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中庸》2(修订)

《中庸》2(修订)

推荐人:张洋 来源: 阅读: 2.23W 次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中庸》2(修订)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天下达道有五,行之有三。孔子的意思大概是说,天下这些普遍道理其实也不是太多,容易总结。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平常友人之间的关系。梳理好这五种关系,让他们之间以贤德相互影响约束,就能实现天下大治。知,仁,勇,这三项,是天下人的基本治世道德。平时所说的行之者,其中有一项:天生就知道;后天不费力就学到的;费一把力气才自己闹明白的事情;其中总得有一样是人求知的途径。平时人出行;安乐生活中去串门儿;为生计出行;因为其他事情不得不出门做事;都是人们日常出行做事的行为。孔子说:平民的这些道德基础是可以作为治理天下的资本的,天子为政应该善加利用,保持和国民的亲切关系,凡事还是以国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主,合理引导国民的认知,合理教导国民,合理治理国民,不要妄自菲薄,临驾于万民之上把万民当成动物。这就是以人知民知治理天下。

在天下国家有所作为,必须遵从九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国家国民修身就能立道,尊重贤明能人国民生活就少有困难,亲近亲属父母兄弟相互不怨恨。天子尊重大臣就不盲目自满,天子体恤群臣,就是士子之间也会多以礼相待。天子以庶民为子,老百姓之间也少有怨恨,百业兴盛国家财富充足。对远方的国民怀柔,四方一统。天子经常体恤诸侯,天下人都会觉得国家君臣意志相同,常人对这样的国家心怀畏惧。修身,要少摆排场,劝说贤明的人要归顺自己,天下要举贤,天子自己也应该不馋美食美色,君子应该多修德。尊重亲人的社会地位还有俸禄,和有他一样脾性爱好,充分认知了解亲人,才能劝导亲人。既然建立秩序,就应当遵从秩序,既然有社会职责,就应该有在位作为,才能驱使大臣做事。忠信重禄,能使士子归心。适当使用赋税,平时少征缴赋税,能驱使万民。多肯定工匠的工作成果,多为工匠的工作提建议,才能让工匠心满意足。送往迎来,要做好善待远方的人,不要有保留的感情。让失去爵位的王侯恢复爵禄,辅助荒废的王侯的国务让他恢复国力,治理诸侯的混乱危险时局,按时日朝聘,少对诸侯追粮纳税,像亲人一样厚礼赠送薄礼收回,少增加诸侯负担,就是让诸侯归心的办法。天下有九经,但治理国家的办法只有一个。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平常万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先想好,则不会绊倒;事前商定,就不会有困局;行为前想好,则不会有愧疚;道前多思考,就会有窘境。

下面少多想上面的事,不该想的不要想,想不通的不要想,万民就能治理了。想大道理,就不要多相信朋友,相信朋友,就不要多信亲人,相信亲人,就不要多怀疑亲人。诚身有道,要明道以善。孔子说,就是不要让常伦搞乱了事物本来的道理。

诚,天道;诚,人道。诚,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是胜任的道理。诚,择善并且坚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子说:万民求真理,万民传扬真理,是国家的福分。国民愚钝虽然少有教化,也能因坚持宣扬真理而由弱变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自诚明,是人的天性;自明诚,是后天学习。诚和明相互依托,互相依存,不可抛弃其中一方而得到另一方。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 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 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竭尽万民之力,近万民之心,才能改天换日。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诚,是造化万物的基础。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帧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起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国家达诚,可以知国运,预言兴衰。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诚这个东西,是自己修成的;而道,是万物自己的道理。万物的诚,是指万物的终始,就是万物的本来面目,没有面目的东西不是东西。所以君子以了解万物的本来面目为重要的人生行为。君子要追求诚,不是追求了解自己而是了解万物。 君子成就自己要用仁;君子要完全了解万物,要用知识。事物的本性,是内在还有外表的综合,君子了解万物应该时刻观察更正到万物之理完备不再变更。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所以人了解事物的本质到了最高境界,就不会再在自己面对的事物上获得更多的信息,没有更多的事物信息从事物的本来面目里显现出来,那人对事物的了解就能长期坚持一段时间,人对事物的了解在一定时间有一定境界以后,人们似乎就能拿这个东西和其他事物进行

