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苏东坡传》读后杂感二

《苏东坡传》读后杂感二

推荐人:风雨阳光 来源: 阅读: 1.19W 次

《苏东坡传》读后杂感二

苏东坡一生的“守护神”

有这样一句俗语,大意是说,好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默默无闻的好女人在成就他。我说英名不朽的苏东坡的背后不是一位好女人,而是一群好女人在成就着他,她们都是苏东坡在不同人生时期的守护神。

第一,是他的母亲。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是四川眉州眉山镇人。这座小镇如今以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三苏”出了名。但是在苏东坡还未出生时,他的外祖母家程家的名气要远远超过苏家。程家极为富有,算得上有财有势。苏家当时只能算是个小康之家。虽然苏洵年轻时性格古怪、默默无闻,但他禀赋颖异,气质谨严,思想独立,必是给程家留下足够好的印象,不然程家不会愿意把女儿嫁给他的。苏东坡的母亲是曾经受过充分的良好教育的,她曾经苦口婆心地激励苏洵努力向学。所以结婚前的苏洵个性强烈,不服管教,极其痛恨那个时代的正式教育方式。但结婚后,特别是生过苏东坡后犹如脱胎换骨,二十七岁时才发愤读书,而能文名大噪,后来也不为才气纵横的两个儿子的文名所掩,这究属极不寻常之事。这里面苏东坡母亲的功劳大大的。这从苏洵的祭妻文里可以略知一二:“……昔余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灭。感叹折节,以至今日……”。

所以苏东坡有着这样的爹妈优良血统,再加上他爹妈的学识和教育,要想不出名可能都办不到。特别是他的母亲,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担负着教育苏东坡和他弟弟苏子由的主要责任,他的父亲在这一时期大都在外游学赶考呢!他的母亲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尤其注重对孩子品行的教育和熏陶。《苏东坡传》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可见一斑。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后汉书》上记载,后汉时期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在这群正人学者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苏东坡的母亲正教儿子背的就是《范滂传》。

背完后,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在这样人格伟大、灵魂高贵母亲的教育熏陶下,苏东坡的心里从小就埋下了正义担当、慈悲善良的种子,精神品质滋养着浩然之气。他的弟弟子由亦然。所以,我们在对“三苏”三大家仰慕赞叹的同时,请不要忘了这位伟大的女性。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可能没有她,也就没有了伟大的“三苏”。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与其说一个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下一代人的手里,不如说掌握在下一代人的母亲的手里。”这句话,不论古今,还是中外,永远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愿天下所有的母亲,能够省察、觉悟,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是多么重大!人人都应树立“为国育儿”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民族的人口素质才会有更高的提升,中华民族才有经久不衰的竞争力!

第二,是他的三个妻子。苏东坡的第一位妻子王弗是由双方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确定的。王弗家住青神,在眉山镇南约十五里,靠近河边。结婚时苏东坡十八岁,王弗十五岁。虽然是旧传统中的旧婚姻模式,但这两位年轻人倒也情投意合、夫唱妇随。东坡的妻子属于实际聪明能干型,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远胜过丈夫。苏东坡在初入仕途还不够成熟老练之时,她需要妻子的忠言箴劝。她对丈夫非常佩服,知道自己嫁的是个年轻英俊的诗人。才华过人的诗人和一个平实精明的女人一起生活时,往往是显得富有智慧的不是那个诗人丈夫,而是那个平实精明的妻子。苏夫人知道丈夫那坦白直爽甚至有时急躁火爆的性格之后,她觉得倒不需急于向他表示什么佩服崇拜,还是要多细心照顾他,才是尽自己身为贤妻的本分。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她警告丈夫要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要提防丈夫认为“天下无坏人”的大前提下所照顾的那些朋友。总之,苏东坡的麻烦就在看不出别人的短处。妻子对他说:“提防那些人,速成的交情靠不住。”东坡承认妻子的忠言很对。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位苏东坡的守护神一样的妻子在二十六岁时就因病去世了,遗有一子,年方六岁。苏东坡很是心痛。在妻子死后的第十周年,苏东坡写了两首词以寄情思。其中一首小词颇离奇凄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东坡的第二个妻子还是姓王,名闰之。因为她是苏东坡前妻的堂妹。这位王闰之小姐虽然也是在哥哥的张罗下和苏东坡结的婚,但她对苏东坡早已心存仰慕,自然情有独钟。因为十年前,为母亲的葬礼,苏东坡曾经返回故里奔丧,常到妻家青神去。闰之当年只有十岁或是十一岁,多次在她的家看见东坡。她看见东坡那么年轻就在科举考试中得了魁元,心里惊奇赞叹,现在她已是二十岁的小姐了。这件婚事要归功于闰之的哥哥,因为他已经对东坡感情很深厚了,估计是想“肥水不流外人田”吧!闰之比丈夫小十一岁,早就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似乎是什么事都听从丈夫的心愿。她不如她的堂姐能干,秉性也比较柔和,遇事顺随,容易满足。她一直无法叫丈夫节省花费,一直到他在世最后那些年。在丈夫生活最活跃的那些年,她一直与他相伴,抚养堂姐的遗孤和自己的儿子。在丈夫宦海浮沉的生活里,一直和丈夫同甘共苦。

