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我的学生时代参考

我的学生时代参考

推荐人:紫苏 来源: 阅读: 1.39W 次

学生,是稚嫩、是纯真、更是美好的代名词。我看过不少书、读过不少句,最喜欢的还是那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对我来说,那是最遥远、也是美好的一段梦。

我的学生时代

父母之外,老师是我最敬重的人,因为这份敬重,我才有了这么一段张扬而有倔强的年华。在我的记忆中,从开始上学到大学毕业,16年,我请假的次数不超过5次。想想,我呆在教室的时间都比呆在家里的时间多。

十几年前,教育资源对我们那个小山村来说,是很贫乏的。在我的小学时代里,永远只有语文和数学,一上就是六年。或许也因为这样,我才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所以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生病发烧,只要学校还开课,就算用爬的,我也要到学校去上课,而且不会迟到。守时的习惯,大概就是在那时候养成的习惯吧。

小时候顽皮,隔三差五的受各种伤,我的左手,现在还能看到十几道轻轻浅浅的伤疤。我身上有一道差不多四厘米的刀疤,那是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留下的,缝了三针。那次受伤,倒不是因为顽皮。

周末缝的针,周一就屁跌屁跌自己跑去上学了。我家离学校有十五分钟左右的路程,上学都是用走的。而我的伤,在PP上。那天放学,母亲亲自到学校接我回家,那是我记忆里唯一一次享受这样的待遇。那段时间,白天自己去学校上课,放学回家后要打点滴。家里人都要我请假在家养伤,我就是不听,每天早早的起床,趁家人还没醒自己背着书包就跑学校去了。现在想想,自己都佩服那个顽强的自己了。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第一张成绩单上的数字是多少。我自己的,我还记得,37和75。语文37分,数学75分,这就是我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从此,便开始了我严重偏科的学生生涯。

我最让父母省心的,大概就是学习了吧。他们从来不问我作业完成得如何了,或者书背到哪里了,只看我期末拿回家的成绩单。除了一年级第一学期,小学6年,期末考试永远在年级前三来回波动,没一点‘新意’。

学生时代最辉煌的时候,在初中。让我在众多学生里崭露头角的是数学,自初一第一次数学章节考试起,我的数学成绩就永远挂在了年级第一的位置上无人能撼动。75分,好像是我在数学这个‘战场’上最低的分数了。

那时候的我,最大的乐趣就是解数学题、解各种数学题、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同一道数学题、丧心病狂的解数学题……我的老师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带过数学好的学生不少,真正喜欢数学的却寥寥无几,而你就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少的那一个”。这是老师给过我的,最高的评价。

我的数学书,基本上不用,我没有预习的习惯,上课的时候更不会去翻书。上课时间,我只做一件事,认真听老师讲每一个定理和解题思路,把重要的记在笔记本上,不懂的立即提问,课下做习题巩固就行了。

我最怀念的事情,就是在课堂上和老师一起讲题。一般情况下举手回答问题是轮不到我,偏偏我是二班的,每次在老师讲完或是其他同学回答完以后,我都会说‘老师,我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大家都解不开的题,老师也会叫我上讲台去给大家讲,帮老师省了不少体力。

每次数学考试,我基本上用不到一半的考试时间来做题,剩余的时间要么检查要么再用其他的解题方法重新把试卷做一遍,然后静坐等交卷。偶尔会遇见难度比较大的加分题,我会等到交卷前10分钟再去解题,保准能解出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越到紧要关头解题思路越是清晰。

不得不说,老天是公平的。英语,我终生的死穴。从开课起,考试就没及格过,当然,除了大学(PS:大学英语考试都是背答案过的,至今四级还没过,大学宿舍里唯一四级没过的小盆友)。永远都在跳边疆舞,当年我因为英语成绩没少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喝茶。后来综合成绩稳拿全年级第一以后频率才少了一些。从小到大,我最讨厌的就是记东西,我记性不好啊。所以英语词汇量不够,以至于成绩一塌糊涂,文科成绩永远徘徊在80分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写作这一技能在初中的时候冒出了一小点苗头。会偶尔的写一小段小说给老师看,不过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因为平时成绩好的关系,全额奖学金保送市重点高中,开启了一段不同以往的高中生活。学习,不再是我的中心,我开始了看各种小说的路程。《青年文摘》是我当时最喜欢的杂志,每期必买,彩板和普通版,现在我家里就放了一大堆。

再后来,就上大学了。似乎,我的学生时代都挺圆满的,该好好学习的时候努力学习了、遇到了该遇到的人、执拗的追逐了该执着的青春。唯一的遗憾就是,大学四年上下来,我脑袋剩下的全是铁锈了,迷糊得不行。倒是印证了当年我班主任说的,脑袋要经常用,不用就会生锈。

人生几何,只是匆匆忙忙错过好多东西。人也好,事也罢,过了就没有机会再重来了。曾经一起欢笑的少年,如今又在谁人身旁?美好总是要回忆的,未来也需憧憬,当下更要珍惜,谁又知道现在的你,会成为谁的回忆呢!

微博:紫苏yyx QQ:1937793929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