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中国历史 > 中国大反动的酝酿:黄埔军校的兴办

中国大反动的酝酿:黄埔军校的兴办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6W 次

中国大反动的酝酿:黄埔军校的兴办

中国大革命史

第一章大革命的酝酿

第四节黄埔军校的创办

一、黄埔军校的筹建

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长期斗争中,逐步认识到组建一支革命军队对取得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于是他决心仿效苏俄红军建军经验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革命军队的基础。

1923年2月,当孙中山准备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时,就邀请苏联政府派遣军事专家和政治工作人员到广州,协助建军工作。8月,又派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王登云等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俄考察。代表团在访问期间,曾直接向苏方提出“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派人到华南,仿照红军编制中国军队,派去的人愈多愈好。”与此同时,孙中山在国内积极进行筹建军官学校的工作。在10月15日召开的国民党恳亲大会上,孙中山提出在广州设立陆军讲武堂,“训练海外本党回国之青年子弟,俾成军事人材”的建设,号召海外革命青年回国学习军事。11月26日,孙中山又亲自主持召开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作出了建立“国民军军官学校”的决定,招生对象包括党内外一切有志献身国民革命事业的,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年。

1924年1月,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军官学校的筹建。24日,孙中山宣布成立军校筹备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李济深(邓演达代)、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等7人为筹备委员。择定广州近郊黄埔长洲岛原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为校址,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2月6日,设筹备处于广州南堤2号(今广州沿江中路239号对面),正式开始筹建军校的工作。

由于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2月21日突然辞职,且未经孙中山批准便擅自离开广州返回浙江老家,使军校筹备工作一度中断。孙中山批示不同意蒋介石辞职,但为了不影响军校筹备工作的进程,又于2月23日任命廖仲恺代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廖仲恺忠心耿耿,积极进行筹备工作,同时竭力催促蒋介石回广州复职。直至4月21日,蒋介石才返校。

当时,筹措办校经费是一大困难,蒋介石对此十分不满,回粤后曾电询廖仲恺,问军校费用“是否另有指定?”廖仲恺为使蒋放心,复电对他说:“军校款,弟不问支出,兄亦不问来源。”实际上,从筹备到办校,廖仲恺为解决军校经费问题,常常不得不以极大耐心同控制了广东财政收入的西南军阀交涉,甚至要跑到杨希闵的鸦片烟床前耐心做工作,才能够从他们霸占的税收中得到一点拨款。廖仲恺扶持军校的苦心,使师生深为感动,誉称他为“黄埔慈母”。

军校筹备委员会从1924年2月8日召开第一次会议至5月9日工作结束,共举行会议32次,对军校的体制、规章制度、教练计划、教职员甄选、学生招考以及校舍修葺等都作了初步安排。在筹备过程中,军校初定设立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由各筹备委员暂行分工主管。各级办事人员则从各军军事学校在职人员中选拔,经严格挑选后再通过考试择优录用。关于学生来源,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全国19个省进行招考。为切实作好招生工作,筹备委员会决定成立军校试验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等9人为委员,经孙中山批准于3月21日成立。因当时蒋介石离职,指定李济深为代理委员长。

黄埔军校招生消息传出后,各地有志青年报考十分踊跃。尽管当时全国大多数省区尚在军阀统治之下,军校不能在这些地区公开招生,只能委托各地党组织及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绍,但报考人数至3月27日已达1200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三倍多。报考青年的文化水准也较高,约有1/3是中学或专门学校毕业生。但也有一些人把报考军校作为追名逐利的捷径,想通过不正当办法进入军校。为保证学生质量,军校试验委员会于4月7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公开启示,谢绝各方推荐函件,郑重声明坚决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新生。经严格考试,第一期共录取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培训革命军事干部的工作,在黄埔军校招生期间,各地党组织积极动员和选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在第一期录取生中,约有共产党员50~60人,来自湖南的考生、共产党员蒋先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入学。

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创办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1924年初,苏联为黄埔军校派来了以切列潘诺夫为组长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参加军校的筹建工作,还给军校赠送了武器和经费。随后,苏联又派遣军事顾问团,团长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率领40多个苏联军事专家在黄埔军校工作。这是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人才能在短期收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孙中山对黄埔军校十分重视,亲自兼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廖仲恺为军校党代表。他与校长、党代表三人组成校本部,作为军校的最高领导机构。校本部之下,除原设五部外,为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决定增设政治部。另设教官室主管战术训练工作。后又增设教育长一职。

建校之初,政治部以戴季陶为主任,张申府(当时是共产党员)为副主任。教练部以李济深为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兼总队长。教授部以王柏龄为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管理部以林振雄为主任。军需部以周骏彦为主任,俞飞鹏为副主任。军医部以宋荣昌为主任,李其芳为副主任。以何应钦为战术总教官。教育长则先后由胡谦、王柏龄、何应钦、邓演达等担任。后又增设参谋处,以钱大钧为处长。

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学生入校,编为四队接受新兵训练。正取生编为第1、2、3队,备取生编为第4队,分别以吕梦熊、茅延桢、金佛庄、李伟章为各队队长(其中茅、金是共产党员)。

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出席典礼并发表长篇讲话。在讲话中,孙中山首先郑重宣布,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求挽救中国的危亡”。他强调办军校要学习苏联经验,指出俄国革命之能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做革命党的后援。”“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他勉励军校学生要立大志做革命军人,“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他还指出:做革命军,除了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理想,还要有“高深的学问做根本”。因此,一定要学好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孙中山对第1期学生寄予极大的信赖和深切的期望,在他结束讲话时,表示“要用这五百人做基础,造成我理想的革命军”,以完成拯救中国的大业。

