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活在寒食节里的介子推——夜读小札

活在寒食节里的介子推——夜读小札

推荐人:雪落唐诗 来源: 阅读: 1.67W 次

灯下夜读,有些倦意,推窗远眺,一轮明月辉洒人间。此时正值清明来临之际,这正是大自然中春风习习,春雨绵绵,山泉淙淙,绿草茵茵的和暖季节。这个时候在野外郊游、欣赏明媚春光时,我们总会缅怀远去的逝者,到祖先的墓地上祭奠一番。

活在寒食节里的介子推——夜读小札

民谣云:“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为什么古人会选定清明节这一天去祭祖扫墓呢?时光荏苒,岁月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人们似乎淡忘了清明节发端于寒食节的故事。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说到寒食节,就不能不提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在我国悠久的民俗文化中,因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是清明寒食,为缅怀晋国大夫介子推;一是五月端午,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这同一时期的两位贤哲:一南一北,双星辉映;一水一火,赴义成仁;一江一山,永载史册。

我把目光收回到灯下,再一次读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子推不言禄”一章:“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左传》中记载的故事就是在“骊姬之乱”后,晋国贤臣介子推追随落难公子重耳亡命十九年,途中不惜割肉奉君,助其度过难关。当后来重耳成为国君进行论功行赏时,介子推却悄悄归隐山林。据传说重耳封赏之后在晋国宫门上出现了这样一首诗:“有龙矫矫,悲失其所;数蛇从之,周流天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皆有宁宇;一蛇无穴,号于中野!”《吕氏春秋》中说这首诗是介子推所写。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东周列国志》上说是介子推的邻居解张怕埋没其功,写了这首诗。我觉得虽是小说家之言,亦很可信。

晋文公读过此诗,才忆起往事。心中有愧,立刻差人去请介子推。可是去了几趟,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自己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准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焚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出来。

大火熄灭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背堵着的柳树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烧焦的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柳树前,珍爱地折了一根枝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柳树就与清明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绿柳依依,绵绵之中有无尽思念,也有生生不息的蕴意。不过,稍微有点历史知识和古代汉语常识的人就会知道,所谓这首血诗不可能是春秋时代的人写的,这显然是后人意会出来的。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为什么把清明这个节气称之为“清明”的原因:“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更重要的:是古人理想有一个“清洁而明净”的社会环境,附会出这首血诗,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古代,忠君与爱国是一体的。传说中介子推死前留下血诗,用生命的代价告诫晋文公要“勤政清明复清明”。这是介子推赤子之心的真情告白,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介子推能在重耳落难被围无粮的危急时刻,挥刀割下自己大腿肉供养重耳。这种舍生取义行为,决不是一时冲动所能为,而是奉献精神的升华。介子推的人格力量还表现在他对自己选定的人生道路的坚定不移。抛弃功名利禄。即使在烈火焚烧面前也毫不动摇,从容地面对了死亡。正巧案头有一篇写原济南市委书记王敏的文章。王敏在台上高喊谁反对共产党我和他拼命。台下却大搞权钱交易。这种两面人生,和介子推相比,相差何止是十万八千里!

介子推在最该邀功受赏之时,却急流勇退,淡泊名利,有功不居、不图富贵。“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这段话里虽有君权天授的意识,但在数千年前就有这种理念,确是难能可贵。因而宋代诗人黄庭坚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网上近几天有一篇“仇和的昆明‘遗产’”的文章非常火。这位昔日的明星官员,为了自己的所谓名声,对党和人民的利益不管不顾,任性胡为,大拆大建,让春城留些了难愈合的伤痕。

这种人祸害当代,贻害后人。介子推作为春秋古人,我们今人不能苛求他言行里所渗透着的封建忠君思想。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早已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

写到这里,我们后人还要给介子推没有留下姓名的母亲点个赞。没有母亲的安于贫困、不贪富贵,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怀和理解,也许,介子推难以做得这么完全彻底。君不见当代有多少曾经有理想有抱负能干事业的官员,正是在妻儿的啼哭哀求声里,在一片儿女情长之中,倒在了反腐的路上。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介子推母亲这样的伟大母性层出不穷,择邻三迁的孟母,芦柴教子的欧阳修之母……这些伟大母亲为我们的民族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无数的优秀儿女,我们为之骄傲。

唐代诗人王冷然的《寒食篇》很能说明寒食节在所有节日中的突出地位,“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寒食节传承的,正是介子推信实礼让、高风亮节、坚守淡泊、信念坚定,这种种千古不变的情愫。这也是介子推永远活在寒食节里,后人永远怀念介子推的根本原因。

灯下我轻轻吟诵起了唐代诗人胡曾歌咏介子推的咏史诗:“羁绁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备颠连;食君刳股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文中引用《左传》一章的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