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优美散文 > 川行漫记(五)——东方佛都

川行漫记(五)——东方佛都

推荐人:杨德友 来源: 阅读: 2.47W 次

离开凌云寺,我们就直接前往东方佛都。

川行漫记(五)——东方佛都

东方佛都与乐山大佛同在乐山市凌云九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核心范围内。从1989年始,在曾经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浮雕的刘开渠先生的指导下,以恢复唐代风貌为宗旨,由四川美院教授历时五载,荟萃世间石刻佛像精品,集中复制了中外众多著名佛像三千多尊。

我们大约走了500多米,就到了景区入口处。

景区内绿树成荫,丛林小径,景色宜人。楼台亭榭,古朴高雅。给人一种原始的自然之美。

前行不远就到了万佛洞的入口——药师佛窟。

一进洞中,便见到一尊通高51米的药师佛。其面相慈善,仪态庄严岿然,令人叹为观止。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被视为健康幸福之佛。

据说信奉药师如来能够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因此我国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如来的信仰很盛。在我国许多大寺院的大雄宝殿中,释迦佛左边的就是药师佛。

穿过药师佛窟,是万佛洞地下宫殿的廊柱洞。一走进去,就仿佛进入了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佛教艺术宫殿。在橘红色的灯光下,乐山特有的红砂岩更显示出一种奇特的神圣感。整个洞中宏豁轩敞,气势恢宏,巧夺天工,如入仙境。

在入口左侧洞壁上,是一幅佛教的六道轮回石刻。六道是众生轮回之道途。此轮是载人于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

六道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为天道、人间道、修罗道; 三恶道为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佛家认为,世间众生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众生若想出六道轮回,唯有修行佛法,放下我执,消除烦恼,成就菩提。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在第一根廊柱上雕刻的是孔雀明王像,讲的是他在成为菩萨前所经历的考验。他在寺庙里当和尚的时候整日挑水砍柴,佛祖化为老父对他说,你现在那么辛苦还是放弃回家吧。他拒绝了老父,坚持修行。

一日,孔雀明王在山中遇到一位由于饥饿而晕倒在地的老妇人,他把老人扶起来,并自己手中仅有的果子都给了她。

孔雀明王要去远方一个寺庙当主持,半路上遇到一个美女,试图诱惑他,他却能坐怀不乱。这时,美女突然化为佛祖,出现在他的面前,对他说,你经受住了考验,已经修成正果了。于是,坐上佛祖的孔雀离去。

右边的洞壁上是八百罗汉石刻,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罗汉石刻图。有开心罗汉,沉思罗汉,如意罗汉等。

左边洞壁上中间突出的佛像,是根据是中国最早的佛像之一、东汉麻浩崖墓石刻佛像创作的。东汉时期,佛教经洛阳白马寺传到向中国,而传到乐山的方式,一种说法是从南方丝绸之路,柬埔寨,缅甸,云南过来,另一种说法是通过藏传佛教传经印度,尼泊尔,西藏过来的。

所以,这面石壁就是把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佛教的发展融合到一起,在一个画面里集中展示出来。

第二根廊柱上雕刻的是佛陀修身图。魔王不愿佛陀修成正果,于是魔王波旬派遣诸魔女来引诱扰乱禅定中的悉达多,但是佛陀丝毫不为所惑,最终降服了魔女。

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为了寻求解脱,他静坐冥想,身不着衣,不避风雨,每日仅食一麦或一麻,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鸟儿飞来了,在他头上做巢抱卵,拉屎撒尿,他不嗔怒,不驱赶。所以头上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发髻。

佛陀修成佛后,广收弟子,说法传道。

第三根廊柱上雕刻的是达摩祖师像,他是中国禅宗的始祖。历史上流传了很多关于达摩的故事,如: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禅宗衣钵相传凡六世,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而禅宗六祖慧能法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五祖弘忍在选拔传法继承人时,命弟子作偈呈验。慧能的师弟神秀(“北宗” 禅师)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回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与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

慧能法师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后,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

穿过一段过道,来到释迦牟尼坐佛殿。这尊释迦摩尼坐佛像是一尊非常壮观的山中之佛,这也是在原石上雕刻而成的,通高33米,神态庄严肃穆。

胸前的“卍(wan)”字符号是佛祖的心印,象征吉祥福瑞。“卍”在藏语中的称呼是“雍仲”,是西藏雍仲本波佛教的教微,是永恒的太阳之意。

向前穿过一段两壁雕刻有罗汉的过道,是高达9米的韦陀菩萨像。

韦陀菩萨后是天王殿。天王殿正中端坐着的是大肚弥勒佛,弥勒佛肚大过人、笑容满面,容天容地,容一切。

两边石壁上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四大天王像。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

