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 > 名人故事 > 论《孟子》

论《孟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8W 次

前一段时间读了四书中的《孟子》,正如他老人家自己所说的,书中孟子的浩然之气就像那倾泻而下的瀑布之水一样——沛然而下无可御之。

论《孟子》

《孟子》一书延续了孔子学派的儒家思想,同时也开创了全新的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先河。书中记载了老人家一生的智慧——关于修身养性的、关于治理国家的、关于家庭伦理的、关于教育的等等。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的在理,价值观超正,满满的正能量,读罢总是能让人拍手称快。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感觉像是在听一个没上过大学的家长教育自己孩子要好好学习一样——说的话句句在理但是好像又全是废话,道理都对但对自己好像又没什么用。

我说孟子学术没用可不是空口无凭,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孟子对齐国行政的建议:“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则天下平。”“不嗜杀者能一天下。”“域名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君王要实行仁政,要轻徭薄税,要爱惜人民等等,以仁义为本的君王能够统一天下。可关键是孟子所在的齐国最后被亡国了啊?统一六国的是秦国啊?秦国一直被称为蛮夷之邦、虎狼之国——赋税最重,刑法最严,最不讲究仁义,那为什么人家还能统一天下呢?而且秦国打仗靠的就是“兵革之利”、“封疆之界”和“固国之险”啊,这种现象该怎么解释呢?孟子的仁政理论怎么就没有用了呢?

再比如说孟子主张的做事原则——“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意思是国家和军民应该安分守己不要总想着追名逐利,后来孟子的这个理念渐渐演化出来“重农抑商”的思想。从我们现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国家和人民都不追求利益,整个社会处在一个“佛系”的环境中,那这样国家发展会停止不前,经济也会得不到增长啊?那些为人所不耻的逐利资本家其实是给当下的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价值的啊,那这些现象用孟子的主张解释不通啊?

再比如说孟子有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句话乍一听觉得很对,但是经不住细想。比如当下的教师编和公务员,大量的人对这些岗位趋之若鹜,就是为了追求一种稳定安享的生活。有些人整天为房价忧患,为孩子的成绩忧患,为挣钱忧患,为升职忧患等等,整天在忧虑也没见因此活的更好啊?所以说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呢?

再比如说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礼教对做人的的要求:“男女授受不亲。”“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父母死,子女当守孝三年。”等等。诸如此类的礼教还有很多,这些封建传统就像鲁迅说的那样——字里行间写满了“吃人”。像“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以我们现在人看来这不就是性别歧视吗?再比如说古代的“长子继承制”更是有诸多的弊端,比如在晋朝的一个皇帝司马衷——就是那个说:“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这句话的皇帝,为什么这种傻子都能当上皇帝呢?就是因为按照传统礼教的规则这个傻子的“辈分”最大。还有古人对于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的做法,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父母活着的时候你们好好去孝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死了还要在坟前待上三年,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再比如说孟子的性善论,这是他老人家最饱受争议的理论,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意思就是说人性本来就是善良的,仁义、礼智、慈让、怜悯等美德人生而就有,就像人生来有四肢一样。可是如果仁义礼智这些美德人生下来就有,那么坏人是怎么产生的呢?扪心自问一下,你我皆非圣贤,这些行为道德我们真的有那么容易做到吗?这难度恐怕不亚于您老人家所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吧。

所以说看完《孟子》这一本书,难免会让人产生很多疑问。感觉这些传统的文化理念已经过时了,道理确实都对但是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读《孟子》就像在听一个没上过大学的家长训道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学习一样——“你要好好学习啊,你要用心啊,你要努力啊,你只要努力你就能成功啊,你不努力你就完了啊……”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孟子在古代被尊崇为圣人,他的这些智慧和理论真的已经不适于我们现代社会了吗?其实我们如果真的能深入地学习一下孟子的学问,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事实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意大利的学者克罗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照搬硬套两千多年以前的学术,那是学不会先人的智慧的。今人想要研究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政治格局,还原到孟子这个人的本心上去观察和思考,然后再依照我们当下的现实情况进行批判性地理解和分析,这才是真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方法。

那么孟子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创造出了他的理论和学术呢?

其实孟子是生在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崩乐坏、战乱不止、血流成河的时代。比如当时秦赵两国之间打的长平之战,赵国败亡之后有40万士兵被秦军在一天以内全部坑杀。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个血雨腥风的时代,人民活的还不如草芥,统治者杀人就跟割麦子一样无情、冷血、习以为然。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孟子才挺身而出倡导仁义、礼智、爱民和性善等思想。

孟子的思想理念可不是仅仅是空泛的大道理,是有很多方法论在里面的,比如《孟子》里面有几段关于仁政治国的理念:“仁者无敌于天下”“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意思就是说如果国家君主能够实行仁政,爱护百姓,不滥杀无辜的话,天下的人民就会渴望这个君主来讨伐现有的暴政从而拯救自己。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样仁政爱民的君主一旦去开疆拓土,一定会像当年的武王伐纣一样大势所趋、势不可挡。那么为什么当年统一六国的是暴秦而不是孟子所在的齐国呢?其实真实的原因是当时包括齐宣王在内的国君们并没有采纳孟子的行政治国的理念,他们关注的一直都是锻造兵器、训练士兵、收税敛财等,如果当时的齐国能够做到孟子所说的仁政爱民,或许历史可能被改写。