闰之一生好像都在顺从、溺爱着苏东坡,这是一个女人爱男人的极致表现。特别是苏东坡第一次在杭州做太守时,估计闰之在这一时期的压力最大,不是物质生活的压力,应该是感情生活上。

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做太守时,年仅三十五岁。这对一个男人,特别是对苏东坡这样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而又品德如玉的大才子来说,是最璀璨夺目、魅力四射的年龄。杭州人有南方人的轻松愉快,有诗歌,有美女,他们喜爱苏东坡的朝气冲力,他那潇洒的神韵,他那不拘小节的胸襟。这里面有男人,当然也一定会有女人。杭州这时有名气的歌伎很多,里面也不乏多才多艺而又冰清玉洁的好女子。而像苏东坡这样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而又浪漫深情的极品男人,她们自然不肯轻易放过。而“在苏东坡的看法上,感官的生活与精神的生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在人生的诗歌与哲学的看法上,是并行不悖的。因为他爱诗歌,他对人生热爱之强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又由于他爱哲学,他的智慧之高,使他不会沉溺而不能自拔。他之不能忘情于女人、诗歌、猪肉、酒,正如他之不能忘情于绿水青山,同时,他的慧根之深,使他不会染上浅薄尖刻、纨绔子弟的习气。”但根据记载,苏东坡没有迷恋上哪个歌妓,他只是喜爱酒筵征逐,和女人逢场作戏,十分随和而已。他是写了不少有关女人的抒情诗,但那是欣赏、尊重的眼光。从来不写像他朋友黄庭坚那样写的艳诗。他一生没有偷偷地纳妾藏娇,有两个女人与他特别亲密。才女琴操听从了他的规劝,自己赎身之后出家为尼;朝云后来成了他的第三个妻子,当时才十二岁,是他的夫人闰之给赎出来做丫鬟的。

所以过这样的官场生活,自然需要做妻子的信任和了解。闰之是何等聪明的女性!“她知道她嫁的是一个人人喜爱的诗人,也是个天才。丈夫才气焕发,胸襟开阔,喜爱追欢寻乐,还是一个多么渊博的学者呀!但是佩服丈夫的人太多了——有男的,也有女的!歌伎们都有才艺,会唱歌曲、会弹奏乐器,她们之中还有会作诗填词的。”“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她不会把丈夫反推入歌伎的怀抱。而且,她知道丈夫这个男人是妻子管不住的,连皇帝也没用。她做得最漂亮——信任他。”“倘若他给歌伎题诗,那又何妨?他对那些职业性的女艺人,绝不迷恋。而且她还听说丈夫曾把一个歌伎琴操劝服去遁入空门修道为尼呢!”自己虽然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但是并非一个“士”。她只为丈夫做眉州家乡菜,做丈夫爱喝的姜茶。他生病时,多么需人照顾啊!若丈夫是诗人,因而有些异乎寻常之处,那是应当的。”多么大度宽容、智慧聪明的女性!有句俗话说得好:“好男人应该像风筝,在蓝天中自由翱翔,展翅高飞。但放风筝的线,应该被一个好女人攥着。”人性都是向往自由自在的,好的婚姻应该是在夫妻互相信任、互相鼓励的基础上,让对方都能更好的发展、成长。充满猜忌、压抑、桎梏的婚姻必将是感情的坟墓!

