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洋务,维新,立宪运动及反动运动表现了几个趋向?

洋务,维新,立宪运动及反动运动表现了几个趋向?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3W 次

洋务,维新,立宪运动及反动运动表现了几个趋向?

洋务运动:不改变封建的土地制度、生产关系、统治方式、具体行政体制,而只是单纯依赖引进国外先进的机器、技术等,希望通过技术自强来巩固封建制度。这叫做“中体西用”。这段时间中国的科学技术的确大有进步,武器的进步也帮助中国在战场上赢回了一些面子,比如中法镇南关大捷、左宗棠收复新疆等。但是今天的人们应该十分明白,丝毫不改革制度而只是依靠技术革新,这样的变化浮于表面,无法使中国强大,甚至无法达到洋务派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维新运动:意识到不改变封建制度而单纯依靠技术是行不通的,一批维新派成员便希望通过行宪法、开议会、限制君权的方式,实现君主立宪,完成一定程度的民主进程。这批维新派成员体现了强烈的两面性——他们看到了外国的强大在于制度先进,并处于强烈的爱国情感,希望把先进的制度移植到本国。然而他们无法理解先进的制度必须建立在较高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上,因此百日维新君主立宪是行不通的。客观上说,他们的君主光绪帝实力也实在是没有。如果说洋务派是纯封建官僚的话,维新派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资产阶级色彩。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知识并有自己的思考。其理论为保皇但行宪,可使“上下一心,朝野共同治国”

立宪派与维新派的要求很相近。他们要求开议会,颁布宪法,组建内阁,实行君主立宪的民主制度。但是表面区别在于他们对限制君权的程度更高,根本区别在于这些人开始具有更强的资产阶级色彩。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企业。然而清政府主宰了宪法内容,内阁13人皇族成员占7人过半,这次立宪最后不了了之。结局是社会上实力较强的资产阶级意识到清政府不愿立宪,不再抱有温和革新的幻想。立宪派在政治上无甚建树,但在社会上掀起了办企业的热潮,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主要成就。

革命派如孙中山等,很多已经不再具备封建官僚背景。这一派别与前三派有两大根本差别:一是不再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自身的根本目标,而是寻求建立本阶级自己的民主共和国。第二是不再通过整治改良,而是通过暴力革命手段实现目的。因此辛亥革命可以彻底推翻清朝推翻帝制,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他们不敢放手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只是自己组织个把人的小部队小闹腾,最后即时完成局部夺权的革命党人,依然被封建官僚势力夺回政权。小如黎元洪被逼迫担任军政府领导人,大如袁世凯逼退孙中山夺民国。

这四件事体现了几个趋势:

第一,手段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先进,参与救国的势力,自身实力越来越强。

第二:参与救国的派别封建地主阶级背景越来越弱,资产阶级色彩越来越浓。最初的洋务派都是封建大地主,都是大官。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位极人臣。到最后孙中山已经是纯资本家了。

第三: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越来越得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额实力越来越强。

这四件事除了推翻帝制之外,有两大主要成就。第一是切实提高了物质水平科学技术。第二是提高了中国人的智慧水平:1、在中国社会推广了民主的思想,大家知道帝制不好,要民主。

2、在中国推广了关于外国的知识,是中国人了解世界不再夜郎自大;3、是中国有了办实业的意识,懂得创业可致富,不用读四书五经。

但是这四件事也体现出,外国帝国主义的干涉程度越来越深,此其外因。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实在过低,资产阶级实力实在太弱封建势力几千年积淀余孽甚深较易复辟,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如何认识清政府的立宪运动皇室内阁

清政府做出这一举动,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即认识到如果不扭转国力衰弱的局面,满人的天下就可能被洋人和革命党灭亡。

剩下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如何扭转国力衰弱的局面,从曾国藩开始的洋务运动证明不足以实现上述目标。经世致用和传统道学都解决不了,那么就要像外国取经,当时只有日本面临和中国一样的局面成功扭转了过来。于是中国官僚和有新思想的学者都认为要想救中国只有一个办法“学日本”。

学日本的第一要务就是模仿日本民治维新,建立日本式的实君立宪制度,即君主保留政权的所有权和大事的最高决定权,把日常经营权下放给国会和政府。在认清这一点后清政府开始预备立宪运动,并且准备在政府中建立内阁负责制。

立宪运动和皇室内阁的失败,则纯属为大清气数已尽了,和新制度的好坏无太大关系。皇室内阁是1911年5月成立的,10月的时候就爆发辛亥革命,清帝国1912年2月灭亡,国都亡了再优越的内阁没有载体当然要倒台,至于立宪运动更是,清廷的预备立宪规定1913年才开国会正式颁布宪法。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