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短篇小说 > 老爷子的故事

老爷子的故事

推荐人:井中蛙 来源: 阅读: 1.74W 次

这是一个位于中国东北和西北交界处的小城,一个本该繁华却没落的小城,一位不起眼的人所经历的有趣小故事

老爷子的故事

景老爷子,1947年生,祖籍河北,内蒙通辽人。1955年,为响应国家号召随父亲举家迁到这个小城,他就在这里开始起起伏伏的一生。

老爷子爱书爱得痴迷,也确实没什么别的爱好了,他最愿意做就是在自己的书房里看书。家里的书摆了整整两间房。这本没什么,可每本书不关喜恶都会至少读个三五遍,心有所想便在页边写下心得,这可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了。也就难怪他得了个书呆子的称号。

可读书不应该让人增长视野或品味他人的人生以致读书人的豁达吗?老爷子却不这样,他的爱人李老太太不止一次的说“这老头子也太教条了,越来越犟,读书都读愚了。”这若被老爷子听见,也就叹口气,说一句你们不懂便晃晃悠悠的出去了。诶,这准时又到旧书摊淘书去了。今年老爷子便七十岁了,每个人都说老爷子人好,待人真诚。老爷子也确确实实珍惜身边的每个朋友,可他的朋友就是不多,这大概就与他的“书生气”有关。66岁大寿时,老爷子叫来家人,高高兴兴的办了一桌寿席,席上老爷子破例喝了几杯啤酒和几盅白的,说实话老头子的酒量并不好,喝完就是满头大汗,本是图个高兴,家人也没有当回事不曾想这便出了事。席会散去后,众人把老爷子接到家中便离开了,老头子一个人坐在书房只觉闷热难耐便开了窗。等李老太太想叫老头子出去走走时,发现老爷子脸色发青,只当是着了凉关了窗户便是。老太太去找药拿杯热水的功夫,只听书房里砰的一声,老爷子在椅子上摔了下去。送去医院,是突发脑溢血,最终抢救了下来,但精神恍惚,好像忘了很多事,时而清醒时而糊涂。除了家人,一个来看他的朋友也没有,可能是无聊吧,话却多了起来,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的故事。

老爷子喜欢拉着自己的孙子讲故事,不过多半是书中的故事,现在他更喜欢讲讲自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多半并不连贯,可穿插起来倒也能描绘出老爷子波折的一生。老爷子的父亲是铁路工人、党员、初中文化,受过表彰是通辽工务段“八大金刚”之一。认为只有学好知识才能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很早就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学校。由于在工务段常临一线工作,他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谨小慎微。老爷子以他的父亲为榜样自然学习很优秀,自然而然老爷子有了自己的大学梦。可那个小城只有小学和中学,于是13岁时,他踏上了返回通辽的火车,转学到通辽以继续他的学业。转来转去又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很是高兴,也有了底气认为对的那绝对要说出来。在高中,曾和班主任就一个问题在课上争论起来,从课上吵到课下并惊动了校长,在校长重新查找资料,再努力调解下争论还是持续了一小时,这老爷子是不能再倔了。只是班主任在那之后对老爷子很是忌惮,对老爷子在班上提的问题回答也是么棱两可,转眼间,到了高三,在五月学校却莫名其妙地放了假,老爷子想在校补课,正想找班主任谈说此事便遇到了校长。原来班主任推荐他去内蒙放羊,校长任还承诺只放三个星期,每天还有生活补贴。老爷子觉得是件好差事,便叫上了同桌一同去草原。他和同学深入内蒙腹地,在某个草原驻扎下来。依稀远见的三个蒙古包便是他们的驻地,两间住人,一间放工具,仅有一位老大爷在这里驻守。驻地所在的草原确是广阔,目之所及,皆是绿色,好似绿色的地毯铺在了大地上。再向前走走,便可看见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可谓“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颇有些老舍笔下九曲湾的味道。天是晴的,风也是轻的,两个涉世未深的青年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地方。

