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短篇小说 > 曾经那条热闹的街(三)

曾经那条热闹的街(三)

推荐人:周亦夫 来源: 阅读: 7.45K 次

我们居民楼的左边是一幢私人住宅,低矮、陈旧,夜晚也只是昏暗的灯光,很不起眼,更不惹人注目。忽然某天夜里,我们听到悠扬的小提琴乐曲声,我们寻声探望,发现这动听的小提琴乐曲就是从那低矮、陈旧、昏暗的住宅里传出来的。在那个灰色的年代,这小小的县城,而且就在这低矮、昏暗的民居里,竟然有如此美妙动听的西洋乐曲,这令人大感意外,深感诧异,大感疑惑。后来还有口琴、手风琴声,再后来还有笛子、二胡,甚至还有吉它、小号、萨克斯等陆续加入进来。这神奇的景象,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一时间,看热闹的人很多,特别是夏日的夜晚,他屋门前的小坪里常常挤满了人。后来我们知道,这屋的主人叫苏阳明,是名“老三届”,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农村,落实政策后,便回了城。当时没安排工作,闲赋在家,因无所事事,便重拾往日爱好,偶尔拉起了小提琴。没想到,这优美的小提琴声竟象魔笛般,点燃了人们生活的激情,激发了人们求美的欲望,吸引了很多音乐爱好者。他家就成了我们那条街很新潮的音乐屋,他的屋前也就成了一个热闹的场所,成了我们那条街当时引人注目的一道景观。

曾经那条热闹的街(三)

我们居民楼的右侧则是一个大杂院,过去是一位大户人家的大宅子,当时作为公房,里面安置了十多户人家,有政府官员、机关干部、单位职员、工厂工人,也有无业居民,男女老少,大大小小几十号人口,俨然是一个小社会。院子四周是各户的住房,中间大堂和天井便改作各家各户的厨房和餐厅,里面坛坛罐罐,杂七杂八,琳琅满目。一到周末,这里更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特别是每当做饭的时候,各家各户齐上阵,每天都有锅碗瓢盆交响乐。当然,在交响乐的背后,还有家家户户各自的酸甜苦辣,不同的喜怒哀乐。在这院子众多人员里,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外号叫“飞蛾子”的精神病人,三十来岁,穿着整齐干净,时常戴一顶蓝色的帽子,一张白净的脸,两道浓密的眉毛,浓眉下有一双空洞而又诡异的大眼睛。时常是莫明其妙,吡牙咧嘴地点头傻笑;或是若有所思地,张大嘴巴抬头发愣。那对爆出的大门牙,活象嘴里随时有一只展翅欲飞的飞蛾,有时真切得,生怕那只飞蛾突然之间就会向自己飞来。他还时常会到大街上来遛达,步履蹒跚,一蹦一蹦的,目光总是朝前望向上空,两只手也不时地向空中挥舞,全神贯注,神情凝重,好象总是在空中扑捉什么,口中念念有词,忽然间又是吡牙咧嘴,笑逐颜开,循环往复,乐此不疲。另一个是一位朝气蓬勃的美少女,那时她还在上中学,高挑的身材,白皙的皮肤,一张漂亮的脸上有一双乌黑明亮的大眼睛。她时常扎着马尾,挎着书包,背着或拍着蓝球从院门口和大街上飞奔而过,她的身影就象一只矫健的燕子,时常穿梭飞扬在我们那条街上。有时周末、周日还有一帮小女孩跟着她拍着篮球一起飞奔。她好象特别喜欢运动,特别钟情篮球,她几乎与篮球形影不离,篮球比赛场上,她更是青春飞扬,活力四射。那时她洋溢的青春,欢乐的笑脸,矫健的身影,蓬勃的朝气,是我们那条街最灵动的生机与活力,最耀眼的光亮和风景。谁知,她不但球打得好,书也念得好,中学毕业后,她考上了重点大学,后来去新加坡留学,毕业后在新加坡大学任教。

我们那栋楼的对面,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的老民宅,虽然陈旧,但还完好。房屋的主人是一对母女。母亲五十来岁,体态丰腴,整洁光亮,雍容华贵,风韵犹存。女儿二十来岁,青春靓丽,光彩照人,温文尔雅,端庄娴淑。她们好象都没上班,也极少串门逛街,平常只是上街买菜,回家担水、洗衣、做饭,母女俩很少抛头露面。看情形和光景,她们家过去不是大户人家,也是殷实之家。当时,也是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平日里母女俩深居简出,门前冷清。但一到夏天,她们家门前就会呈现另一番景象,出现惹人注目的景观。那时电器极少,很少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每当夏日的夜晚,她们母女俩都会在自家门前的台阶上,或是二楼的吊楼上乘凉。夏夜乘凉,必然穿得少,特别是年青人,为图凉快,会穿得更少。每当此时,她家女儿丰满的身材,洁白的皮肤会充分地暴露在昏暗的街灯,或是明亮的月光下,这一美妙的景观,好象是她们母女俩定期赠送给我们这栋楼和这条街的男人们的福利。夜晚走在这条街上的男人们只要从此路过都会漫下脚步,有时甚至还会两步一回头。而住在我们这栋楼房的男人们则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夏日的夜晚会一直守着阳台,要等到月亮坠落,燥热散去,那对母女进屋关门,熄灯睡觉,方才罢休。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