孟子的学问不光是针对治理国家这种大话题,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其实是给君主、诸侯、官臣、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都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行为规范和治世准则。

比如说孟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论,孟子说:“数罟不入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说我们要按照一定的时间限制来砍伐树木;捕鱼的时候要留鱼苗一条生路,不能破坏鱼苗的生态系统。孟子的这个理论一直沿用至今,这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

再比如说孟子关于管理学的主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全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个道理简洁清晰,对我们后人特别有启发意义。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以善意回报,这是多么朴实而又实用的道理啊。

再比如说孟子所说的:“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不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批判性思维吗!遇到问题我们不应该仅是从别人或者是环境上找问题,而是应该反过来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内省。这是孟子老人家给我们提供了多么重要的一种思维模型,多么宝贵的一种文化遗产啊。

再比如说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易子而教。”“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意思就是说父亲教育儿子要“易子而教”,如果父亲教了孩子某些道理,但是父亲自己都没有做到,那这样的话父亲和儿子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和隔阂。而且父子和儿子之间不应该“责善”,如果打着“为别人好”的名义去指责和批评别人,那一定会导致争吵和分离。

樊登在演讲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孩子永远都不会听你的话,他只会模仿你。”当下我们那么多家长天天训斥孩子做这做那,但是家长往往自己都做不到自己所说的,那这样的家庭一定是争吵不断,分离不止。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已经观察到了这种现象,而且也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是对我们后人是有及大的借鉴意义的教育方法。

再说一下孟子的性善论。如果你认为人性本善你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但如果你像荀子一样认为人性本恶,你同样也可以举出很多个例子来证明这个结论。其实人性既不是纯粹的善良的也不是天生就邪恶的,性善和性恶本身是存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两种状态。孟子所谓的性善论本质上是创造了一种当时的“社会共识”,他就像一粒种子,随着种子的生根发芽慢慢长出了仁义、礼智、孝悌、善良等人文美德;到后来经过后人不断的灌溉和呵护,这株嫩芽慢慢又萌生出了自由、民主、平等、和平等思想,性善论是这一切理论的基础。

还有儒家关于礼教的说法,那么多的繁文缛节难免会让人生厌,但其实我们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礼教其实是有重大的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的。比如说“长子继承制”本质上是为了避免兄弟之间为了分财产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纠纷和战争,晋朝历史上司马家族爆发的“八王之乱”,就是因为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所以儒家倡导的“长子继承”,禁忌“废长立幼”这些看似是“吃人”的约束,其实他们在很大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下国家和宗族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与稳定。其他的一些传统礼教,比如“男女授受不亲”“守孝三年”等等都是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的,本质上都是为了避免纷争,维护社会和平和政治统一。

孟子还有很多的理论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是直到现在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比如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并把这些善意的行为推己及人。孟子还说:“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由内而外的善待他人,而不仅仅是从表面上做做样子。

孟子还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给我们后人树立了一个大丈夫的形象模范。孟子还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为我们后来的教育普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还比如说孟子所云:“人之忌,在好为人师。”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后人在不加节制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是会让旁听者讨厌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切忌“好为人师”。等等等等孟子还有很多的观点对我们后人启发都非常大,可以说孟子的学问是流淌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血液里的重要元素。

所以说孟子在中国的地位那么高,是因为他的学问里面有太多的精华和价值,为我们后世做人做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真的应该好好跟孟子学一学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确实也是存在很多弊端和漏洞的,可以说孟子和儒家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就是他的前一半。儒家的思想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你要仁义,然后你就能实现理想。”比如孟子对君王说:“你要仁义,这样你就可以统一天下。”对大臣说:“你要仁义,这样你就可以流芳百世。”对所有人说:“你们要仁义,这样你们就可以实现大同社会。”等等。

孟子的前半句告诉我们要追求仁义这是对的,但是后半句说只要保持仁义就能天下一统,就能实现理想,就能社会大同这是不切实际的,这是犯了一种典型的“理想主义病”。历史上两汉之间的王莽新政、宋朝的王安石变法、近代的文化大革命,都是因为犯了这种“理想主义病”——人们相信有一个大同社会存在,只要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则和道德约束不断向前发展,就能实现我们理想中的完美社会。所以后人通过政府管控的手段进行了那么多变法改革,他们的本意都是善良的,理论上也都完美无缺,但是这种“理想主义”的硬性变革结果往往都以失败而告终,甚至是还给后世带来了流毒四海的祸乱,不得不说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了儒家“理想主义病”的影响。

所以说对于孟子和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观念,还是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保持一个独立并批判性的思维去理解孟子的学问,去参考儒家的理念,去学习中国的文化而不是把先人的言论生搬硬套,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学习到并利用好老祖宗留给我们后人的这宝贵的文化遗产。

那么回归到最本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孟子呢?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呢?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帮助吗?

其实学习孟子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对自身的一种“精神投资”,虽已时隔两千多年,但孟子其实一直存在我们中国文化的血液里滋养着万物——生生不息,永不覆灭。生在一个高速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化社会,当下的我们真的是应该好好花点时间去学习一下古人的智慧,感受一下传统文化那无限的魅力了啊。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