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背水路”的变迁

“背水路”的变迁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3K 次

“我到这里背水已经20多年了,从来没有间断过,现在都近60岁了,爬这样陡的坡还不成问题,这里的水很好喝,还比街上卖的矿泉水好,清澈透明,回味甘甜,我家喝的水长期都是从这里背回去的”。在桃子丫水井背水的罗德老人给我们介绍说。

“背水路”的变迁

“背水路”起源于什么时候,桃子丫水井又是谁第一个发现的?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从其知名度来说,时间应该不晚,金沙城里的大人小孩没有谁不知道“背水路”的,甚至外县不少来过金沙的人都知道有“背水路”。

记得,20多年前,在县城读书期间,星期一至星期五紧张地上课,放了学就紧张地做作业,丝毫也不感到无聊。然而,一到星期六和星期天,难得放松,可又没个好去处。家在城里的同学介绍说,不如去爬“背水路”有意义点。我当时也觉得好奇,从没听说过“背水路”,于是便加入了走“背水路”的队伍。从学校出发,走了20分钟就开始爬上了弯弯曲曲,蜿蜒而上的“背水路”。那时候的“背水路”,坡陡弯急,路面清一色的泥沙,稍不注意就会摔筋斗,走起来相当费力,有时走上去一步,就可能退下来两步。不到半个小时,满脸都是汗水,衣服已经湿透。爬完山梁子前面弯弯的陡坡路,还要下一个半公里多的陡坡路才能到达水井的位置。

我们去的时候是盛夏,天气本来就很热,爬一坡下一坡后热上加热。在水井边稍事休息,看着山坡下哗哗流出的山泉,几张干渴的嘴巴一齐挤到流水处,咕嘟咕嘟猛喝一气。过了会儿,我才品尝式地慢慢体验这山泉的味道。这股山泉真的名不虚传,清凉,甘甜,洁净,而且四季长流,天干时间长了,也只是水量小点,但从不会断流。自从那次走过“背水路”后,由于学习紧张,毕业后到了乡里工作,至今29年左右没有再去过“背水路”。但,那蜿蜒而上又弯曲而下的“背水路”,特别是山间甘甜、凉爽、洁净的泉水,在我的记忆深处并没有消失。

前不久,一个星期六,大家相约找个地方走走,我再次提起了“背水路”,给他们介绍了那里的水很好喝,不少人长期都不买矿泉水,就是到那里背水。大家都觉得很好奇,想去看看。于是和报社的朝林,民族大学来实习的陈芳、谢静一起从报社步行,直奔“背水路”。当步行来到“背水路”,也就是上坡那段,不时遇到背水下山的人。我发现“背水路”变了模样,它不再是多年前的泥砂路,而是变成了“走路不沾泥”的水泥路,路面都作了防滑处理,走起来安全放心。我好奇地询问了正在背水下山的妇女,这路是什么时候变化的。那妇女笑着说,是金沙煤老板花十多万元钱买水泥砂子,又开工人工资把“背水路”打好的,上面还修了凉亭呢,现在车路已经修到了凉亭这里。

妇女所说的煤老板就是金沙企业家陈明刚。长期以来,他看到城男女老少一年四季走在那条弯曲陡峭的“背水路”上,没有安全保障,自己的企业发展起来了,也该承担社会责任。于是捐出十多万元资金,把“背水路”一直硬化到桃子丫山泉水,总长度2.5公里,同时重新修建了水井,让清凉甘甜的泉水流进井里,井上盖上了水泥板,水井周围的场地都用水泥作了硬化。在水井后上方山梁子上还建起了凉亭,前来背水的人们可以在亭子里休息,一览金沙城全景,真是站得高看得远啊。

我们四人一行来到水井处,有不少人正在装水。同去的谢静,急于品尝甘甜的泉水,将别人汲水的胶管放到嘴里喝了几口,连说:“这水真甜,很好喝”。随后问城里背水的秦先生,这里的水怎么这样好喝,秦先生说:“你看这里四周环山,到处树木参天,花草遍地,植被真好,加上土质属于沙地,所以水质好,回味甘甜”。

现在,在“背水路”上行走的人们经久不衰,不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中午、下午都有三五成群的人们走着上去,也有三五成群的人们背着水下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的是专门为背水而去,有的是既背水又锻炼身体,还有的是专为登山锻炼和休闲游玩的。但不论是为了什么,去了总会有收获,对身心只有益处,能长期坚持下去的人,不但身体会比其他人壮实,心态也会很好,对待什么事都会看得淡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安走过人生路。下午了,我们在淡淡的太阳光照下,沿着弯弯陡峭的“背水路”返回城里。我们感叹,“背水路”的景色并不很美,但是这么多年来向往那里的人们却越来越多,而且“背水路”的名声已经远扬,可见桃子丫山泉的吸引力已经胜过了许多美景了。“背水路”有了一次变迁,如果那股清凉甘甜的山泉永远流淌不息,也许“背水路”还会变迁。

文/陈世海

注:作者系贵州省金沙县新闻中心编辑,曾在各级报刊发表散文诗歌若干,一直酷爱文学,正辛勤地行走在文学的道路上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