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山东省民族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究5

山东省民族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究5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65K 次

6.1鼓励企业参与,深化校企合作

山东省民族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究5

6.1.1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

我国中职院校对“产学融合”的重视程度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中职院校对“产学研”的理解不足,所以,要充分认识到中职院校和学校之间的协作关系,必须要加强对中职院校和专业学校的协作教育的重视,从而促进学校转变思想,主动地将教育工作融入到校企联合培养发展计划当中。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强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一方面,国家可以出台一项关于产、学结合的法律,将其制度化、法律化,以此可以对相关方面加以规制。目前,我国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这一条专门针对中职院校教育的法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在保障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国家应该加大立法力度,提高法律的有效性,用法律来约束企业和学校,把“产教结合”作为一种责任,让所有的校企都意识到这个制度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融入到这个新的教育体系中去。二是要把我国的专业素质体系和健全的职业化体系进行整合。

当前,我国的文凭主要是通过国家教育部进行认证的,而国家的职业资格则是通过人力资源部进行认证的,两者不能相适应。为此,国家教育总局在今年四月与另外三个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试图实现“文凭+多项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互联互通。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制定一个完整的专业培训体系,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职业培训,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积极推动公司积极投身到产学结合中来。可以借鉴加里贝克尔的专门人力资源理论(只有在某一类公司使用,而且能够在公司内持续增值),中职学院主要是为了培养适合公司发展的技术人才,所以其培训的流程也是特殊的。所以,在中职院校与企业的协作中,公司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稳定的人才,培养适合于公司的高技术人员。公司与公司的竞争无非就是技术与人才,谁掌握了技术和人才,谁就能成为公司间的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所以,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将校企协作视为培养高技术人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主动参与到校企协作中去,以激发对校企的协作意识。

其次,要强化自身的内涵,增强与企业的协作能力。企业的发展目的无非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企业想要“有利可图”,又没有什么合作风险,就自然会主动地参加学校和公司的联合培养中。中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中职院校认识到校企之间的价值,在宏观上为校企合作提供辅助,并使其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整合,以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6.1.2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对人才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要使企业满意,就必须鼓励企业亲自参与到对学员的培训中,并要求企业与校方保持密切的关系。比如积极参加培训计划的制订;确定理论和实训课程的比例及时间表: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列入到学校的培训方案和评估当中;设立一个有关的机构或者一个专长,来处理公司与学校的联系:在公司与学校间设立一个信息回馈系统。在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就能培养出符合市场和公司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士。

中职院校在实施中职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在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合作对象、合作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促进中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职院校要持续提升科技革新的实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为公司服务,促进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6.2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安排

6.2.1优化学校财经专业设置

中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中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而中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则是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在中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道路上,既要顺应行业发展,又要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对于某些新行业来说,在选择专业时要充分进行科学性的论证,切勿因盲目地选择而造成的人才培养品质不佳的情况出现。同时,各学科的设置也要考虑到本地区的总体情况,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真实流入到市场中,避免资源的浪费。

职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化的流程,它可以分为设置前、设置中和设置后三个层次。全面掌握整个职业建设的整个流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在开设专业之前,要组建一个行业公司的研究团队进行调查,以确认与该领域有关的行业和公司。之后,校方会派出专门的人员到各大公司进行现场调研,确保产业与教育的深度结合,在专业设立之前,产业公司要向学校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学校能够对公司有全面的了解。

在专业设立之前,校方要在取得的相关企业的第一手材料基础上,结合本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其专业的建设做出合理的论证,这时候,行业内的专家应该加入到学校专业设置的队伍中来,为学校专业设置提供指导。同时,确立学科结构,建立动态的学科调节体系,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建设“主干专业”和“灵活方向”的学科体系。

中职院校经济贸易类院校应该建立并实行以工作流程为指导的专业教学系统,将工作流程从多个工作环节组织起来,并组织成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构建以工作流程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样的专业结构使学校能够及时做出动态的专业变动,选择自己的主要学科,并在原有的学科上设立相应的专业,并能适应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

在专业设立完毕后,校方应根据行业发展的方向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用人单位的需要,适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

6.2.2提升学校财经专业课程质量

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挖掘课程资源。课程是完成教育目的的具体手段,能够使学员获得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在企业参与课程资源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把企业的工作中的技能要求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适应用人需要的目的。目前,在中职财经专业还没有确定明确的课程内容,因此,这就需要由各大院校的师资力量,以及财经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共同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从而突破以往的课程体系。在编写新的教科书时,应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性与学习特性,突破理论与实践的隔阂,有效结合实际与理论,发型新的专业教科书,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编写教科书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发展,注重反映出地域特点。作为一名职业老师,应该打破对课本的狭隘认识,教学工具不单单指的是课本,还有老师自己编写的资料、商业软件、M00C之类的教科书也可以作为教学工具。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变化,中职教科书的编制不宜一味地“拿来主义”,也不宜单纯地照搬。

