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山东省民族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究2

山东省民族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究2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9W 次

2.1相关概念简述

山东省民族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究2

2.1.1中职教育

中职院校指的是提供中等职业教育的途径,中职院校的形式主要有中专、技校、高职、成人中专等,其中成人中专指的是为成人提供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院校。中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为初中生,通常学历为三年制。从学历层面来看,中职院校属于中等教育。中职院校的发展宗旨为培养应用型的实用人才,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了经济与社会体制的创新,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在改革的。春风下,蓬勃发展。中职教育制度不断完善,但在社会背景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职院校发展与社会需求脱钩的情况,难以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为此,教育部从2017年开始要求中职院校必须每年公布一份年度教学质量评估,从而真正改善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要坚持以发展中职教育为主,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化中职教育,确保中职作业率和社会人才需求基本持平;促进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制定并执行好高职院校的招生方案;在高职院校就业率偏低的方面,应把重点放在拓展中职院校上,加大中专招生比重。另外,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职业教育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应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为发展目标,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能够协调进步,为我国培养更多优质的专业人才。

现代中职院校作为一种发展完善的职业学校,其目标在于加强我国的核心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我国目前急需大量适合于新是带发展的技术人才,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高素质人才。

2.1.2校企合作

国内的一些学者在借鉴外国的研究成果时,往往把“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概念来界定和规范学校与企业的协作。中国产学协作教育学会于1995年,把“合作教育”改名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校企合作”等是同一范畴,在性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关于校企合作的界定,国际合作教育学会认为,“校企协作教学是把教学与工作相融合,让学员把自己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再将自己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工作中所学到的知识,以此来推动教学。”

加拿大合作教育会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一类是分时间段进行学校教育和企业教学;一类是协作教学,是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并把企业实践纳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最后一类是校企合作办学,是把在校的学习和工作实践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公司里做的工作常常与其所学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协作学校理事会这样形容学校与企业的协作:“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教学与有报酬的、有计划的、有指导的工作经验相融合,使学生能够跨过学校的界线,直面真实的社会需求,掌握基础的实际操作技巧,提高他们的信心,并确立他们的事业方向。

关于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对其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是其核心特点却大体上是一致的。所谓“校企合作”,指的是把学生的学业与工作紧密结合,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中职教育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多样,既有宽泛的,也有狭窄的。所谓“校企合作”,就是要把校方和企业教育、场地、技术、设备等结合在一起,把教育与企业的工作结合在一起,使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所谓“校企协同”,就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企业、学生及其家庭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改革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本论文就以这一理念为切入点进行了探讨。

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是一个系统的项目,其内涵应该是:一是与我国发展高职教育、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能力、推动社会和谐、公平的总体教育目的相一致;二是实行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政策,使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具目的性,有利于学生技能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把校企相融合,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实现学科的全方位发展。四是在学校与公司的协作中,“校企合作”不仅限于工业,而且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等各个行业。五是校企协作的延伸,由校园内的教学活动延伸到企业参观、顶岗实习、工学交迁等。六是校企协作的目的,既要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又要实现对企业人才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提高政府的专业素质。

在学校与公司的合作中,公司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得到更多的人才,从而在人力资源方面节省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同时,校方与校方的联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学仪器和教学场所,使学员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技术,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减少了学校模拟试验和实践教学的经费。

中职院校在实行校企联合以前,仍然沿用了普通中学的教育方式,没有明确的目标,造成了学困生难以就业的局面。在校企联合办学中,校企联合各种用人机构,制订了一套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课程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并从企业中引入了技术骨干和相关专业人士进行了专业的培训,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动手技能,培养了具备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中职学生与普通中职院校相比,受社会环境影响地理分布比较均匀,多集中在本地,这也导致了其在就业时倾向于选择当地工作。大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已成为当地社会的一支新生力量,他们将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带来新的财富。中等职业学校的整体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校企协作,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重功能,培育高素质高技术的高素质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为当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1.3校企合作模式

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劳动者的培育与技术阶级的培育是必然的。各国在指导和发展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专业教学方式,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力资本总量持续增长,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方式,这些方式既有当地社会背景,又有教育发展的现状,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也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处于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吸收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做法,对于加快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德国的“双元制”的职业学校和德国的手工行业协会一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师傅教徒弟”的模式。德国“双元制”的培训机构设置、培训方案的建立、其从招收学生到培训的专门培训均由公司承担。职业教育仅仅是在国家的统筹安排下,会引导学生通过专门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德国国家在对企业和企业的有关立法进行了改革和修订后,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监管体系,制订了《职业教育法》,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监管。《职业教育法》对培训企业的义务、培训的组织程序、培训参与者资格的确定等方面做了较为详尽的规范,并从内部调整了《学校法》。虽然参加培训的公司要按学员的工作状况来缴纳一定的训练经费,但是参加训练的学员仍然可以得到一定的纯收入。另外,德国相关专业人士对“双元制”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参加职业培训无风险,无宣传广告,员工无需适应周期,即可得到公司所需的专业后备人员,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随着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社会各界对其进行职业培训的认可,公司的形象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德国“双元制”的办学方式来分析,高职院校和企业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以公司为主能够为员工创造就业机会和实践场所,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以学校为中心,能够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文化和理论。在德国,这些部门之间的合作培养了很多的专门技术人才。这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被认为是德国的经济发展的一个秘诀。德国“双元制”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需要健全的法制保证。德国有几十种不同的职业学校的相关法规对企业、学校、学生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有了清晰的界定。