苏东坡还在一首诗里赞美闰之,说自己的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贤德,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喝酒。东坡的妻子知道他爱喝酒,专门用心学了酿酒的门道,家里时刻都备着几坛子酒,就是为了苏东坡随时喝好方便。特别是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因为有妻子酿的美酒时刻相伴,过得是神仙般的生活。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使诗人产生了无限的灵感,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但在元祐九年秋天,正当苏东坡鸿运当头的时候,王闰之也离开了她痴爱的男人,撒手人寰。也是在那一年妻子走后没多久,苏东坡被奸人章淳所害,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凄苦伤心的一段岁月。可能是老天爷实在是不忍心让柔弱善良的王闰之看到会让她肝肠寸断的那一幕,就把她提前收走了吧!

苏东坡的第三个妻子就是朝云,那个他第一次在杭州任太守时,妻子王闰之从红楼里赎回来给苏东坡做妾的女子。闰之是多么地爱夫情深啊!哪个女人能容忍和另一个女人共享自己心爱的男人?但只要自己心爱的男人喜欢,就是心里滴血,也要强作欢颜去成全。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女人爱男人的最为动人凄美的方式!

苏东坡虽然相貌英俊,浪漫潇洒,但他对女人都是停留在一种远远地欣赏品味的距离上,发乎情而止于礼。只有对朝云,苏东坡可能是动了真情。否则他冰雪聪明的妻子也不会忍痛割爱,赎回朝云给他做妾。朝云到底是个怎样的奇女子会让一代名士苏东坡魂牵梦萦,难以自已?在林先生的这部作品中,对朝云的描写笔墨虽不多,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只言片语想象到朝云的美丽动人、灵慧慈悲。

苏东坡第二次遭小人张淳陷害被流放到岭南时,一路是连接四道被贬的派令,最后落脚在了惠州。这时他的身边只带了大儿子苏过和朝云。可见朝云在他心里的位置是多么重要!

所以,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谁都知道是和朝云的爱情相关联的。朝云也姓王,是杭州姑娘。“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曾写诗赠她,说她美如春园,目似晨曦。“她到惠州时还年轻,才三十一岁。苏东坡那时五十七岁,虽然二人年龄不同,而情爱无殊。朝云聪明愉快,活泼有生气。”苏东坡一生的几个女人之中,朝云最称知己,是最懂苏东坡的女人。有一件趣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那时神宗去世,新皇帝才九岁,神宗的母亲太后代为执政,苏东坡又被重用急剧得势。虽然当时太后已经废了王安石的所有变法,重新启用司马光为相。但苏东坡在还是会因为一些政治观点和司马光不和,两人经常吵得很厉害,但司马光仍是坚持己见,和“拗相公”王安石一个德性。苏东坡在他的政论文字里,时常申论“慎思”与“公正”二义为贤臣之所必备,不要搞党派纷争。但他的“慎思”与“公正”实为所有党人所憎恶,这令苏东坡很是忧心,因为他是从国家人民的利益来考虑,而不是从哪个党派的利益来考虑的。 一天,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苏东坡在屋里欣然扪腹而行,他问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在中文里是惯于说“一肚子学问”。一个女人说是“一肚子墨水”,一个女人说:“你是一肚子漂亮诗文。”苏东坡都摇头说“不是”。最后,聪明的侍妾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大呼曰:“对!”遂大笑。所以,像苏东坡这样智识超群的男人,他绝不可能是仅因为朝云的美貌而爱她,更是因为朝云的灵慧而爱她。灵巧可人的朝云是世上最懂他的女人!