二、军校的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

黄埔军校在办学方向上主要吸收苏联红军建设的经验,教学工作实行军事政治并重的方针,尤其重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是黄埔军校区别于旧军事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军校在党代表直接领导下,通过政治部对全校进行政治教育和开展政治工作。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是由共产党奠基,而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一直是由共产党人主持的。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因对国共合作有异议,在军校开学12天就辞职。戴离职后由邵元冲继任政治部主任,邵是旧文人,不会做政治工作,因而打不开局面。要搞好军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当务之急是必须选派得力干部来担任政治部主任这个极其重要的职务。经共产党人推荐,由廖仲恺电邀在法国的周恩来回国任职。1924年7月,周恩来离法返国,9月到达广州,11月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工作。从此,政治部成为对学生进行政治训练的中心,也是共产党人在军校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阵地。继周恩来之后,先后有包惠僧、邵力子、鲁易和熊雄等共产党人担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还有聂荣臻、恽代英、肖楚女、张秋人、于树德、安体诚、高语罕等先后担任政治部秘书、总政治教官和政治教官。这些共产党人在军校,为培养国民革命的军事人才作出了贡献。

周恩来到任后,首先充实政治部的机构,在第一批学生中抽调共产党员王逸常、杨其纲、洪剑雄到政治部当见习干事,设置指导、编纂、秘书三股,制定工作条例,明确职责范围,逐渐建立起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彻底改变过去以蒋介石主持编写的《曾(国藩)左(宗棠)治军语录》作为治军思想教育依据的状况,认真推行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经验。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量开设政治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知识课程,帮助学员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主要课程有:帝国主义侵略史、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的解剖、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和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等。随着形势的发展,第四期政治课程大大增加。除系统政治课程外,政治部又经常邀请当时掌握实际领导工作的重要人物来校演讲。国民党的汪精卫、胡汉民,共产党的恽代英、肖楚女、张太雷等都曾应邀来校演讲。这些讲演对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和加深学生对革命形势任务的了解都是非常有用的。

政治部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文娱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在周恩来领导下,第一期学生组织了文艺团体——“血花剧社”,共产党员陈赓等是剧社的领导人,也是主要演员。他们经常自编、自导、自演革命文艺节目,既活跃了课余生活,又宣传了革命思想。

此外,政治部还配合重大事件组织宣传队开展政治工作。第一、二次东征时,都组织宣传队随军出发。通过宣传队的活动,既教育了军校的学生和战士为人民而战,又宣传教育群众拥护革命军,推动了革命战争的进行。政治部和校本部编印报刊也是加强宣传和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先后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政治军事月刊》、《黄埔日刊》、《黄埔潮》等。

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主要由国民党军官和苏联顾问承担。军事教育课程分学科和术科。第一期只设步兵科,学科主要是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令等基本军事学识和战术、兵器、地形、筑城四大教程以及其他理论课程。术科主要是制式教练,特别注重战斗教练和实弹射击等军事技术。从第二期起分设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宪兵五科。后又增设机关枪科、骑兵科和航空科。除步兵科外,其余各科根据专业需要,增设技术性课程。

从第一期至第三期,每期学习时间均为7个月。新生入学后,先进行1个月的新兵训练,再进行6个月的教学及野外实习。由于当时革命形势急剧发展,黄埔军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常常参加实际战斗。实际上,黄埔军校对学生的培养,更重要的方法是让他们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第一期学生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第二期学生参加了第一次东征的战斗,第三期入伍生参加了平定杨刘和第二次东征的战斗,第四期学生也曾担任驻防惠州和警卫黄埔的任务。这样的火线练兵,使学生把在军校学习的军事知识与技术付诸实践,这又是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能在短期收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1925年7月起,军校增设政治科,聘请胡汉民、汪精卫、甘乃光等为教官,加紧培训军队的政治工作骨干。1926年1月,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仍以蒋介石为校长,李济深为副校长,并将所属各军的军事学校全部并入该校。军校在培育出大批军事骨干的同时,也造就了许多出色的政治干部。北伐出师后,黄埔军校继续招收第五期和第六期学生入校学习。为适应战争需要增设了无线电工兵大队及军医班、担架班。各期毕业生陆续奔赴北伐前线,参加北伐战争。

四、各地分校的设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共招收六期学生,从第五期起,先后在潮州、南宁、长沙、武汉等地设立分校,培训军事干部。

潮州分校设立最早,1925年3月第一次东征期间,黄埔军校的校军到达潮汕后,为给随军的第二期学生补课,筹建了潮州分校。后因回师讨伐杨刘而中止。11月第二次东征克复潮汕,12月正式成立潮汕分校,以何应钦为分校校长兼教育长。该校共招学生两期348人,北伐开始即宣布停办。

南宁分校设立于1926年春,命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由俞作柏担任校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该校落入桂系军阀之手。

长沙分校亦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于1926年2月开始筹办,以石醉六为分校校长,共产党员夏曦担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政治气氛非常活跃。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该校被许克祥摧残。

武汉分校是在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昌后开始筹办的,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广州黄埔军校学习的政治科大队和炮科、工兵科大队先后迁至武昌,进入武汉分校学习。同时,武汉分校开始在各省市招生,并开始招收女生。经考试录取男生986人,女生195人,还有一些来自朝鲜、越南和琉球的革命青年,进入该校学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分校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央军事委员会任命邓演达、顾孟余、徐谦、恽代英为校务委员,邓演达代校长。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招收六期学生,共1万余人,已毕业的约5千人,各分校招收8千5百人,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他们大部分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作出贡献。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发展,也表明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并积累了军事工作的初步经验。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