大龙头等,在每年的元宵节和庙会上举行传统迎龙灯活动,以期驱邪纳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各式龙灯中,尤以“缙云板龙”最为粗犷、壮观。一条板龙起码近百桶,长的可达三、四百洞,首尾相接,蜿蜒数里。迎龙多以村为单位,承头主事人也叫“龙头”或“大头”。制作龙身并不限于一户一桶,有的村规定家里的牛和猪娘,都具有一洞龙的资格。因此如有能力,也有一户出三、五桶甚至几十桶的。龙头龙尾工艺较复杂,要村里专门请篾匠画工来做,其余龙桶由各户自行缚扎绘制。有的村由村里集体统一提供龙板、竹篾、龙抦。私人乐助和“龙头”、“龙桶”自筹的“龙款”集中专人保管,统一购置纸张、颜料和相关用品。龙身的主材是松树板,宽七寸,厚一寸,两端各有“龙抦”的插接孔。按每节龙板的长度来分辨,可分大板龙、二号龙和小板龙三种。(以龙板两端的插接洞孔距为准)。二号龙板长八尺或六尺,相对转身灵活方便,更适合山区环境。小板龙节数不多,板长为四尺,专供十来岁男孩嬉闹。

立柱顶着二根固定于龙板两端的粗篾条,形成半圆形的龙骨架。再以此骨架为支撑,用稍细的篾条、蔑箍缚扎成直径约一尺二寸圆桶状龙身。弧顶扎上三角形背鳍,作为龙脊。然后裱糊上棉纸,喷过明矾水,水干后纸质收缩变硬,再进行彩绘或贴金、银鱼鳞龙甲。龙甲呈菱形,画时在笔触之间及空白处涂抹羊脂,以增强纸张的透明感。两侧龙翼有“八仙”之类神话图案和“八仙”、“风调雨顺”等吉语,龙脊则用彩纸折成若干“龙雹”加以点缀。龙头做成牛头狮面,安装在丈余长的龙板上。其额大而前突,双眼可以灵活摆动,两只水牛角高耸于两侧,嘴边粘挂黑纸剪成的长须,含圆形红色“龙口灯”。龙尾似蛇尾或鱼尾,与龙身相接呈S形,前后4只凤爪擎有“龙爪灯”。每节龙身内装有蜡烛插,可同时点燃前、中、后3支蜡烛。整条龙身装有龙翼、龙刺,插有蜈蚣旗、三角旗。龙头龙尾,还各有两根全株“龙耸竹”左右随护。以往龙体发光都是靠燃烛,这些年多以电池电珠及小型发电机来替代。没有了烛光摇曳的效果。龙头八面威风,却因身躯庞大,以至于比较窄的道路、转角都成瓶颈,有时还要受制于道路上方的横幅、电线、挑樑和骑马楼等。同时,还要注意抬杠人身高尽量整齐划一,场地也须选择相对平整。迎龙手一般安排龙头6-12人,龙尾5-6人。每节龙身2人,其中一人把守衔接处的龙闩。

龙属圣物,制作好的板龙横卧停驻时不许闲人横跨,你不绕道就只能从龙板底下爬过去。如有不晓事的一经抬腿跨过,那就犯了大忌,定会被村人拖住逼你买来红布在龙角上“搁彩”冲喜。此举对妇女特别忌讳。

缙云板龙多数都以祠堂、大会堂或小学作为大本营,族人在这里商讨迎灯事务,还有加工制作并存放龙头、龙尾。由此而来,龙头的高度大小就受到大门口的限制,都要度门而做。

元宵节的板龙正月十三“起灯”,俗称平安龙。下午3点钟光景,就有专人敲铜锣,从村头敲到到村脚,从里道坛到前间沿。阵阵锣声通知“会龙”。龙桶的人家提前吃了晚饭,燃放一串鞭炮,到指定地点集中“接龙”。按顺序,将龙板一端的圆孔与相邻龙板的圆孔对接重合,插上一根二尺长的硬木“龙抦”,用铁锤敲紧龙闩,如此节节相接,首尾相连。龙灯出迎前还须举行祭龙和开眼仪式,即经摆斋供拜后,揭下事先蒙在龙眼上的红纸,以墨汁点其睛,称之为“开光”。迎龙开始,首先由两盏呈“甲”字形的“牌灯”为神龙开道。牌灯上绘云龙及 “肃静”、“回避”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龙头、龙尾都有号头先锋、唢呐箫笛、大鼓、钹、锣等十余人组成的乐队,演奏“行路调”及其他民间曲目。龙头的乐队后面一人舞龙珠(相当于整条龙的总指挥和风向标),与龙头动态相谐成趣。在此同时,各个小团体的“掬龙”、“布袋龙”和“香亭”、“台阁”以及五花八门的“纱灯”、“宫灯”、“大刀灯”象潮水一样涌向“大板龙”的鞍前马后,左追后逐。汇成浩浩荡荡鼓乐震天的舞动“灯潮”!

(待续)

钱塘丐叟 应子根 2016年6月9日19:00:41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