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呼兰河的萧红

呼兰河的萧红

推荐人:钱子傅 来源: 阅读: 1.18W 次

茅盾在序言上说,童年的萧红大约是寂寥的。只是,我们读了《呼兰河传》,读到的却不是寂寥的萧红,而是一个拿今天的话来讲,叫作古灵精怪的萧红。她与祖父的情缘,从书中体现出来的,实在是温馨多于寂寥啊!而茅盾之所以说萧红寂寥,主要还是成年后的寂寥、生命最后时期的悲凉,映印到文学中的童年里了。就好像,伤心人说舒心事,语调的悲戚,湮没了旧事的惬意,连舒心事都悲戚起来。

呼兰河的萧红

稍知萧红事迹的人都知道,萧红逃婚,大约是自己“进步”,不能接受“包办婚姻”。那被逃弃的男子,一路追寻到北京。萧红理应回避,却与之同居,并怀上被逃弃男子的孩子。那就说明,她的逃婚与进步,全被动摇了。一种说不清的情愫,驱使她再一次逃跑,这一逃,就逃出了国门,东渡日本。

在日本呆不下去,很快又逃回来,转了一个大弯,最后到了大上海。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鲁迅,并热心写作起来。其间与萧军苦恋,发展到孽恋,终于分道扬镳。她再一次逃跑,逃到了终点站:香港。这样的逃,原也不同于幼年的追风逐蝶,恣意取舍。一股悲凉的情感笼罩心头,挥之不去,在悲凉的氤氲中,她“寂寥”了,在寂寥中,完成了最后的绝唱:《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二十世纪华文小说的名篇,排在第九位。萧红本人,被世人公论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呼兰河传》绝对当得起对它的赞誉。茅盾说它是一幅风俗画,实在是赞论。

事关“旧世界”的风俗画,常不免是沉重的。但萧红的这幅画却不然,它不仅不沉重,还十分的轻快俏皮。其中描述祖孙情感互动的场景,是全书中最最精彩的段落,也是感人至深的段落。那样的祖父让人羡慕,那样的孙女惹人疼爱。读书的人,大约都会因自己不是那祖父、那孙女儿抱有遗憾吧。就好像,喜爱《红楼梦》的人,为自己不是宝玉、黛玉而抱憾吧!

一逃再逃,终于无路可逃;一错再错,终于无须犯错。萧红的呼兰河、呼兰河里的童年,使人无法拿来与那个成年的萧红相联系。惹人羡慕的童年,本是幸福的温床,而一旦背弃了这个温床,事实证明,萧红这颗种子,结出的却是苦果。

要回去,那就回到了起点。谁受得了?萧红受得了!在淡淡的哀愁中,萧红开始了返乡的旅程。回到出发的地方,而且是出发的源头:童稚时期。这就跟追风逐蝶一样,无论是风、还是蝴蝶,在童年的心目之中,根本没有区别,舍弃谁都一样。

“……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块,哪里会追得上……所以站起来,跟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蚂蚱……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道:下雨了,下雨了……”

这样饱含灵性与敏知的文字,是怎样一个心态中写得来的呢?如果满心寂寥,萧红就无须写得这般活力四射。读着这样的文字,我分明读出了三个字“回家啰!”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赎罪之书吧!而一个青年人犯错,常常是被人唆使的。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