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木门记忆

木门记忆

推荐人:山路弯弯 来源: 阅读: 4.59K 次

我的故乡有一个小镇叫“木门”,从我记事的时候就知道,原先是不叫这个名儿的,而是叫“东凡”,根据谐音,有人把她调侃成“两个娃儿打架都烦”。小镇有一所全县最大最出名的农村单设初中,“东凡中学”,中学一直叫这个名字,并没有因为“东凡区”的撤消而把中学更名。

木门记忆

说实在的,也许和其他多山的小镇一样,因地形条件的限制,小镇其实很小。她就窝在一个四面环山的槽谷地带,她的北面为立寨嘴、南为青龙寨、西南是单青梁、西北为石家梁、东面是双桂山,自古就称为“五马奔槽”之地。我想,如果中国的长江从此流过,断不会有小镇的容身之地了。

小镇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有三河交汇于此。在猪市河坝的河中心,素有“一脚踏三县”之说。民国初年,广南巴三县均在场上设立“团区”和“学区”:“联合团防局”(群众讥笑为“一街三团总”)和“广、南、巴联立木门高等小学堂”。

镇上的房子就沿着小河挨挨挤挤而建,原先十之八九都是木结构的,这样的房子现在老街也还很多。小河的水长年不停地流着,最后都流向了哪里,也从来没有去考究过。因为周围高山突兀,夏天的暴雨,山上的洪水全部涌进小河,有时会淹没了整个老街。老街不知淹了多少次,水退了,人们清理掉屋里屋外及街上的污泥杂物,又开始在小镇的生活。

无人机航拍小镇,鸟瞰全景,清澈的小河横贯其中,群山环绕,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农田星罗棋布,小镇好像处在一个“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的地方,小镇真的很美。

小镇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南朝梁武帝时期(公元525年)设木门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静州,建国后成立东凡区公所,1986年8月7日拆区建镇。

因小镇处于三县交接地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曾经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三国时候,诸葛亮用计,魏延诱兵,张飞设伏,万弩齐发,将魏国大将张郃及百余个部将射杀于木门。现在镇北的小地名“射郃坪”及“火箭沟”,大河口的“延战街”从三国沿用至今就是证明。魏蜀多次在木门鏖战,杏垭村的“张飞石”(据传张飞与张郃单挑,张飞曾立马于此石),木门寺对面的“得胜山”,距两河口不远朝场镇方向的“红石滩”(传说士兵的鲜血把河里的石头染红),也是佐证。唐、宋、明清时代这里均为古战场。

1933年,红四方面军从通(江)南(江)巴(中)西撤,在木门停留一年有余,与数倍于自己的军阀激战。1933年6月28日,在木门寺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军事会议“木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王树声、李先念等100余人。“木门会议”的意义仅次于“遵义会议”。现在原址重建的木门寺就坐落在青龙山的半山腰上。在老街东端,有一座建于大清道光二十七年的贞节牌坊,上面錾刻了16条红军的宣传标语,“赤化全川”、“工农专政”等文字十分醒目,牌坊上的落款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红三十军政治部”。

木门寺也还有唐代才女、太子妃上官婉儿和太子李贤的故事。公元684年,上官婉儿前去巴州看望李贤,行至此地,闻太子被害,就在木门寺旁李贤曾经翻晒经书的“晒经石”上修建亭子,并在上面题写了“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的诗句,怀念太子李贤。从上官婉儿的诗句可以看出,李贤的命运是令人伤感的。

解放前,木门是一块是非之地,那时木门周围几股势力的土匪都对木门虎视耽耽,双桂山至双河一带的土匪头子吴直山、盘踞青龙寨的土匪头子余海青、把持丹青梁至化龙垭一带的土匪头子邓晏清、较场坝的匪徒何玉贤、石马场的土匪孙德卿手里都有人枪。木门场不堪其扰,听老人讲,土匪杀人、放火、抢劫,几乎什么都敢干。

当然,小镇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悲壮的、凄凉的、悲惨的、激动的……都随着小河的流水逝去了。

70、80年代,小镇非常的热闹。木门场是南江和平、双桂、九顶、旺苍农建、化龙、九龙、苍溪回龙、黄猫等地的农贸交易中心。每逢赶集的日子,镇上人山人海,从上街到下街,从下街到上街,都得用一个“挤”字。中街铁牛社生产的农事用具锄头、镰刀、竹编斗笠、撮箕、背篼、竹扇、布匹、店铺里的日用百货……,传统的,奢侈的,都是那个年代的符号。特别是老人民市场、拿着大喇叭的市场收税员,给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可说是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人民市场上有大米、麦子、烟叶、红薯、土豆、腊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叫卖的、砍价的、拉着家常说话的……比现在都市的夜市还热闹、还有生气。我小学同学的老爹就是一个“米贩子”,做米生意发了财的,并且是早期为数不多的万元户之一。

集市上除了人多,买卖兴隆,餐馆里从早到晚也火爆得很。说起餐馆老板刘发福,无人不知。逢场赶早的人,会挤在街道的餐馆里吃早餐,赶场回家要晚的人,不吝啬的话,也会挤在餐馆里搓一顿,甚至晕二两白酒。“下馆子,打牙祭”,对于钱多钱少的农民兄弟,是经常也是不平常的事儿。“木门醪糟”、“东凡卤菜”、“癞疙包”、“东凡馒头、花卷、麻花”,这些都是木门的名食,是小孩的美食,也是大人的美食。现在提到这些,都会流口水。在大热天,木门醪糟,加冰凉的井水一冲,一咕噜喝下去,那就是一个“爽”字。百货对面有一个孤寡老婆婆李淑香包的皮蛋出售,在十里八乡都享有美誉。木门街道一段有个王和尚,清居乐善,每逢赶场日,便免费为农民朋友提供开水、凉茶,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2001年冬天,89岁无疾而终。

木门的烟花爆竹、唢呐、狮舞、秧歌,在县内是享有盛誉的。春节的时候,玩烟花、点爆竹,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正月初一的时候到街上看舞龙舞狮表演,也是很多人的兴趣和乐趣。

我的中学生活是在木门度过的。东凡中学,建在场镇北郊的孙家坟林,紧邻场镇后街一条窄窄的马路。那时,和同学们下河洗过澡,有一次发水后仰面冲滩,还差点儿被洪水冲走。记得在双桂山、青龙山春游过。馋过街上的花卷、馒头、平坦铁锅上的烙饼,在供销社、铁牛社、粮站、猪市河坝、竹市遛过,而这些,在他们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后,现在都消失了。粮站的房子还在,估计也只是储粮功能了。区文办、区公所也不存在了。听说木门场有四座庙宇:即禹文宫(今小学教工宿舍)、万寿宫(今市场)、文昌宫(今粮站)、关帝庙(今新街口),很早就无遗址陈迹可寻了。

木门场 ,浓缩了历史,反映了社会生活百态。现在的木门场,街道上赶场的人在多年以前就明显的少了,并且少了许多,街道及街道以外新修的房子在多了,大型的超市也增加了好几个,广巴高速公路也从场镇穿过……木门场在历史的进程中在发生着一点一滴的变化……。

2016/9/28 山路弯弯 东莞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