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漫话科举(二)

漫话科举(二)

推荐人:看不见的你 来源: 阅读: 2.13W 次

科举是中国帝制时期长时间采用的人才选拔方式,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通过八股文,策问,试帖诗等多种考试文体来择优录取,可以说,学子将十年寒窗苦读的结果在科举考试中以规定格式呈现在考官面前。人们普遍认为,形式上的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实施的功效并决定着该形式未来命运。科举何以采用以上诸多文体,亦或上述文体对科举有着怎样的合理性及统治者对以上文体的抉择。

漫话科举(二)

策是科举考试各种文体出现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从汉代初创到清末从未出现间断,甚至曾一度代替八股文。策文有策问和对策之分。策问用现代话说就是出题者提出问题,对策则是答题者解答问题。还有一种文体和策很相似,论,两者常常一起出现,策论的出题范围较广,涉及经济,政治,经史等内容。

试帖诗,是唐至宋前期考试文体,其后很长时间不被采用,直到清乾隆二十二年间重新作为科举考试规定文体之一,试帖诗有固定的韵,多采用五言六,八律韵。

八股文, 八股文名称很多,不同角度有不同叫法,有从文章组织结构出发,如八比文(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有区别与前朝的,如制义(按照规定文体写成的经义),时义(时指当时,义同前),从出题的内容来命名,如四书文(多取自大学论语孟子四本书),凡此种种,指的都是同一事物。八股文在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各类文体几乎占据了独尊的地位。

科举是封建时期全国性的考试制度,数量众多的学子在特定日期聚集考场去争取固定名额,大量考卷需要人数不多的考官去评判,标注,从表面来看,考官首先以特定文体这一硬性标准就可以去除一部分考生,同时尽可能减少考官因个人喜好或其他原因而使能者名落孙山。不仅如此,科举更是一项择优考试制度,择优需要排出名次,先后,如果仔细查看当时科举考试关于文体的要求及当时应考生本人试卷,自述,就会发现隐藏在文体下的道或性。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