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谷底蒺藜 (十五)

谷底蒺藜 (十五)

推荐人:田阡陌 来源: 阅读: 2.89W 次

走走看看

谷底蒺藜 (十五)

走出去,看一看,不是溜达而是学点东西,这在改革前是事情,至少对于老百姓来说。
早些年,庄稼户养鸡是靠老母鸡抱窝,一头二头猪是在泥水里喝泔水搅子熬大,缺吃少烧的日子靠勒紧裤带去劳作。一开放,手脚活动开了,脑袋瓜也灵通起来了,眼睛也知道往外看了,。养鸡从散养到上笼,饮水喂食半自动化了;养猪的猪圈洁净得不粘灰土;庄稼院里的大米白面已经是很普通了;蔬菜瓜果有冷库了。
城市的变化,是一天一个样子,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卡车轿车水流滚滚,工厂空地绿草如茵,连锁商店琳琅满目,大学公寓雍容典雅,博览会馆宾客如潮。
物极必反,历史的浩劫逼迫人们思索,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斗来斗去百姓还是苦日子,人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已经是我们的几十倍了,我们还在精心研究政治吗?走走看看,学学做作,再不撵上去,老百姓能饶恕吗?恐怕,又要回到鸦片战争了。
令人欣慰,变了,硬气了,打开门,打开窗户,走出去迎进来,不仅搞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搞军事政治的互访,不但有峰端高级会晤,而且有民间人文往来,旅游路线也纵横交错起来了。
走走看看,显然不单单是游山玩水,礼节拜访,尤其对于负有公务使命的人来说。
从外交意义上看,双边以及多边关系,在不损害第三方的原则下,不求对等双赢,哪怕有几成好处,在我们自己暂时还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就是让步也需要引进发展。
有些满腹经纶的专家,长吁短叹我们出卖土地和资源换取技术。这一点,固然需要注意,但不能因噎废食,只要不涉及重大风险,还是需要尝试。
实践已经证明,经济领域中一些高端技术还要放开,我们需要在学习中创新,人家行之有效多少年的东西,可以借鉴么。
走走看看,贵在消化吸收,而不是盲目照搬,开拓自己的路。
博士改行

金融博士顾建国,放弃时尚的金融部门的部主任职位,毅然回到家乡,接过母亲的养猪业,不是猪倌而是老板了。
应当说,博士改行属于明智之举,母亲的猪场是存栏一万七千头生猪的规模,姑且抛开设备,就是一万七千张猪嘴巴,得多少钱填补?总不能眼睁睁瞅着亏损乃至破产吧,挽救偌大企业,不仅是儿子的责任,而且是对博士学识的检验。
顾建国,在改行前请朋友们对养猪行业的市场做了调查分析,有了近年前景看好的结论之后,才下了改行的决心。开始,顾老板吃了很多苦头,技术改造大把花钱,老妈意见分歧冻结资金支持,只好贷款集资。又是招聘人才,又是引进良种,不但没有给老娘省钱,而且又筑起债务高台。然而,市场却认识俊杰,用户却欣赏名牌,博士老板终于扭亏为盈,为全国劳模的妈妈又增了光彩。
事实告诉我们,当行业亏损出现时,更需要了解市场,更需要巩固用户,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加强整顿,对技术开发精益求精,必须有计划地实施战略转移。因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依据生产和消费来变化的,何况质量的竞争更是重要因素。
博士能够掂量大小轻重,不图虚名,置危机而后兴,实践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营。这对于一些在地方或者在行业上,举足轻重的实业家来讲,也能有一点启迪吧。

闲话集市
几十年前,人民公社的农贸集市,时起时落,和政治运动的气候相关联,也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收成有关。城市和市郊的集市相对要比交通闭塞的集市,兴旺得多,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是老大哥,他们的菜篮子需要农民兄弟来保证供给。
那时候的即使,无论如何也成不了规模,都是计划之外的交换。集市,在工商管理之下,指定地点,确定时间,限制品种。一小筐鸡蛋,小心金贵地挎在胳膊上,随时准备转移;两篮子蔬菜,鲜嫩欲滴地摆在地摊上,够价就卖;包谷鱼肉,藏头裹尾地串在胡同里。
到了特殊年代,推广哈尔套经验,命令赶社会主义大集。老百姓最听话,背辫大蒜,挎筐豆角,捧个倭瓜,敲锣打鼓地庆祝一番。
一晃儿,遍地都有集市了,露天的商厦的,越来越专业化了。原来计划最严的供销、粮食系统,被冲击得最早最厉害,那就说明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了,原来公职人员最不爱去的工商税务成了热门机关了。更让人难以想象的,集市贸易场所可以由私人承包或者管理了。
集市的萧条与繁荣,关乎着百姓的民生,放开好啊。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