1906年,美国创造了协作式的教学。美国辛辛那提的一所学校开设了这种教学模式:学员每年要花四分之一的时间到他们所熟悉的公司来学习所需的知识。这是一种将课堂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的“合作教育”。在美国,以社区学校为主要的高职院校,而“合作教育”则是贯穿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它的特点是:一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校委会及校委会成员均为社会各界名人,可依本地需求而对校舍进行经营;二是弹性较大,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文化教育程度,社区学校开设了多种多样的课程,课程安排和课程安排灵活,以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三是费用低廉,可以缓解贫困家庭的负担。四是加强实务训练,突出实用技术应用,将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时数调整为40%~60%,并安排好暑假后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美国除了“协作式教学计划”之外,还有多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形式,如技术准备计划、仿效欧洲的少年学徒制度、校企合同制度等。美国“合作教育”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其办学活力之强劲,充分说明了其办学模式的优越性。现在,美国有1000多所学校参加了企业和企业的校企合作,其中有超过五十万个大型企业和各种类型的企业。据美国的数据显示,97%的参加过合作性教学的大学生把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教学视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来源;80%的学生表示,他们工作的地方是他们在校时的工作地点:63%的人表示,他们的工作岗位的确要多于其它学院,并且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在大学的实习机构来完成的;超过半数的合作办学计划的毕业生都在做着让人羡慕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40%的学生坦言,无论他们的工作如何变化,他们的工作都与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工作经验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英国,工作和学习的轮换制度又被看作“三明治”。其主要方法是:招聘应届毕业生进入公司,再通过职业学校的基础知识与公司的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出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正式的学制课程中,安排一个工作的学习,在这个期间,作为“职业人”的员工从事兼职工作,并得到一定的工资。它的学制可以分成两类,长时间的“工读轮换”制度意味着在学校和公司工作的时间更长。例如,四年制的学习计划,第一、二年在大学念书,第三年在公司上班,第四年回到学院学习。而短时间一般要半年以上。工读互动式的大学生又可分成两大类型:依靠商业经营的大学生和依靠学校的大学生。依靠商业的学生,不管他们在公司里工作,或是在学校里读书,公司都会支付工资。在学校里读书的同学可以得到学校的补助,可以在公司工作的时候拿到公司支付的薪水。在企业中,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进修获得较高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自己的事业前途;因为在公司里做过实习生,所以在选择职业时有很大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方式需要非常细致和严密的组织,这样既可以把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公司的实践相结合,又可以把老师的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通过对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使学员对其进行理论学习,并能熟练地学习到相关的技术和相关的技术和相关的技术知识。英国“工学交替”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了企业与学校的不同教育背景,把工作与课堂上的知识相融合,从而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使其具有了实践的工作技能。以这样一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将校内的教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以克服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困境。同时,加强了科技与生产的深度协作。此外,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由企业来为高职院校配备辅导员,以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师资不足、师资不足等问题。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长林靖东首先提出并作为品牌名称登记了“教学工厂”的构想。其主要内容是:“最具名义”的书院,却不参与批量的产品制造。该工厂是指教学环境、具体工业工程和师资团队的教学基地。它使学校与工厂结合,使教育与生产联系在一起,统一的机构、领导,按照标准、协调的教育方案进行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顺利地实现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为此,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学工厂”教育模式中,教材、师资和工业计划是其核心内容。新加坡在职教方面,推行“教学工厂”,使教学与生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学实行厂制,工厂实行校制,为学员提供一个真实的工厂工作场所,使学员可以在车间里学习实用的技术。同时,要制定“先培训后就业,不培训不就业”的法律体系。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它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南洋理工学院的「与企业合作」的观念,让教师能在企业、学院之间进行有效的协作,在科研与实践中发挥一技之长,老师得以具备教育家、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正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造就了高质量的人才。

“校企合作”高职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吸收和吸收外国高等专业院校的成功实践后,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自身的特点,逐渐发展出一套中国的高职教学新模式。我国的各类职业院校,从改革和创新的角度,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员,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服务质量做出了“汗马功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各种类型的高职院校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并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训体系。

