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中国青年为什么喜欢过西方节日

中国青年为什么喜欢过西方节日

推荐人:猫咪 来源: 阅读: 3.75K 次

近些年来,西方的节日逐渐融入到我们中国,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像什么愚人节,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都很好的被我们中国人接受了,尤其是苏苏这样的90后,和80后朋友,都非常喜欢过西方的节日,至于二次元的人类我们就不说了,因为我们的思想已经out了,就跟70后不了解90后是一样的,而在中国最深入人心应当是情人节和圣诞节了,至于愚人节和万圣节,不是很普及我想是应为女人得不到礼物的原因吧,可是当西方节日传到中国以后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光环,除了春节,中秋和端午节,我想剩下的也就只是清明节了,那么我们说为什么现在的青年人不愿意过中国传统的节日呢,苏苏纠结了很长时间还是决定来说一说这个问题,要说这个问题呢,我们就要先要拿中西方的两个节日进行对比,我们就用中国的鬼节和西方的万圣节相对比一下,同样是鬼节我们看有什么不同,我们先来说一说中国的鬼节, 中国鬼节有三个,分别是,清明、中元、寒衣。清明节,主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也是我们所说的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后来曹操改为一天,唐代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等等。而中元节,也就是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和亲人打打麻将,,因此又是鬼节,同样也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其次就是十月初一,寒衣节也是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古代钦天监(钦天监是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的机构。)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由此可见中国鬼节,主要以祭祀祖先,庄重肃穆为主,在“敬鬼神而远之”的中国文化中,“鬼”是忌讳,死亡更是一种禁忌。人们还不习惯跟“鬼”开玩笑,也不习惯活人“装神弄鬼”。更不会有人在庄重的清明节的时候,站在十字路口说,你不给我糖,我就不给你烧纸的,这也恰恰说明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是以祭祀为主以怀念敬重祖先为辅,我们在来说一下西方的万圣节,西方万圣节主要以欢乐活泼,娱乐为主,万圣节的由来是在公元前500年时,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人们相信,往生人的亡魂会在10月31日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的身上找寻生灵替身,以获得再生的机会。当地居民因为担心鬼魂来夺取自己的生命,故当10月31日到来时,会将所有灯光熄掉,使得鬼魂无法找寻到活人,并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将鬼魂吓走。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变得含有喜庆的意味。因此现在象征万圣节的妖怪及图画,都变成了古灵精怪的模样,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则极尽所能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特别是熊孩子会穿上每年不一样的万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讨糖,这些都让鬼节变得趣味多了。如果换成中国清明节晚上,手里拿个竹楼挨家挨户去要糖,不把人吓死才怪,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偏向于西方节日的原因,你想啊,我们每天生活压力很大,偶尔有个节日肯定要放松心情,大家聚在一起狂欢一下,万圣节虽然也是鬼节,但是娱乐趣味很重,氛围很快乐,大家能聚到一起穿上奇装异服,来聚会,可是中国的清明节就不一样了,难不成清明节人们穿上寿衣聚一起烧纸,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而在西方文化中,生与死被视为大自然的规律,死并不可怕,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里,“鬼节”是可以庆祝的节日。为了节日的好玩有趣,增加节日气氛,同时让小孩子从小不怕鬼,即使是年过六旬的老太太,也会装扮成“幽灵”,来恶搞一下。但是这对我们“敬鬼神而远之”的东方国度却不一定合适。即使那些旅居在外很久的华人,很大一部分仍然坚持认为,入乡随俗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国情在孩子身上的烙印。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chan也。”但是最大的问题还不在这里,此“鬼”非彼“鬼”,中西方在鬼节文化的背景和内容上是迥异的。我们在举个例子,情人节。这完全是西方的节日,是少男少女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日子,虽然不是法定节日,但民间很看重这个节日,尤其是年轻人。在这一天,青年男女幽会、送定情物、送玫瑰花,必不可少。然而在过去中国人的思想是很忌讳“情人”这个词,认为它是资本主义腐朽的精神毒草。谁有情人,谁就是生活作风有问题,是要拉出去批斗的,在旧社会“情人”和“人品”被画上了等号,谁敢公开过这个节日,那就是不想见到明天的太阳了,但随着交往日甚,“情人”的意义赋予了新的含义,不光是第三者、小三、二奶,广义的“情人”不仅是热恋中的男女,而且夫妻之间、男女朋友之间也可以称呼。情人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送玫瑰花、送礼物、一起吃饭、幽会,年轻人谈情说爱,中年人重新激起爱情的浪花,这样美好的日子谁能不喜欢?于是乎每年的情人节大街小巷玫瑰花香气四溢,这么一个浪漫的日子,难怪中国人很快就会接受,原因就是它有那么大的魅力,所以我们说西方的节日更接近娱乐,而中国的节日一般比较传统,基本都是特定的内容,比如春节、中秋、端午节等,过节时也都有一定的安排,像春节,要一家人吃团圆饭,还要走亲访友,久而久之有的已变成一种固定的应酬,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做,甚至许多的内容带有了更为复杂的背景。高兴之外并不轻松,而对80,90后来说,过春节总是要和父母长辈在一起,感觉很闷,而西方的节日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每年的圣诞节都和朋友们一起过,大家没有代沟,在一起无话不谈,随心所欲,吃饭点菜也不用看长辈的脸色。在有一点就是商业抄作,就像双11,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商家会推动我们关注这些西方的节日,即使是传统的也只不过是家人团聚,而现在被商业开发后,基本上就是轻松消费、热闹玩耍,还有就是在中国,西方节日并不受到年长者的重视,只局限于80.90 后,尤其是年轻人,对春节兴味索然,可况现在本山大叔已经不上春晚了,关注春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西方节日,在中国还是新兴事物,基本属于年轻人的‘专利’,可以说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同龄集中’的机会,因此会受到我们年轻人的青睐。况且西方的节日对我们中国人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比如说,美国,加拿大的感恩节,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感恩,“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说的感恩。尽管感恩的意识很浓,但却没有感恩节。感恩节在西方国家很盛行,原本是感谢上苍赐予的好收成,又来延伸到家庭、社会。这是一个法定的节日,在西方国家要放假,全家人要团圆。感恩节这些年被国人接受,是社会伦理滑坡刺激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这个节日到了中国很快就被传播开来。其次还有,父亲节、母亲节也是外来的节日,在传统中国节日里没有这两个节日,其实是感恩节的一种延续。我们之所以接受他,是亲情的呼唤,是孝道的呼唤,是对养育我们生长的父母的一种感激。所以这些节日在中国会很快的推广开来,同样,引进一些外来的节日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欢乐,能多些人们相互间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机会,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样我们中国的节日也越来越多的被世界各国的人们所接受,这是我们悠久文化的影响力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会看到不同景象在我们的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世界上多元文化也向我们扑面而来。正如我们经常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一问题的另一面,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国外节日被我们接受,和火的原因。当然了在现代化的今天 ,我们应该面对世界,吸收多元化文化,但同样要发扬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从正反两面看待,这些节日我们是该接受。但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国家的节日。

中国青年为什么喜欢过西方节日

文~~~上官辉迎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