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战史风云 > 日本凭什么以为“三个月沦亡中国”?是哪场战役粉碎日本方案?

日本凭什么以为“三个月沦亡中国”?是哪场战役粉碎日本方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5W 次

日本凭什么以为“三个月沦亡中国”?是哪场战役粉碎日本方案?

长期以来有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说法。准确地说,只有日军参谋本部《在华北使用武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中出现类似描述:两个月解决驻扎北平一带的宋哲元第29军,三个月击败国民党中央军。当然根据他们的逻辑,击败国民党中央军,就相当于征服中国了。

侵略者轻看中国,源于中国统治者阶层抵抗意志薄弱。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清政府为息事宁人,付50万两白银让日本退兵,默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当时英国人李欧尔卡克就说:“台湾事件是中国向全世界登出广告——这里有一个愿意付款但是不愿意战争的富有的帝国。”

1875年日舰闯入汉江河口,朝鲜还击,日本派人来华试探态度。总理外交事务大臣奕訢告之:“朝鲜虽属中国藩属,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自行专立,中国从不与闻。”这不但将自己藩属国出卖,更为后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埋下伏笔。

侵略者轻看中国,还源于两国工业能力的差距。到1937年全面侵华前,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只有4万吨;日本年产飞机600架,中国一架也产不了;日本年产坦克200辆,中国一辆也造不出来。

侵略者轻看中国,更是看透了中国社会是一盘散沙。被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的日本甲级战犯、九·一八事变元凶坂垣征四郎说过一番话:“从中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居乐业是其理想,至于政治和军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职业。在政治和军事上与民众有联系的,只是租税和维持治安。因此,它是一个同近代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的国家,归根到底,它不过是在这样一个拥有自治部落的地区上加上了国家这一名称而已。所以,从一般民众的真正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来说,国家意识无疑是很淡薄的。无论是谁掌握政权,谁掌握军权,负责维持治安,这都无碍大局。”这个“中国通”的这番话,真正戳到了我们的痛处。

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另一个元凶石原莞尔,穿着破烂扮作苦力,在中国搞化装侦察,几次被当地警察扒光搜身,抄走最后一个铜板。石原从切身体验中得出结论:中国官府对民众苛刻,一旦有事,民众不会站到官府一边共同担当。

这些侵略者看透了中国国家内耗、政府腐朽、社会涣散带来的软弱,看透了民众与政府的游离与对立,看透了他们的对手不过是几个孤家寡人率领着一伙四分五裂的族群。

“落后要挨打”在中国更多表现为“软弱挨打”“内耗挨打”“腐朽挨打”“涣散挨打”。就如田汉、聂耳1935年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唱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狂妄计划的会战在哪儿呢?是谁粉碎了日本的“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此战役发生在上海,叫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为后来日军复仇制造南京大屠杀埋下了伏笔。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