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心情随笔 > “忌讳”的教训(《人生琐谈》四十六)

“忌讳”的教训(《人生琐谈》四十六)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5W 次

古人重“名讳”。皇帝的名字,臣民们是不能用的;父亲的名字,儿孙们也不能再用。这叫“避讳”。“避讳”,回避、禁忌之意也。汉武帝的名字叫刘彻,臣民们就要避开这个“彻”字,搞得比他大30多岁的已经死去的蒯彻,也只好改名为蒯通了。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叫吕雉,当时的天下人就不能再提“雉”字,连山里飞的雉也只得改称野鸡了。

“忌讳”的教训(《人生琐谈》四十六)

这种“避讳”是很令人讨厌的,但也并无大害,无非是改改名称而已。还有一种避讳,叫“讳疾”,害怕别人说他有病,好像不说病还好,一说“病”字,疾病就要降临。“讳疾”者必然“忌医”,而讳疾忌医者,祸事倒真的要降临了。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著名医生扁鹊路过齐国的时候,受到齐桓侯的热情接待。他见到齐桓侯说:“你有病,病在肌肤上,不治将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过后还对左右的人说:“当医生的好利,扁鹊想以治好我不存在的病邀功。”过了五天,扁鹊又说:“你的病已到血脉里,不治恐怕越来越重。”又过了五天,扁鹊再次说:“你的病已到了肠胃间,不治就更重了。”桓侯都是不高兴地回答:“我没有病。”又过了五天,扁鹊见到桓侯,连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桓侯派人询问。扁鹊说:“病在肌肤,用汤药可治;病在血脉,用针石可治;病在肠胃,用药酒可治;而病入骨髓,虽阎王爷也无可奈何了。现在桓侯的病已入骨髓,我已经没有办法了。”又过了五天,齐桓侯就一命呜呼了。

齐桓侯一而再,再而三地讳疾忌医,待到病重,悔之已晚。他的死,是讳疾忌医的必然结果。

其实,讳疾忌医者,何止身体呢?在有些人那里,思想上的“讳疾忌医”情况要严重得多。

秦缪公时,戎族比较强大。秦缪公就赠送给戎族一些美女乐伎,以供娱乐。戎王大喜,日夜饮酒作乐。他的近臣劝告他不能这样,秦国会来侵犯的。戎王不但不听,反而用弓箭射杀劝告者。结果秦兵果然来犯,而这时戎王还在桌子底下烂醉如泥,糊里糊涂地被秦国擒获了。这段故事载于《吕氏春秋》的《壅塞》篇里。

害怕别人说自己的缺点,一味地爱听好话,是许多人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的重要原因。我们党是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的。许多同志是爱听批评意见,闻过则喜的。但无可讳言,害怕批评,“闻过即跳”的也不乏其人。有一位领导同志不就说过,在一些人那里,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了吗!开总结会,说起成绩,一二三四一大套;说起缺点,不是空白就是蜻蜓点水。做鉴定,便是“立场坚定,认识明确,工作积极,作风民主”,简直可以称得上全国劳模了;提起缺点,则是“希望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成绩”。缺点错误是一个客观存在,你像护疔疮一样护着它,甚至害怕提起它,这能长久得了吗?在这个问题上,齐桓侯和戎王的教训,不是很足以发人深省么!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