初来乍到,两个青年被这原始的风景所吸引。草原原来也并不是一马平川,仔细看去几座小丘便会时不时地冒出来。羊群很是懒惰,放出来后就不愿走动,在两个人的驱赶下,终于来到了河边,坐在河边两人非常惬意。可再好看的风景也有乏味的时候,草原上能看见的活物只有这羊群和三个大活人,人类留下的的痕迹也只有这三个蒙古包,不过放羊的日子也快到了,他们心想很快就可以回去。草原消息闭塞,文化大革命早在去年开始,但是大部分人认为我们只是在保卫革命果实,不怎么关心政事的二人没想到它会发展这么快,影响这么大。在原计划的最后一天,他们早早收拾了行李,翘首期盼着来接他们的人,可是没有人来。接连两个星期里,他们天天在盼,天天在等,终于来人了,却带来了学校停课和继续驻守的消息。没有期限的等待最为绝望,最后两人也放弃了等待,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最初觉得羊还真是好放,圈在一片草地上,便不再出去了。可后来他们倒是觉得这些羊真是傻啊,逃出去几只多好,可以以此为由出去走走,若是遇到人家那便更好,随便攀谈两句一整个星期都可以过得舒服 。寻羊是不成了,总该找点事做,不然总会憋疯的,他们便打起了这条小河的主意,干什么呢,修大坝吧,也不用修的太牢,看着它冲垮再修起来,这样反反复复也不那么无聊了。而那位看工具的老大爷倒是耐得住寂寞,在两人到之前不知已经驻守了多长时间,每天与两人打过招呼便不怎么说话,这位老大爷身上曾发生过什么呢?也许过了一个月也许更久,草原上的两人已经不再关心日子了,不过今天却来了人,他们留下了一个中年人,一名自称来自北大的教师。这名教师倒是比他们两个看的开,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兴趣。也许是一星期后,他便叫来二人与老大爷攀谈起来 ,老大爷自己的过往原本是不愿说的,可也受不过这三人,这才知道老大爷竟然是德王的亲卫,老大爷对那段日子很是感慨,当时他也不知道对错,德王问他想不想过好日子,他说想,便离开了村子死心塌地的跟着德王。老大爷最为唏嘘的便是躲避炮火,好日子是享了可每天都要提心吊胆,最为危险的便是那次廖耀湘兵团围剿他们,同去的老乡只有他活了下来。德王跑时丢下了他,他便去找平淡的日子过了。教师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般高兴,准备为老大爷写本小说,这也同样激发了两个青年极大的热情,无聊的日子里好像也有事做了。之后他们放羊索性把老大爷拉出来,逼着老大爷讲过去的经历,白天一起放羊,晚上一起讨论小说人物情节,这日子总算有办法过了。最后他们确实被接走了,分配到各所属的农村,而那本小说也被教师扔进了火盆,草原上好似什么也没发生过。老爷子和他的同桌在草原驻守了整整三个月,了解老爷子这段经历后他的小孙子也理解为什么他父亲一提议去草原老爷子便大发雷霆了。