我们看到,四大天王手中的法器都是不完整的,其中却蕴藏着深厚内涵。东方持国天王手中的琵琶无弦,如果琵琶有弦就能弹响,法器一响就会地动山摇;西方广目天王手缠的赤龙无足,如果龙有足就会腾空而起,翻云覆雨;南方增长天王手握的宝剑无鞘,如果有鞘就会执法不严,盗贼四起;北方多闻天王,手持的宝伞无骨,如果有骨就会撑开遮云盖日。

在四大天王的守护下,世间众生就不用担心地动山摇(地震)、翻云覆雨(洪涝灾害)、有盗贼四起(财物丢失)和遮云盖日(极端气候),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风调雨顺”。

走出地宫,通过一段两边雕刻有紫竹观音(也称翘脚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罗汉雕像的过道,便来到北窟。这里三壁浮雕画像恢宏,描绘了礼佛西方净土等内容。

前行是北过道。两壁浮雕壁画有坐佛、观音及飞天等,这里也称为观音洞,佛坛上陈列了三尊汉白玉观音,分别为数珠观音、净瓶观音及游戏坐观音,其中数珠观音雕刻的最为精美,被称为东方维纳斯。

北过道尽头是中窟。浮雕壁画以三头六壁观音为主构图,展现出佛教极乐世界祥云飘渺、仙鹤翱翔,人们所向往的和平、幸福、温暖的仙境情景。

万佛洞的尽头是南窟。浮雕壁画为大千净土,其中取材于敦煌壁画的“反弹琵琶”。造型优美,质感细腻,尤为精妙。南过道两壁凿有五百菩萨龛,整整齐齐,体现了佛教世界的秩序。

出了万佛洞,我们来到大佛湾。大佛湾连心山上共有173个台阶,相传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经历了173个磨难,这每一个台阶就代表他所经历的一难,在173个台阶的中间有“连心山”三个醒目的大红字。相传大禹治水时,与妻儿在此山相遇,真正心心相印,此山因之得名“连心山”。而当年苏轼与妻王弗在游山时,因听说连心山得名来历,便在石锁上刻了“连心山系同心人”。

连心山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中间的燃灯佛正好与乐山大佛背靠背,心连心,体现了佛与佛连心,人与佛连心,人与人连心。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上连心山。

从大佛湾沿阶而下是降妖池。这是一组铜石雕像,讲的就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经受魔女诱惑,并降伏三魔女的传说故事。坐佛为圆雕石刻,魔女为铜塑。该幅石雕系刘开渠先生一生唯一一件佛像作品。

降妖池的左边是外国佛像群,共有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国佛都造像11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10米的青铜铸造的印度舞王湿婆,她是印度教的主神之一,也是最为著名、权力最大的一个,主宰破坏和生殖两种权能。他头戴“火焰冠”,长着三只眼和四只臂。相传,湿婆是印度舞蹈的始祖,会跳108种舞蹈,并创造了刚、柔两种舞技。后来,他被尊为“舞王”。印度人普遍能歌善舞,据说都是从他那儿传下来的。湿婆的三只眼睛睁开,表示可以洞悉过去、观察现在、看到未来

往右看,可见到一座高12米的汉白玉雕的千佛塔,它的塔座刻三只六牙白象,是以一柄倒置的剑柄的形状雕刻而成,塔身有六个面,上面刻着72尊象征千佛的坐佛,头顶月亮和太阳,故名千佛塔。

继续下行,有一座精美的石桥,好似佛教中的渡桥,“普渡众生”是佛教的最高境界。

渡桥对面的石崖上有一尊体长170米的巨型卧佛,佛像头南足北,侧身安卧,中段以自然植被象征袈裟披盖佛身。其大、其美,构思之巧,均堪称奇绝精品。

过了渡桥,两侧茂林修竹,翠盖攒天,浓阴覆地。檀栾之态,婀袅舒拂。葱茏之景,令人赏心悦目。

走完东方佛都景区,心头不禁涌上一股强大的震撼之感。这样独特而规模巨大的摩崖石刻佛像群,每一座石窟气势都那么宏大,每一尊佛像造型都那么精美,不能不让人惊叹,也让人不得不佩服雕塑家们高超的艺术和精湛的工艺。那一凿凿敲击石头的声音或许本身就是对心灵的一种锤炼,也是一种对心灵的净化和感悟。

乐山大佛,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而东方佛都,造就了当今雕塑艺术的未来辉煌,必将是今人留给后人的一份伟大的遗产。

东方佛都,一次美的历程,一次心灵之旅,一次佛的结缘。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