朝云作为青楼歌伎,能邂逅到一代奇才苏东坡,且得到他的怜爱,更是何等幸运的!今生今世夫复何求?所以她爱慕苏东坡这个诗人,自己也很向往他那等精神境界。苏东坡对朝云在他老年随同他流离颠沛,不但把感激之情记之以文字,并且写诗赞美她,这些诗使他们的热情化为共同追寻仙道生活的高尚友谊。苏东坡总是称朝云为“天女维摩”,表示纯洁不染之意。他曾给朝云写过两首诗,其特点是在情爱之中夹有宗教情感。最为著名的是这首词: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采。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朝云不仅容颜娇媚动人,而且心底慈悲善良,尤乐于行善,好和苏东坡一同创建放生池。在惠州时她在尼姑义冲的教导下,已经皈依佛门教。 但天妒红颜,在绍圣二年七月五日,朝云不幸得了一种瘟疫,竟然猝然身亡。这是晚年的苏东坡所遭遇的最痛彻心扉的打击。苏东坡对朝云的情爱,不但记在墓志铭上,还表现在朝云死后不久东坡写的两首词上。特别是这一首,真是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令人潸然泪下:

玉骨哪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风。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从此,苏东坡一直鳏居未娶。想必这三个让他如此挚爱的女人的魂灵一定是时刻伴随着他,保佑着他的,祈福着他的……

第三,是宋朝的三代皇后。宋朝特别幸运,能接连有贤徳的皇后出现。在苏东坡时代,几个皇后当政,都极贤德,并且有的十分出色。也许她们是女人,所以能明辨是非,在朝中能辨别善恶。因为她们生长在宫廷之中,并不能常听到儒臣们辩论国家的政策,听得繁乱到得失难分莫知所从的地步,但是所闻所见,正足以判别清议所趋的主要方向。苏东坡总是能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在他第一次因“王安石变法”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后来神宗去世后,神宗的母亲,也就是英宗的皇后又拔擢他得势。在他一生较晚的岁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戴摄政事,他就客死蛮荒了。

仁宗和英宗都不喜王安石,特别是英明的仁宗。有一次,大臣蒙恩宠召,盛开御宴。客人须在池塘中自己捕鱼为食。王安石不喜钓鱼,竟把摆在盘子里的鱼饵吃光了。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王安石为伪君子。人也许误食一粒鱼饵,总不会有人在心不在焉之下把那些鱼饵吃完的。”因为仁宗无子,仁宗驾崩后,王安石曾奏请免立英宗为帝。所以这两位皇帝在位时王安石都没有得到重用。

但等神宗即位时,老谋深算的王安石深信他的机会终于到来。他再也不装腔作势谢绝皇帝赐与他的宰相之位了。其实王安石并不是贪图高位富贵之人,他只是想有一个海阔天空的舞台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国家强盛,恢复国威,扩大疆土。至于民生福祉,太平盛世,都是次要的。这样的本末倒置思想就决定着这场改革必将失败的结果。但有年轻好胜志在国富兵强的皇帝在上,有对自己的财政经济学说坚信不移的宰相在下,一场实质是不听贤臣劝告排除异己、不顾百姓死活搜刮民脂的变法改革轰轰烈烈开始了。最后的结局是,朝中的贤良忠臣要么被罢黜,要么辞官归隐,包括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宋东坡兄弟俩等等。百姓则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皇帝根本不能真正了解基层百姓的真实的情况。变法几年后,可怕的情况终于在皇帝驾前泄露出来。那是经由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廷门吏郑侠的几幅难民图,皇帝才知道的:“一幅难民图上画的是农民身上一半裸露,忍受着饥饿,在狂风暴雨无法让人睁眼之下,在阳关大道上挣扎跋涉。另一幅画上是半裸的男女正在吃草根树皮,还有别人戴着铁链,扛着瓦砖薪柴去卖了缴税。”皇帝一见,掉下泪来。

皇帝心事重重地把画卷带到寝宫,给皇后和皇家别人看。先说话的是皇帝的祖母,也就是仁宗的皇后:“我听说百姓为了免役税和青苗贷款,其苦不堪。我觉得我们不应擅改祖制。这些乱子都是王安石闯的,你要怎么办?我知道王安石自有大才,但是已然树敌甚众。为了他自己的好处,你还是暂时把他的职务中止吧。”第二天早晨,王安石闻信罢相,皇帝决定把八种新法中止推行。苏东坡才否极泰来,得以重用。

