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漫话科举(一)

漫话科举(一)

推荐人:看不见的你 来源: 阅读: 9.45K 次

漫话科举

漫话科举(一)

既说科举,须先明了不同时期科举二字含义,从事物本身出发,循其内涵与外延,往往能使研究不离本宗。科举由科和举组成,两者有各自独立的含义,最初意为分科举人,或按科举人,这样文字表述早在隋文帝时期便出现。而将二者单独连用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唐国史补》中《叙进士科举》,这里的科举则专指进士科举。说到进士科,不得不提到科举的起始时间,采用多数学者认可观点,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设立进士科。北宋中叶特别是南宋以后,科举成为普遍使用的词汇,明清时期科举除指科举制度,还可指科举生员。现今意义上关于科举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从一种考试选才方式,到承担起促进国民教育,维护社会公平,社会秩序等方方面面。科举从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通过考试竞争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它从出生便有中国儒家入仕精神文化的有力支撑,经过一千四百多年的演变演变过程中,采用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为社会不拘出身提供源源不断的政才,寒门子弟通过十年苦读,便可参加科举,广大读书人向上自荐的途径。既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工具,那么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结果当为世人所重。纵观科举,考试以策问,经义律诗为体,学子要从小熟读古典文学,经过不断文体训练,揣摩,打下坚实的文化修养,事实上,历史大量的文学家史学家都经过科举考试,将科举考试本身或不幸落第者的经历写入文学,也是中国文学体裁重要的部分,诸如此类,科举与文学的渊源均不浅,后面将有专门介绍。治国需贤才,科举考试本就为国家选才而置,通过各种措施保证有能者进入统治阶层是每朝代举办科举的最终目的,得士者昌,失人者乱,统治阶级以仕名奔走天下士, 通过科举出身的进士和举人往往入仕后也以政事为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科举考试虽出自中国封建社会,但其用统一考试标准,便于操作的考试评判保证其成为较为公正的取士制度,甚至在元明清三朝,在各省贡院中心位置建造一座名为至公堂的建筑,将至公的理念直观的呈现。科举作为一种平等的官员选用方法为朝鲜越南等国家模仿,在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所熟知借鉴。当然,科举在发展过程中,有局限和消极的一面,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就曾指出,在中这里(中国),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者,没人会愿意费劲钻研数学和医学,除非由于家务或才力平庸的阻挠不能致力于那些被认为是更高级的研究,钻研数学和医学并不受人尊重因为它们不像哲学研究那样受到荣誉的鼓励,学生们被……荣誉和报酬所吸引,在这一领域(哲学研究)被提升到更高学位的人,……已达到中国人幸福的巅峰。中国人则有更为直白的说法,万品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子重治术轻技术,重儒不重科的思维,导致其花费大量精力去举业,学所考之学,钻研如何代圣贤立言,不能自由发挥,压制个性,甚至不惜作弊贿赂夹带等不正当手段进入仕途,学校亦教考之学,沦为科举的附庸。科举自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四日(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谕宣布停废科举,实行了一千四百年,科举显露出自身的弊端和历史的局限性,正如康有为所说,凡法虽美,经久必弊,及其弊已著,时会大非,而不与其消息,改弦更张,则陷溺人才,不周时用,更非立法求才之初意矣。但科举本身是一项考试选才制度,不仅适应当时社会,满足帝制时期政治需求,并对文化,社会和教育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的一项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不能忽视存在。了解科举,正视科举,将其放到古代社会背景考察,以历史的眼光去评价,反观当今考试和人才选拔,古为今用。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