所谓“冠名班”,就是指学校和公司之间的合作,学校负责选择招生,合作办学,公司负责管理,毕业生就业。定向教学具有场地、设备和师资优势;其培养对象是定向的:从本质上讲,这种教学模式是双向的,即大学生和公司人事双向选择。从学习到就业的转型,“定向型”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最直观的协作模式。

“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是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若干个时期,一般从一年的两个学期变为三个学期,即两个学期的理论教学,一个学期的实习实习。它是一种将教学和工程相结合、从理论到专业能力逐步发展的新型的校企业联合办学的新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从英美等国家学习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协作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与其它合作教学相比,大学生获得的实习时间更多。同时,公司还加大了对学员的培养力度。所以,该模型适用于高科技产业。

“2+1”的教学方式又叫“顶岗实习”,把学生的学程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二年是在学校里进行,以保证基础学业;第三年,根据公司的工作计划,分配到公司的工作中去做实习生。它的特征是:既可以训练大学生的基本的文化理论,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和专业技能,还可以使校企双方进行双向的沟通。该模型具有明确的用人标准、择业方向和培养目的。经过仔细的调研,并广泛的倾听了公司的建议,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了应该学习的知识和技巧,具有很高的适切性和适切性。

“校企合一”是指以校企的专业为单位,通过采购或谈判方式,将生产设备和生产线引入到校内,实现了校务与工程相结合,专业师资与工程师结合,专业教研室和工程项目部统一,生产与教学的融合。利用校园工厂开展教学、培训、实习和生产等一系列的教学和培训,为校企提供了经费。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投资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因此更适于办学基础较好、办学实力较强的工程院校实施。

2.2相关理论简述

2.2.1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在1960年创立了“人才”学说,它把人才作为一种能够推动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效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资金。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与经济的相互联系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根据人力资本的观点,要推动高水平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的职业院校的建设。中职院校的金融和商业专业肩负着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重任,在我国经济与工业的转轨时期,培育大量的服务人才就变得十分必要。

2.2.2需求导向理论

需求导向理论是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指的是根据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并创造条件使人才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进行学习和提升技能,强化综合素质,成为现代社会的需求性人才。运用需求导向理论研究中职财经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可以清楚的了解社会、市场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相关知识、培养相关技能。这一理论强调了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均受到需求导向的制约,所以中职财经类人才培养要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依据,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人才培养尽快从“学校供给导向”转向“社会需求导向。

2.2.1 耗散结构理论

18世纪中后期,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金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这一结构理论经过100多年的完善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耗散结构理论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方法,它能为揭示自然法则、自然现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能揭示社会现象的变化规律,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中职与中小型企业在强大的校企合作环境下,将两者结合起来,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均衡体系。

耗散结构理论是一种关于耗散结构性质、稳定与演化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一个体系可以由无序到有序的状态,从而产生新的、稳定的、内在的动态的体系。耗散结构说表明,在一个系统从平衡到近平衡再到远离平衡态的演变中,在一个系统参数的变动到达临界点后,由于膨胀,使体系产生了一种不平衡的变异,从而使其从最初的杂乱向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秩序过渡。这个新的稳定宏观有序的构造,在远离均衡区域的地方,它必须与外部的环境进行持续的物质和能源的交流,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稳定,并且在外部环境的细微干扰下,不会因为任何细微的干扰而消亡。其中,距离平衡是构成新有序的最直接条件,系统的开放性是构成新秩序的先决条件和基本条件,非平衡是秩序之源,“涨落”是构成耗散体的“种子”,系统内部各个因素(成分)的非线性交互是构成新秩序的内在基础,而“涨落”的门槛则是导致系统新的或破坏的重要因素。

耗散结构说是一种很好研究方法,特别是耗散构造论所提出的研究思路和视角更是超越了本专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哲学性质。中职会计学院的校企协作是一个不断突破和创新的发展历程,在中职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突破现有的校企协作机制,在现有的校企协作机制的框架下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并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达到突破和创新的目的。本文将用耗散结构的理论来探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2.3 本章小结

本文从层次、角度和形式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学校企业合作模式的含义、定义、特征及其校企合作模式上的运用,从思想、体制和模式三个层次,详细阐述了学校企业间的合作模式、职教与就业的关系,讲解了以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校企业间的协作模式、供需理论的定义及其在中职院校企业间的应用。

总体上,本文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探讨了中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方式需求的变革与变革,确立了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研究了如何使中职院校与中小型企业在强大的校企融合环境下,通过两者的互动,构建起一个新的均衡体系。职业教育理论、行为理论、供需理论等需要引导本文的研究方向。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