景老爷子自己讲的故事就这么多了,但是老爷子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关于老爷子李老太要说的可就多了。李老太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可她并不想一辈子都留在农村。说她和弟弟相依为命也不为过,她自幼丧父,她的母亲由于生计也很少照顾她们。不过就算这样她也设法让弟弟和自己初中毕业。说来也巧,她的两间房就在景老爷子家之后,到初中也是同班同学,只是没去高中早早参加了工作。景老爷子老实、木讷而李老太呢独立而外向,如果搭上话茬,便侃侃而谈,做起事来也是雷厉风行,经历也比较丰富简单来说调动跨部门,跨系统,例如当过乡政府的后勤部长、做过小城的计划生育主任、当过小学校长、任过小城的妇联主席最后做了小城的人大主席。变动的是职位不变的是李老太的雷厉风行。可这张出口成章的嘴对付景老爷子确是不管用。因为李老太是后勤部长,每星期都会领两条烟回家,所以家里的烟很多。总送人也不是办法,于是李老太自己尝试着抽起烟来,可老爷子的母亲并不喜欢抽烟的儿媳妇,屡次让老爷子和李老太谈谈,但老爷子总是护着自己的媳妇。按李老太的说法,景老爷子是个大孝子,工资可以一分不少的交到母亲手里,假若他母亲说西瓜是树上结的,他都会顺着他母亲说,不过这次他劝他的母亲,李老太身兼数职工作压力也很大,让她抽一抽也行。可渐渐李老太抽烟抽上瘾了,从一个月半包,发展到一个月一包,有时还会天天抽。这可急了景老爷子,逼着李老太戒烟,李老太逻辑性很强,讲道理很是厉害,可景老爷子偏偏不听,最后景老爷子闯进了李老太的办公室,将几根烟直接嗯在了李老太的茶杯里,也没见过他发这么大的火,从那之后李老太四十多年里从没再动过烟。

景老爷子回到小城马上就进行了分配,作为少有的高中生本是让他做生产大队长,但老爷子不喜欢变化,于是经过层层审批又回到了铁路,到工务段做起了办公室主任。老爷子也是恪尽职守,但是老爷子始终摆脱不了学生气,说话直有时近乎于难听,直教人堵得慌,溜须拍马屁更是不可能了。老爷子得罪了半数的中上层领导,倒是在基层人员中略有威望,但是存在感极低下层人员只知道这个办公室主任不错但是姓什么叫什么便不知道了。因职责所在与领导间激烈的冲突倒也没有,小冲突基本也是“一笑泯恩仇”。过了几年老段长内退,新调了一位段长接任,这位段长不熟悉老爷子的脾气,好大喜功,讲话和下达指标多有些好高骛远不怎么考虑实际情况,老爷子就不停地给这位段长提意见。新官上任三把火,如今段长来了也有一个月了,一天正心想怎么这办公室主任隔三差五的来提意见,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老爷子又去了。这一次是关于铁路嘉奖人员的名单,段长更气不打一出来,不说眼见为实嘛,自己亲自在基层考察申报的名单怎么还有问题,这表明找事嘛。而老爷子认为名单里一人只会装样子,在领导面前摆姿势,论效率、论功绩当是别人受嘉奖,这有什么可吵的呢?只是段长加了句你不是搞小团体吧。老爷子脾气上来了,老爷子本以为自己为这段里好,不助长不良风气,怎么自己成不良风气制造者了,直接和段长理论起来,到最后直接把休息的副段长、党支部书记都惊动了。下班回家后老爷子声不响,就趴在床上,李老太一看这准是又遇见烦心事了,问了几句李老太也明白了怎么回事,自己就到了段里。到了段里副段长和书记正安慰段长,段长坚持给给老爷子一个通报批评,诶李老太来上前理论了,李老太逻辑性很强,先是让段长了解老爷子的为人,让段长宽心,又开始讲些历史典故,使得段长撤了批评,还亲自送李老太回家,给老爷子道歉。这段故事李老太时常给她的小孙子讲,结尾总加一句“这老头子的脾气啊,倔的连头牛都拉不回来”。老爷子是倔,但是他更顾家。1972年老爷子被组织推荐去石家庄铁道大学去上全日制本科,老爷子很高兴,令他魂牵梦绕的大学有找落了。他想马上回家,把这件喜事告诉自己的爱人,总算到了下班时间,老爷子倒不想回去了,他拿不定主意了,自己早有了家庭,家里老人也不能全放在爱人身上,这可怎么办。三天后老爷子就有了主意,放弃了入学机会,把自己的梦想留给下一代吧。

