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牛奶与吃瓜群众

牛奶与吃瓜群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9W 次

小时候,有一年我家里种过一次西瓜,一亩六分田,一个很大的瓜田。当时全村也就我家种西瓜,也算很稀罕了。西瓜成熟上市的时候正是双抢时节,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吃西瓜的时候,按理说西瓜并不难卖。但我家的西瓜卖得并不好

牛奶与吃瓜群众

是村民没钱吗?是有钱舍不得吃吗?是西瓜不甜吗?都不是。

情况是这样的,有一些不好的西瓜,怎么个不好法,就是歪瓜裂枣吧,很难卖的那种,我母亲就拿把刀把它剖开来,喊大家都来吃,免费的谁不吃,于是大家都来了。有时候母亲还带一帮小萝卜头直接到瓜田里去,挑那些不好的西瓜,剖开,分给孩子们吃,那些村里的小孩子就坐在田埂上吃瓜,这样,全村大人小孩都成了吃瓜群众。

母亲的理论是,不好的瓜反正卖不掉,不如送给大家吃,又避免浪费,又做了人情。

但是她不知道,那些大人吃了免费的瓜,谁还会来买瓜?那些小孩吃了免费的瓜,谁还会吵着爹妈去买瓜?自然而然,西瓜的销量就不好了,越是卖不动,西瓜烂的就越多,将烂未烂之时,母亲又切开,免费送给吃瓜群众,形成恶性循环。

读中学时,有一门课程叫政治经济学,讲到上世纪30年代美国遇到经济危机,牛奶卖不出去,就全部倒进大海。当时读书时,我们连饭都吃不饱,听到这里,瞪大眼睛,难以理解。其实30年代美国也有很多穷人,也吃不饱饭,为什么不把这些牛奶送给穷人,而宁愿倒掉,多浪费啊,而且也不人道啊。

再延伸出去,还有很多案例,比如汽车卖不掉,也不送给穷人开,而是直接开进大海,扔掉。那为什么不放在仓库等经济好转再卖呢?汽车也不会过期,又不是牛奶。

我们很多人难以理解,但联想到我家小时候的吃瓜群众,就不难理解了。牛奶如果不倒掉,送给穷人喝,就更没有人来买你的牛奶了。汽车不扔掉,送给别人,人家都有了汽车,谁还会来买你的汽车?汽车虽然不过期,但积压大量库存,会导致生产停滞,就业压力大,人们失去工作,又没钱买牛奶和面包,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先扔进大海,接着再生产汽车。这就是朴素的经济学。

还是说说上学时的两件事。一件事是,初中时,吃食堂,早读结束,学生们就到食堂排队打粥。开始是很正规的,你打一两粥,大师傅就拿一两的筒子给你打,你打二两粥,大师傅就拿二两的筒子给你打。但是到了尾声,没人排队了,大师傅自己也吃粥去了,又突然零星来几个打粥的,这时候,称米的师傅会过来顶岗,但他比较豪爽,你打二两粥,他拿二两的筒子给你打,你打一两粥,他还是拿二两的筒子给你打,不会打满满的一筒,但绝对不只半筒,有大半筒,绝对比一两多。几个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之后,故意拖到最后去打粥,占这个便宜。

另一件事,读高中时,吃食堂,青菜5分钱一份,一般的素菜一毛钱一份,荤菜两毛,米粉肉最贵,要两毛五。打菜时都是学生交饭票,大师傅打菜。一般每顿要打两个菜,才能吃饱饭。也是到了打菜的尾声,基本都没有什么人了,大师傅自己也吃饭去了,但毕竟也有来得晚的,就有一个大姑娘来顶岗打菜,她是教师家属,在食堂打杂干零活的,心眼特别好,人很善良,你要是打一毛钱的素菜,她会很同情地说,“这么一大碗饭,打一角钱菜,怎么够?”于是舀一勺素菜给你之后,会再给你添半勺荤菜,也有个别同学了解这一情况之后,每次都故意去得晚,有时候拿个碗躲在食堂门口窥视,故意等大姑娘出来,才进去买饭打菜。

有免费的,谁还会花钱去买?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