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优美散文 > 川行漫记(三)——乐山大佛

川行漫记(三)——乐山大佛

推荐人:杨德友 来源: 阅读: 4.52K 次

乐山,古称嘉州,是四川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乐山大佛坐落在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川行漫记(三)——乐山大佛

最早知道乐山大佛,还是上初中时,缘于刘晓庆、葛存壮主演的电影《神秘的大佛》。后来,在课本中通过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又了解到,郭沫若是因为乐山有沫水(青衣江)、若水(大渡河)流经,才更名为沫若的。

从此,乐山及乐山大佛便在我心中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那时,于我来说,大佛就是一个神话,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直到30多年后的2016年,这个梦才变为现实

10月21日中午,随团乘车至乐山大佛景区停车场,步行十几分钟便到达景区北门。大门巍然屹立,为仿汉代石窟式建筑。左临江水,背倚青山,与青藤翠蔓融为一体。上有郭沫若所书“乐山大佛”四个字。

景区门前有一棵高大的榕树,为乐山市的市树——小叶榕。这棵榕树,树冠庞大,独木成景,如一把巨伞,遮天蔽日。

进入凌云山的山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苏东坡书写的“佛”字石刻。抬头仰望时,心中不禁肃然起敬。

我们沿着山路的台阶且赏且行。右边是汹涌澎湃的江水,透过树丛,可眺望岷江与大渡河两江汇合处的乐山城区风光。

左边是陡峭的绛红色石壁。整座山体均为丹岩地貌,质地疏松。石壁上雕刻的许多佛龛、佛像经过岁月的侵蚀,已经被风化得模糊不清。

上行数十步,有一“载酒亭”。亭斜对面石壁上刻有“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八个大字。

据介绍,苏东坡在杭州时,一位张姓朋友要去嘉州做太守,苏东坡就写了一首《送张嘉州》相送。首四句是“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据说,头两句有揶揄李白的意思,因为李白年轻时曾写过一首“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献给一个韩姓荆州官吏,虽貌似真诚,但却有拍马屁的嫌疑,表达了求官的意愿。而苏东坡则不但万户侯的不要,连韩荆州也不愿去结识,只想做个嘉州太守,能够“载酒时作凌云游”便足矣。

后人便根据这首诗,在此处建了这座“载酒亭”。明代嘉州知事郭卫宸在旁边手书了上面的八个大字。

前行,见一观音洞。石窟中的观音菩萨,是一尊保存较好的石刻像,据说这尊观音并不是正规佛家单腿盘坐的形像,在佛教塑像中也是仅此一尊。

穿过一个拱洞,便到达“龙湫”景点。

龙湫,是积山泉滴水而修筑的池子,取唐朝诗人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中“夙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之义。清代嘉定知府史致康草书“龙”字镌刻于崖壁,字体硕大,一笔而成,俗称一笔龙。

龙湫右上方有“虎穴”景观,洞口塑有一只下山白虎石雕。洞口上方崖壁上镌刻有“虎穴”二字。与“龙湫”同取义于岑参上面的诗句。据记载,自唐代以来,“龙湫虎穴”就成为凌云山上的胜景。

由于导游说,这两个地方不宜拍照。原因是龙被困于山中不得自由,拍照不顺;白虎下山,自有虎落平阳被犬欺之意。虽然我并不相信,但还是遵从了同行者的建议,没留下照片。

继续前行,见一景观——兜率宫。兜率是梵语音译,意为“知足”、“喜足”。佛教称弥勒的住所在兜率宫。据《佛祖历代通载》记载:五代时有一僧人到此,体形肥胖,常挂一口袋行乞。他出语无常,预示凶吉。坐化时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后人以为他是弥勒转世,便造像于此,俗称“大肚罗汉”。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沿途的石壁上欣赏到许多漂亮的书法字刻。

这些字刻,有的笔法纵肆,欹态横发;有的笔力遒劲,态致萧散;有的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无不体现出书法艺术的韵律之美,

一饱眼福之后,我们开始登上一段陡峭的石阶。导游说:“佛家讲究不走回头路,只有了却尘缘,忘掉过去,才能烦恼顿消、大彻大悟。所以,除在整个景区不走回头路外,爬台阶也不要回头,等登上了顶端再回过头来往下看,就能把所有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我们按照导游的说法,拾级而上。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段话:“人生就像是拾级而上的台阶,攀上不同的高度,留下的也是不同的人生轨迹。伴我们攀上这高度的是我们最初的梦想,深深浅浅的印迹中,都可以看到我们在脚踏实地的呵护心中的那朵花开。”所以,我每登上一个台阶,就有一种顺利越过人生又一道坎的轻松和喜悦。