对比,万物进行对比,就能知道人们面前事物的性质优劣,人们知道事物的性质优劣长短就对事物由充分的了解。事物的性质是人了解万物的基础,人们对事物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看到的事物。对比,许多事物长远比较,是定性事物的道理。天地悠久无疆,人要长期探索。如此以来,人才能掌控万物,得以人世长存。

天和地的道理,可以一语说尽:天地造万物,各有其本性,天地高远,所以天地之间有数不清道不明的各种事物。天地广厚,长久。天是没有尽头的,包含日月星辰,覆盖世间万物。大地宽厚无限,承载大江河流。

山中有很多事物。水中万物多而且难测,能生鱼和珠宝。

《诗》说:“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大概是说天之所以为天,就是因为天没有尽头,人们才把天叫做天。“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大概是文王之所以为文王,就是以天理治理天下而不为其他。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孔子说:圣人之道,不因外物的改变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性情,更不能影响自己的理智思考。君子平时怎么样保持礼仪,乱世也应该如此。国家有道,君子的言论就应该像有利兴国的方向靠拢,国无道,君子可以沉默不语,但是要被国人包容,不要自命清高。《诗经》里面说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就是说的这个。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 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日:“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吸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孔子说:笨又总是自己拿主意,人知识不多又喜欢独断专行,生在今世却经常用古人的道理,这样的人,自己必将引来灾祸。不是天子,就不主持众人议论礼仪,不是天子就不要为众人乱定法度,不是天子就不随便组织能人考证国家治世方略。如今,就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即使人在其位,没有这方面的修养,天子也不敢做礼乐。即使有相关修为,但是人不在其位,达不到相应的境界,也不敢随意做礼乐。

孔子说:做事要做有用的事,推崇礼法要用合理适宜的礼法,周礼就是合理适宜的礼法,所以世人应该学周礼。不应该学过时的夏礼,也不能学只适合个别国家比如宋国的殷代礼法。

天下有三重蔫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蔫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丁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下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日:“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天下分君臣民三种人,这样定论天下很少出错。孔子教导弟子,臣子对于君上治国,行善道,但是不适合万民家国,不适合的东西没有效用,没效用的东西不会让万民信服。臣子对于本国平民,虽然行善道但是不尊重贫民事物,这样的东西没有效用,万民不会服从。

君子之道,畅行天下,微服鬼神。君子之道,应尽知天,尽知人。君子之道应该是世间的真理,万古不变。人们时刻从内心尊重这样的世间道理。远望近观,不厌不弃。

《诗》说:“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当推行实际合乎万物情理的事物道理才可以享誉天下。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大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孔子的一生作为,就是在古人的言语里面发现上古的为人处世的办法,以华夏古时候的传世道理来引导教化世人,以映射孔子时期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孔子认为自己的作为是用对古书记载的古人行为解读教导世人,是对道德的发展还有延伸,孔子的行为是旷古行为,堪比天地造化万物。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

《诗》说:“衣锦尚絅。”孔子厌恶诗经的这段描写。君子之道,在于修身养神无关乎天地,小人物的出世方法,才感染周围事物。君子之道,要淡泊名利,不因简朴厌世,生活简朴温文尔雅,知道远近明辨方向,识世风知道自我反省,知道体察事物的微妙变化,可和其他人讨论道德诸事。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君子反省自身但是内心不产生愧疚,对自己的心智没有什么益补。诗经里面既然明确写出来了,这样的行为世人也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君子也应该多反省自己,反省而多愧疚,益补心智。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君子不对他人的短处动容就会受他人尊重,不说他人的短处就会得到他人的信任。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在说君子和平民是相互依存的,君子的行为影响平民,平民也同样影响约束君子。君子和平民没什么实际隔阂,只是个人修为不同。君子面对平民,不必矫揉造作。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说君子行事多思虑,有成熟认知才用来教育影响天下。百炼成人,也是君子自我修为的艰苦过程。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孔子说:用大声还有脸色教导万民,是君子的末日。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诗经说君子常备德,犹如有德和身一体。君子即使内心承载上天,也无声无息不显于形体外表。是做君子的极致。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