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中庸》1(修订)

《中庸》1(修订)

推荐人:张洋 来源: 阅读: 2.52W 次

中庸

《中庸》1(修订)

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说:君子身居中庸,小人物发对中庸。君子的中庸是时刻保持中立态度,小人的中庸就是肆意而为。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说:单个人的中庸做到极致!普通民众也会跟随效仿。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说:道在世间不能通行,我知道这个,知道道理的人已经觉得乏味了,愚笨的人没兴趣再去进一步了解。道的道理在世间不明确,我也知道,贤能的人都觉得乏味了,没能力的人也不屑于去了解。人如果不吃饭,怎么知道饭菜的味道。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说:舜是个大智者!舜这个人好问而且好听平民的言论,隐藏其中险恶的部分而宣扬其中好的善良的部分,操纵言论的两方面,将人们言论中适合人们生活的教导人民。要不是这样他也不是舜!

子日:“人皆日:‘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说:人们都说:我知道了。跑过去给他们带上枷锁扔到牢狱里,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回避。人们都说我知道了。用中庸之道评价他们,他们的知识不攻自破,连一个月也坚持不了。所以人要谦虚谨慎。

子日:“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说:“颜回这人是个实在人,用中庸之道体察万物,得到一个道理,就牢牢记在心里而且从来不忘掉。”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均分,功名利禄也可以推辞,雪白的冰刃可以脚踏,战争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中庸之道可是万古的道理,不能像常物一样对待。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路向孔子请教强国的问题。孔子说:“南方的国家强大?还是北方的国家强大?不说他们就不强大了吗?国道怀柔并且以此为国训,不报答无道的人,这是南方国家的优势,所以君子在南方,布匹金子皮革,到死都追求不忘怀,是北方国家相对南方国家的强处,意志强大的人居住在北方。南北差异不同,君子和谐居住南北方而不和南北社会串通一气,南北的强大也是没有用处的;处事中立不偏向任何一方,南北的强大也是没有用处的,南北国家有道无道,弟子们都保持自己的中庸作为不变更,老是关心矫情对比南方北方国家的强大做什么?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孔子说:奇事怪谈,后世人都会传述,这样的事情我不做。君子以大道处事,半途而废,这也不是我要做能做的。君子以中庸处世为人,在世间消失不见不被世人知晓也没有后悔的意图,只有圣人能做到这样的事情。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做君子的道路费力而且不为世人所知。世间平民百姓虽然愚钝,说到他们的学问,考究到一定程度,即使是圣人也不知道他们所通晓的道理。平民百姓虽然没什么作为,他们能做到的事情,到了一定程度,即使是圣人也做不到。天地虽然广阔,广有万物,普通人还是觉得天地不能填充自己的意志。天下之大,万民知识无限。君子说了大话,天下人不能苟同,君子言语甚微,天下人也说君子无能。《诗经》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说的就是上看下看。做君子的,应该先从做平民开始,做平民到一定程度,再洞察天地。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孔子说:道理离不开人。人要是离开平民而做世间道理,是做不了人间道理的。《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古人拿着斧子把砍灌木,眯着眼去看眼前的斧子把,认为自己的作为相当可笑荒唐。所以君子教导他人不要老是门缝里看人,用普通人的道理教导普通人。人们改了也就好了。老是宽恕别人,就离违背道义不远了。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四个做君子的道理,我一个没有:我所说的子以事父,我做不到;我所说的臣以事君,我没有做到;我所说的弟以事兄,我没有做到;我所说的朋友先施之,我没有做到。面对万事谨言慎行,我还有做不到的地方,不得不勉励自己。有想说的话想做的事情不敢说不敢做。我的言行有出入。我一生尊君子之道。能不为这样的事情着急暴躁吗?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把平生的地位看的平淡,出行的时候也不在乎自己的外表。平时生活富贵,君子就富贵出行,平时生活贫困地位低微,就贫贱而行。平时是夷狄的身份,就以夷狄的身份出行,平时若有危难,那就以危难的姿态出行。君子没有收获是不会自得其乐的。在上面的位置,不欺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地位低的时候,不多恭维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使自己行为端正不多求助别人就不会产生怨恨。对上不怨恨上天,对下不怨恨世人。所以君子简单出世即能成为命运赢家,小人物只能深处险恶以侥幸心理苟存于世。孔子说:“像君子那样搭弓射箭,即使没有箭中靶心,君子也会反思自身。君子即使没有把事情做好,也会在射箭时候找到快乐和成就。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做君子要学的东西,在远行的时候,要先做好心理准备,在登高的时候,先低头看路。《诗经》里面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都是说的家庭平辈之间和睦。孔子说:“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也顺心。”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孔子说:世人影射鬼神,鬼神都让人敬畏。君子若成大道理,服万民,世间小事,不能不查,世间小事也不能忽略。要不然就会让人抓住把柄。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孔子说:舜可是个大孝子?道德和圣人齐平,贵为上天之子,拥有四海以内的一切广阔事物,庙宇里面祭祀他,子孙保佑他的像身不被其他事物损害。所以上天生物,必有其才。所以人生才有苦难离合,苦难离合不收与世无用之人。《诗经》说:‘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孔子说诗经的意思是:有大的道德修养还有有渊博知识教养可以教导他人的人肯定会受天命教导世人。天生不同寻常的人,这些人必有大用。孔子的弟子也坚守在老师身边,是大孝的人,这些人将来也会有用处。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哀公向孔子请教政治这个问题。孔子说:包含文人还有武人的政治,其大体在于治国方法还有策略。治国政策里面普通国民要是在政治范围以内,政策就能行通。治国政策内容要是脱离普通百姓,空说政治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政治家用人梳理政治,也要用知民的人。国家有人才有国道,国家才政治通明。国人种地有道,就是庄稼树木也生的茂盛。政治就是庄稼柴草,需要人精心打理,否则会乱长一气,不能形成收获。所以治政治在于治人,找身心健康的人治理国家,不要找有非分之想的人。在国家内也要让国内多务正业,少有非分想法。治政治的人还有国人要用道修身,治政治的人执政以怀仁为根本,国人对待政治也应该以怀仁为根本。仁者,就是说的常人,常人就是说的平常人,都以亲近亲近的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行为。政治所说的义就是适宜的意思,以遵从贤明盛德为重。不要过分亲近亲人,而是遵从贤明盛德,尊敬贤明盛德的人,礼让的国家由此就产生了。这样来说,君子还是应该修身。君子要思考修身,就不可避免的要和亲近的人打交道,和亲近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都是因人而异。这样来说,君子思考人事时候,也不可避免受亲近疏远这样的平常事态影响,要是想有最大收获,还是多懂些道理才是最好的,这样才能区分人事。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