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论《春之声》与《党费》运用艺术手法的不同

论《春之声》与《党费》运用艺术手法的不同

推荐人:笔小乔 来源: 阅读: 1.44W 次

《春之声》是王蒙在新时期文学中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党费》则是王愿坚所著的在十七年文学中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同时代兴起的文学思潮以及对现实主义的侧重,使得两者在艺术创作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以下我将谈到这种不同。

论《春之声》与《党费》运用艺术手法的不同

首先是情节处理的不同。在《春之声》中淡化情节,作者更侧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自我展示和人物内心的独白。全篇写工程师岳之峰访德归来的旅程中由在闷罐子车所见所闻而引发的丰富回忆和联想,但并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相反,文章大部分笔墨花在了主人公的观察、回忆、联想、感觉、情绪、愿望上面。与之相反,《党费》是一篇典型的情节小说,偏于叙事和对细节的刻画。敌人移民并村迫使地下党组织切断和群众的联系;我与黄新同志的第一次会面;黄新同志坚持以咸菜缴党费;黄新同志为党牺牲等情节鲜明,且以咸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其次是人物刻画的不同。《春之声》主要目的不在刻画人物,对人的体貌特征也没有加以描述。全文对出现的岳之峰、父亲、黑压压的人群、唱德语歌的妇女等的外貌特征没有具体的描写,也没有以具体的情节来表现和刻画人物,通篇写的是人物的心理,不突出形象,更像是有意淡化了。但显然《党费》借用了典型的细节、神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使其鲜明而富有魅力。黄新不舍得将腌好的咸菜拿给孩子吃,而坚持把它作为党费;在白匪搜查屋子时她镇定自若,无所畏惧,生死关头她把活命的机会让给了“我”。这些情节、细节都表现了黄新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的热爱共产党的高尚品格,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勇士。

接着是时空跨度的不同。《春之声》思维跳跃快,跨度大,人物心理、思绪飘忽变换,不受时空限制,将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中国与外国、城市与乡村、新与旧、先进与落后交叉重叠,联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善于使用对比联想。主人公由深夜愈来愈响的声音联想到冰雹、打铁、流行音乐《泉水叮咚响》、广州人凉棚下的瓷板、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基辛格、杨子荣咏叹调等,思维跨度是相当大的;同时,作者将“在北京、在研究院、部里和宾馆里、在二十三平方米的住房和一三和三三二路公共汽车”与"狭窄拥挤、外表寒伧的闷罐子车“对比,突出中国发展参差不齐、落后与先进同存的特点,暗示了中国在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党费》写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地下党与群众之间的故事,受时空限制,跨度很小,甚至有些地方可忽略不计。文章以一种回忆、倒叙,朴实无华的语言来写 ,主要写的是在1934年所发生的事,山与村庄之间,距离不远。

还有是语言风格的不同。《春之声》中语言散文化,诗化,意境深远。像“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摘下一条碧绿的柳叶,卷成一个小筒,仰望着蓝天白云,吹一声尖厉的哨子。惊得两个小小的黄鹂飞起。挎上小篮,跟着大姐姐,去采撷灰灰菜。去掷石块,去追逐野兔,去捡鹌鹑的斑烂的彩蛋。连每一条小狗,每一只小猫,每一头牛犊和驴驹都在嬉戏。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 ”就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让人感受到像是希望的气息,沉浸于审美中。不同于此,《党费》中的语言则偏向朴实无华,令人读起来生动可感。小窝棚里挤挤巴巴坐着三个人,有两个女的,一个老头,围着一大篮青菜,头也不抬地在摘叶子;这是一间用竹篱子糊了你搭成的窝棚,靠北墙,一堆稻草搭了个地铺,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小鼻子翅一扇一扇地睡得正香......这些语言描写乡村窝棚朴素的场景,让人读之倍感生动。

最后是象征运用的不同。《春之声》作为意识流小说,它的象征意味较强,不同的意象象征着作者的愿望和新时期的情况。如闷罐子车,它寒伧破旧,掉漆花白的外表象征了中国的发展之路只是刚刚起步,落后的现象仍然存在,而它崭新的火车头即内燃机则象征着中国发展的希望。不同的是,《党费》中象征的手法虽不及《春之声》中使用得多,但它象征的事物则较明显。如篇章中反复出现过的意象“咸菜”,则明显象征了黄新对党的忠诚与热忱。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