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过年抄写示范

过年抄写示范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7W 次

小时候过年的记忆,满满的都是幸福,我的记忆里充满了喜庆与祥和,进入腊月的庄户人家便开始磨面、摊煎饼、蒸发团、磨豆腐、杀鸡、割肉、贴春联。忙的不亦乐乎,人们早早地就把过年的气氛渲染得热热闹闹。二十三扫屋,二十六蒸饽饽蒸发团,这一天夜里开始,母亲和小姨帮着太姥姥蒸饽饽我跟弟弟妹妹坐在烫脚的炕上享受我们最温暖的一天。我最高兴的是跟着太姥姥参加村里军烈属团拜会了,姥爷是复员残废军人,姥姥姥爷三年自然灾害中去世,太姥姥享受军属待遇,跟着太姥姥参加团拜会的时候总会给弟弟妹妹带回满满一帽子糖块瓜子,这些现在不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可是好东西啊。

过年

改革开放以后日子越来越好了, 等到了除夕从里到外,将所有房间清洗打扫一遍,玻璃窗台也擦得锃明瓦亮,阳台上浇花留下的陈迹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年货自是必不可少,还特意准备了家乡的特色食品牛肉丸子和猪蹄冻。饺子馅也已备好,饺子虽然吃不多,代表运气和福气的硬币却不能不放,这也是老家过年的风俗,是以前哄小孩子吃饭的好办法。不过还是将硬币煮了又煮放上几个助兴。除夕晚上炒了六个菜,寓意来年顺顺利利,喝的是五粮液以示庆祝。吃过晚饭婆媳包水饺、做汤圆预备大年初一的酒菜。有车一族带上鞭炮到国道上放鞭炮敬路神祈求开车路上平安吉祥。夜里十二点放鞭炮辞旧迎新。

早晨还没起床就能听到稠密或稀疏的鞭炮声,狗吠声和鸡鸣声就从邻村传来,饭前放鞭,会引得全村放鞭,邻村也放鞭,这村狗吠,会引得那村狗也叫,别有一番过节的热闹。孩子们迫不及待的跑了出去,都早早的堵在邻居门口等着拜年。大人们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喝酒吃过水饺,也都要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大年。街上是一伙一伙以家族为单位的拜年人群,他们慢悠悠地唠着家常,走这家,串那家。主人客人全都喜气洋洋,互相道着恭喜发财、健康长寿。

正月十五以前各个村里整天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踩高跷,舞龙舞狮,走了一波又一波,那时候的浓浓年味十足。

如今年味淡了许多,年轻人都出门在外打拼,村里只有三八六零六一部队了(三八六零六一是农村人们对妇女老人儿童的总称)虽然一些老传统仍然顽强地延续着。也都简化了。老家是临近城区的普通小村庄,家里也都是小村的普通家庭,每年过年都有着和别家一样的忙碌,又有着不一样的固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似乎已经深入血液,大家都自觉地保持着大家庭应有的和睦与谦让,老辈如此,现在仍然如此。平时两位老人在家安度晚年,春节的时候,几个子女都带着各自的家庭回家过年,不论外地本地,不论这一年混的好与不好,都要赶在除夕之前回家。

人口实在太多,家里住不下就分散到几个叔伯家,反正叔伯兄弟也亲如一家,大家一年没见面了,过年凑到一块说着一些新年的祝福,表达着平时羞于出口的感激,节日气氛一片祥和。然而,现在生活好了,吃穿不愁,电脑手机设备的痴迷致使拜年的人少了,不管大人孩子初一早晨围绕着本族爷爷奶奶叔叔大爷家里转悠一圈,各人回家上网玩手机玩游戏。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少了,过去的踩高跷跑旱船等传统文化活动都不见了,偶尔有几当地人们叫做个耍故事的文艺演出队下村演出,也只是几个妇女跳跳舞而已,既没有过去的热闹场面,也没有多少人看。

正月初二开始本族兄弟爷们互相请客吃 饭,聚在一块谈论家常联络感情,拜年吃饭喝酒这在小村是很平常的事,也是相互拜年是小村由来已久的老传统,也是人们相互尊重和亲近的一种表现。

初二开始还是结婚妇女回娘家的日子,我们这里又叫走丈人家,初二早饭后大人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带上礼品约上姊妹们回娘家,一家人聚在一起互致问候,谈谈家长里短。爷们娘们边吃边聊,欢声笑语不断,其乐融融年味十足。

来客过往年味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看完花灯后人们就会各奔前程,上班的上班,打工的也都乘上了返岗的列车,广大农民也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忙碌。

现在和过去虽然在过年的内容和形式上不尽相同,往深了想的话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却没有区别。这应该是先人们故意设置的岁月轮回的休止符,是一个辛勤劳作之后休养生息又重新开始的节点,并对这个节点赋予不同寻常的意义,让我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享受清闲、美食和快乐。我们从这个节点出发,再回到这个节点,经过了一个有头有尾的时间单元,让身处这个时间单元的人们怀着美好的期待,怀着想要完美结局的热切愿望,一直努力奋斗,向着这个节点靠近。

这个轮回结束了,人们便在这个节点上停顿一下,进行年终盘点,对上一年的辛勤劳作进行犒劳褒奖,表达丰收的喜悦;也要借此空闲走亲访友,联络平时被忽略的感情;祭拜祖先,以表达追思,完成这一时间单位中从身体到心灵的妥善归置,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年后我们又要重新再出发,开始新一轮的拼搏。

新年新气象,二零二二新年到了,一直以来陷于吃喝、忙乱和热闹之中,从没有进行过思考,在偶然远离往常的过年方式后,拥有了更多的空闲,竟然有了一点点感悟,以此记下,留作纪念。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