一口气上到台阶的顶部,抬头便见山门上悬挂着郭沫若书写的“乐山大佛”匾额。下面有一副楹联:“大江东去,佛法西来”,巧妙将“大佛”二字嵌入其中。

站在台阶顶端,身旁云雾飞转,下观百里千川。远眺烟波浩渺,不禁感慨万千。心中抑制不住即将要看到大佛的激动心情

进入山门,终于看到了乐山大佛的头部。

随人潮踉跄前行到观佛平台,凭栏看佛,头与山齐。71米高大佛背靠山崖,面临三江,慈眉善目,沉静安详。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与乐山城隔江相望。

佛之大虽在我的意料之中,但乍看到时,还是被它的雄伟气魄深深地震撼了。难怪,著名诗人戈壁舟,在看到乐山大佛后发出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感慨。

在大佛的右前方,有一条凿于悬崖边上的“九曲栈道”,从此处下到大佛的脚边,可以从正面一览大佛全貌。由于排队的游人太多,导游说下去再上来得三个多小时。考虑到时间关系,我们便没有下去,只是在大佛的左右两侧的观佛平台上观看。即使是这样,要想挤到最前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观佛平台上大佛头部的右侧,人流相当拥挤。因为这里可以通过隔空摸佛头、佛眉、佛耳等部位与大佛合影。“摸摸佛头步步高升,摸摸眉毛婚姻美满,摸摸耳朵福气多多,摸摸鼻子抓财气,拜佛得大福。”

在距离大佛最近的地方,还有专人收费照相,六张照片75元。尽管价值不菲,但因占据的位置最佳,又有专人维持秩序、帮助摆姿势,避免了其他游人入镜的后顾之忧。所以,等待照相的游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竣工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工程浩大,费时90年,迄今已栉风沐雨1300多年。

唐《嘉州凌云大像记》载曰:“开元初,有沙门海通者,哀此水险……作古佛像。”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每当夏汛,凌云山麓三江水泛滥,屡屡上演人间悲剧。海通佛心慈善,遂起意凭崖开凿一尊弥勒佛大像,以普渡众生。于是,禅师云游天下,募得巨资。

然地方贪官污吏,见财起意,以海通擅自建佛、破坏风水为由,敲诈勒索钱财。海通面对贪官,正气凛然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酷吏还不放过,一再相逼,海通为表明自己舍身护法的决心,就“自抉其目,捧盘致之”。 电影《神秘的大佛》中,那个被大火烧死的老方丈的原形,便是来自于海通法师。

据说大佛落成数千年以来,周边风调雨顺,三江风平浪静。从未再发生过水灾。另据相关记载,乐山大佛曾数次闭眼,而每一次都是和当时的历史事件有关。1962年自然灾害,饿死的人数以万计,大佛不忍看这人间的悲剧,闭上眼睛并默默的流泪。1963年,灾情不见好转,饿死的人继续增加,大佛再一次的闭上了眼睛。1976年,毛、朱、周三位领导去逝,唐山大地震死伤数十万,大佛怨天不公,面露怒色。

后人为纪念乐山大佛的创建人海通法师,把他当年住过的山洞称为“海师洞”。我们在大佛的左后方看到了“海师洞”以及旁边的海通法师塑像。“海师洞”三字为清代四川抚察使顾光旭手书,塑像则为近年所建。面对海通法师塑像,我的心中陡然间升起了无限的敬意,深深地被海通法师威武不屈的人格和为信仰而舍身的壮举所折服。

作为一个观赏者,我不禁心生感慨。虽然我不信佛,但是看到乐山大佛,了解到海通法师的为人为事,抛开宗教信仰,而真正用心去感悟它所包含的历史和人文时,却是另一种心灵的震撼。心中不禁充满了对民族先古的膜拜和敬畏。华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伟大的智慧,如一股潺潺的清泉,浸染着我的心田。乐山大佛,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佛是一座山”,不错,在大佛面前,我感到了自己的的渺小,感到了岁月的短暂。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