最欣赏器重苏东坡的是神宗的母亲,英宗的皇后。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英明伟大的女性。她一定也看过郑侠画的那幅难民图,对王安石也难能有好感。孰是孰非,谁清谁浊,她心里跟明镜似的。所以,神宗皇帝一去世,这位老太后即召司马光当政,立刻将政令改弦更张。王安石的一切政令全予中止,或径予废除。苏东坡又被重用急剧得势,在他到达京都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擢升三次。由第七级直接跳到第三级翰林,为皇帝拟诏书。年仅49岁。后来,苏东坡因和司马光的政治观点相左,又被朝中原来和王安石一批的小人整日弹劾、进谏,就坚决要求出京。太后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就任命他出任杭州太守。

第一次在杭州任太守,是苏东坡在政绩上最辉煌的时期。秦观现在与苏东坡同住,有一年半期间,他没看见苏东坡打开书,他是用太后的恩宠,请求特别拨款,进行重要的革新方案,不惜与朝廷中的小人及浙西邻省官员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展开救济饥馑工作。因为他的心里只有百姓的安危,没有自己的利害。而这些理想的实现,全得于英明太后的恩宠和支持。在元祐九年秋天,有两个女人逝世,就是苏东坡的妻子王闰之和当政的皇太后,这两个女人可以说都是苏东坡的守护神。皇太后的去世,也就是苏东坡一生没落的开始,也是她当政期间那些贤臣的没落之始。

现在身登王位的幼主,年只十八岁,而性好女色。就被章淳这个苏东坡的故友投其所好给蛊惑住了。后来有人弹劾他:“以倡优女色败君德,以奇技淫巧荡君心。”因此,以章淳为首的几个奸佞小人来玩弄这么一个十八岁的孩子,国家陷入了无可救药的混乱之中。

这个苏东坡的故友章淳是个什么东西,我们来插播一下吧!章淳是苏东坡初入仕途被皇帝任命为陕西凤翔府判官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后来成为了一个狠毒的政客。,他命定是苏东坡宦途上的克星。到底源于什么让他这么恨苏东坡,林先生在这部作品中也没有详细交代。我猜测,是因为这位章公本性就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歹毒之人,只因他年轻时太会掩饰作戏,工于心计,在别人的眼里总是富有才华,豪爽大方,所以才没有被大部分人识得本面目。但有着火眼金睛的苏东坡从一件小事中隐隐感觉到了他的不善良。有一次,苏章二人旅行来到一条深涧边,上面架着一条窄木板,下面距有百尺光景,有深流滚翻倾泻,两侧巨石陡峭。章淳提议两人从木板上走过去,在对面岩石的峭壁上提一行字,以留纪念。苏东坡不肯过去,章淳以无动于衷的定力,独自走过那条深涧,然后把长袍赛在腰间,抓住一根悬挂的绳索,坠下悬崖,到对面小溪的岸上,在岩石上题了“苏轼章淳游此”六个大字,随后又轻松自如若无其事般由独木桥上走回来。当时,苏东坡用手拍他这位朋友的肩膀说:“终有一天你会杀人的。”章淳问:“为什么?”苏东坡回答说:“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

老天有眼,骄奢淫逸的哲宗在元符三年正月去世,享年二十四岁。一作就死,真理啊!苏东坡是暂时有了好运。朝廷要由神宗之后,新皇太后摄政。这位新皇太后就是当初神宗给她看郑侠的难民图的那位皇后,想必这位太后早就对自己的儿子哲宗的胡作非为看不顺眼了!所以哲宗死后她暂时摄政,就把所有的元祐老臣一律赦罪。虽然她在七月还政于另一个儿子,也就是徽宗,直到次年正月她去世之前,始终保护着元祐诸臣。神宗的这位皇后,就像她的婆婆一样,天性就能辨别人的善恶,这一点远胜过她的儿子,而且在女性单纯的智慧上,也更有知人之明。虽然,章淳是个坚强有力的人,吕慧卿能言善辩,蔡京有精力有才干,现在只把他们归入“坏人”之列,把苏东坡归为“好人”之列,苏东坡才得以没有客死他乡。

仔细思考思考,为什么苏东坡会如此让女人偏爱?是因为苏东坡的骨子里有着和女性一样的单纯干净、善良慈悲的本性吧!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通的。其实,苏东坡的天真烂漫之心,悲悯慈善之性才是成就他在浩繁的史册中灿烂辉煌、熠熠生辉的主要根基!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