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舌尖上的记忆参考

舌尖上的记忆参考

推荐人:慕白 来源: 阅读: 4.69K 次

在隆昌,老师和学生吃的都是大锅饭,一个锅里做出来的,菜都是一把大铁铲下炒出来的,米和馍馍都是一个大锅里蒸出来的,省时省厨具也省了学校的开支——总之,隆昌人多,吃饭的嘴很多,大食堂想法设法的在少开支多节省的原则下,顿复一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给学生做饭。当然每一两个月也会吃顿鸡肉改善伙食,但绝大多数菜里的肉并不合我们的胃口。“在隆昌能吃顿香香的肉饺子?”这种牢骚几乎都没入过我们的闲聊话题。

舌尖上的记忆

初一是对饭菜口味的适应过程,从入口别扭到习惯适应,在几顿煮方便面的恩惠与期盼下逐渐放下了对平日饭菜的厌倦;初二,国家实行初高中营养餐计划,作为私立学校的隆昌也基本贯彻了这一计划,每天早上,餐厅入口处都放几十箱奶和几箱“喂猫的”火腿(最便宜的那种面做的),保证进去的学生人手两样;和着饭菜,这就是好点的体验了。

高三。“高三没有节假日,每天都是倒计时”,一开学就是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开始高三学习的。我们班很幸运,因为班里尖生在同年级各班里是最多的,学校也在分配好老师时优先考虑给我们。高三的班主任是隆昌数学名师,是上一届某班的班主任,那个班里出现了隆昌史上中考分数最高的学生,该学生的初中学习生活也堪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传奇,被这位老师日复一日地欣慰回忆、周复一周地激动介绍给我们,他的精神也被传颂为“卢XX精神”。整个初三,班里每一个愿意学习向前冲的学生都被这股“卢XX精神”激励着,尖子生们都在暗自较劲互相超越甚至超越他,而中等生则同样以那股精神激励自己再加一把劲,再加一把劲,再加一把劲!

班主任给我们讲的最多次的卢XX事迹还是他过星期和节假日期间不回家、就留校做作业学习的事。隆昌的学风全县最浓,状元尖生的故事也最能引起他班主任所带下一届乃至好几届学生的崇拜与效仿。那股节假日留校的风气也在我们班里流行开来:最初是一个人——班里尖生,然后是几个人——几位尖生,之后是一两个宿舍,再就是几个宿舍了,一个班有半数学生都节假日留校好多次。初三同年级的好多学生也逐渐留校。我们宿舍的几个人也就在本宿舍尖生的示范引领下选择留校。那些节假日留校学习的舍友们都是真的在做题背书,起的早也睡得晚,宿舍学习氛围很浓,至今回忆起来都是令我们每个人感动的经历,一群人在学习的号召下打磨掉了原来的摩擦和矛盾,变得团结起来,争相进步,互为榜样和鞭策!

现在已经记不清那是第几次留校了,只知道那次留校人数最少两百人,初三想进步的学生都留下了吧……学校根据班主任们的人数统计,在平时的了解中,也掌握了我们实实在在搞学习的情况,那次,学校做了“破天荒”的决定!

记得当时几位老师站在一起聊天,喜气洋洋的,我们知道是午饭时间到了,就陆续到食堂门前排队。随着后边同学的归队,队伍基本稳定了,管年级事物的老师过前几步,看着二百号人站成的的“方阵”,开心地吆喝:

“今儿个食堂做了好饭啦!给同学们吃肉饺子!”

我们虽也欣喜几分,但是也怀疑这肉饺子到底啥样的,吃饱吃不饱,到底行不行……直到队伍接连迈进了食堂……

每排长桌子上都摆了两盆装的平平的肉饺子,个子不小,包的挺丰满;旁边那些小铁碗仿佛是为了专门盛放那些饺子,也显得擦亮了。好几个班的留校同学汇成的二百人,各自走到各自班的饭桌上盛饺子,那庞大的队伍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个小分队,一个队也就几个人……

我们都围在饺子盆周围,由于比平时人少,每个人的铁碗里都满满的,分完一盆,厨房阿姨们又端来一盆,又分着吃第二碗。由于没有平时作息时间的硬性管理,那顿饭吃的也慢节奏,一碗接一碗,真的是吃饱了才离开的桌子……可比平时吃的满足了!

毫无疑问,那是学校对上进者的嘉奖和鼓励,校长那次真的舍得给学生好好地吃一顿高规格午饭了。我们年级不到半数的学生独有的一次圆满的吃饭经历,我所见没有哄抢,没有不公,大家都没受平时的逼促。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