景老爷子仅有两个孩子,景先生便是最小的那个。景先生虽然三岁还没完全学会说话,但四岁就进了小学,早早读起了书,可能有一些早熟,有一份天生的儒雅,在读大学时排队买票时总有学生对他喊“老师老师,再帮我买张票”。就是现在一些退休教师还问景先生,教师今年工资涨了多少?景先生的性格在某方面和景老爷子很像,话很少,善良,但不同于老爷子的随遇而安与循规蹈矩,他的梦想是在在北方长大,到南方工作。让他失望的是,他的梦想成功了一半,他成功考入了南方某大学,但是在那个分配工作的年代,他又被分回了小城。他也无计可施只得返回小城。景先生和老爷子间有什么故事呢?景老爷子一直秉承着说服教育,教育孩子一直以说服为主。但老爷子对景先生是动过手的,温和的老爷子发了这么大火,这又怎么一回事呢?李老太曾对小孙子讲过,景先生学习一直不错,考小城的高中时通过六科联赛直接录取,跳过了中考。在别人准备复习时,玩了个把个月,一时玩心难收,但景老爷子也是睁一只样闭一只眼,直到景先生把书包落在了排球场,景老爷子一巴掌扇了过去,直接将他疼爱的儿子从床上扇了下来。想来老爷子也是爱书心切,也有点痛心与儿子的玩物丧志,对书籍的不尊重。至于之后嘛李老太没说过,小孙子也没问他的父亲。虽然景老爷子的孩子们都考上了大学,但老爷子还不满意,家里始终没有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于是又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外孙和小孙子上。

外孙比小孙子大五岁,虽然常常有人说四年一代沟,但外孙和小孙子的感情是极好的,他们在一起时总是很开心。小孙子的性格很像他的爷爷,尤其那倔劲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小小年纪有时竟表现地像个垂暮老人。家人没少为他担忧,活脱脱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而外孙子则截然相反,乐观、外向、有领导力和责任感,在每个团队里都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确是各自童年里的好友。景老爷子的女儿景女士,外孙的母亲读书后也进了铁路,景女士并没有住在小城里,她被分配到另个大城市中的景女士相比景先生更加活泼更加敏锐,她抓住了工作中每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做起事来得心应手,自然而然职位晋升地十分迅速。但职位的调动,有时意味着更沉重的负担和责任,很少有时间能顾上自己的孩子,于是景老爷子和李老太就时常肩负起照顾外孙的责任了。外孙的学习直到高中根本没费什么心,而且在中考中表现得尤为出色。可是在高三外孙沉迷游戏,荒废了学业,成绩一落千丈,高考成绩一出大家傻眼了,最为气愤的莫过于景老爷子。景老爷子或对着李老太,或对着自己说,他认为读书是个轻松的事,而且具有连贯性,怎么会有这种半路下道的事?他不明白明明很好的外孙为什么在他这个60多岁人都会的题目上掉链子,不过气愤归气愤,他还是劝着自己的外孙,给他讲读书的好处,让他坚持下去。而外孙呢也很争气,大学里努力学习希望在考研时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当然与景老爷子相处时间较多的自然是小孙子了,小孙子自小学开始每周三必到老爷子家去吃鱼。鱼是老爷子最喜欢吃的,也是小孙子最喜欢的,他们两人一个喜欢吃鱼尾,一个喜欢吃鱼头偏偏没有人去动那鱼肚子,也是另类的爷孙俩。景老爷子一直是小孙子的偶像,尽管丢下课本五十多年,但是不管拿来什么题老爷子都会做,所有的知识就像是刻在脑袋里。景老爷是个节俭的人,但是对小孙子却毫不吝啬,几乎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小孙子喜欢枪械图片,老爷子舍不得剪书,但是他可以画,仅小升初的一个假期,他画了119张,相比景先生童年时都没有这待遇。小孙子最后学了医,高考虽不出彩,但也圆了老爷子的梦。老爷子常常把化验单拿去给小孙子看,虽然知道小孙子还没到看懂各个表单,但老爷子还是乐此不疲,甚至逢人便说家里出了个医生。

直到现在老爷子左侧已无知觉,但却出乎意料的乐观,也许老爷子早已看开,正如他自己所说读万卷书,阅众生相;行万里路,看万物生。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