指定与专业技术规范衔接的教学大纲。课程规范是学校的基础,是对教师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职业技术规范是指在工作中,由公司对其工作所具有的工作条件进行评定和测试的。中职院校的毕业生自然是要前往企业工作,其教学大纲应按照专业技术规范来确定,并将其转换成课程的内容,将工作技能与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职业知识是指在特定工作中,劳动者在工作中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以中职职业院校的电子商业类专业为例,其教学内容应有中职院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合作。根据人才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和能力,结合本专业的招聘特征,对选修课程进行研究。本文针对中职电子商务类学生的特点,采用了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专业技术专业根据职业发展的需要分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技术技能、技能实践等多个模块。基本素质与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以理论为依据,为学员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技能实习模块针对企业对应届生的需要进行培养,将技术技能模块划分为三大类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而技术实训课程与电子商业公司的协作,即学员赴公司进行顶岗实习或在公司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训,以便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将教学内容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教学的教学内容。构建基于情境、项目和任务的教学模式,将特定的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工作任务,使其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

建立各种实训形式(见图2)。中职经济贸易专业应注重与现实工作的联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多种教学模式。在课程层面,设置了学校内部的专门训练馆,让学员们在课堂上进行仿真,以了解所学内容。中职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采取以行为为导向的方式进行设计、组织和实施。行动导向包括尝试导向、问题导向和专案导向。尝试导向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假定,由学生根据特定的步骤进行检验,最终得到结果。问题引导是指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学生从问题中学习并找到问题的答案。专案导向以特定的工作对象为指导,开展项目协作,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第二个层面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工程实践基地,使学员从学科有充分的的认识。

但是,目前部分院校由于自身实力所限,缺乏综合性的金融、贸易等学科课程,无法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对此,可以建设综合课堂,是由校方提供资金资助,或是由公司出资建设一种新型的金融商务综合实习基地;也可以对现有的训练室、课室进行改建,把原来的两个场地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以满足综合教育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实际技能的认识和掌握,增强职业教育水平。最后,通过实践,使学员了解到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中职的《网络营销》为例,在课程层面,可以在校内开设虚拟训练馆,学员利用虚拟市场的虚拟销售转制品进行网上销售。在专业层面,学院可以引入公司计划,由教师引导学员进行实际的市场销售,并通过市场营销课了解电子商业。在职业实习阶段,学员可到企业从事电子商贸行业的顶岗实践,以深化对其专业知识的了解。

图2 不同层次的实训形式

6.3引进优质人才,提升师资力量

6.3.1提高人才引进门槛,加大双师型人才引进力度

近年来,我国中职院校不断扩充办学规模,造成部分院校教师资源短缺的情况时有出现。为此,可以从公司中招聘一些员工作为老师,承担一些工作任务。在实施“产教结合”的过程中,要以“以德为本”为核心,实行双导师制,在学院里,由学院的教师来管理。在公司里,学生可以自行挑选公司的顾问。让学员自己挑选公司的顾问,然后让公司的顾问反过来挑选,通过双向选择保证学习效果。在学生挑选企业老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引导,让学员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然后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合适的老师。

6.3.2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培训

中职院校的专业师资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际工作技能,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但是,从许多院校现有的专业老师来判断,大多数老师都是在大学后就到了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双师型”的老师也比较稀少。因此,对于当前的在职老师,学校应当进行一定的训练。比如,让年轻的老师去实习,熟悉他们所学的专业,熟悉他们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与各大公司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了解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并将其纳入到教学中。而对积极参加师资队伍的老师,则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通过训练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另外,在选聘新老师时,重点强调“双师型”师资的选拔。

中职院校师资培训要坚持“三个一”思想。“第一个一公里”是教师入职的初始阶段,作为一名新的教师,在其职业发展初期,应加强其对其的职业认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中间一公里”的过程中,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将师资队伍建设成专业的教学力量;密切联系教师的工作规划和学院发展策略;提倡增强学校的权力,提高学校发展和建筑的参与程度。在“最后一公里”的教育过程中,要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开展专业化的研修和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如果公司中的老师到学校任教,或是在实习生中做老师的有关工作,行业就应该对这些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聘请行业专家、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授和专家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水平和道德素质。另外,还可以设立监督机构,对这些企业的老师进行随机抽查,以了解他们的教学情况。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建立有效的教育与督导体系。

6.4健全合作机制,推动实习就业产教融合

6.4.1培养教师的校企合作意识

校方要拨出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组建一个专业的产教融合负责团队,明确职责和权限,把该工作都交给没有教学工作的管理者负责,以免耽误了其他学生正常的学习。这个团队主要承担以下工作跟进学习有关的政策和意见,与当地的相关教育机构保持密切的沟通,并对相关政策进行跟踪、解释,以便为学校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积极开拓新的合作伙伴,扩大与校外机构的协作渠道,扩大与校外机构的协作,加强教育行政与教育工作结合的管理。

6.4.2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制度安排能够保证其在中职院校院校整体教学中的地位与功能,而健全的制度机制则是中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保障。中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涉及利益、法律法规、政策、道德等多个层面,需要联合政府力量,对各自承担角色的职责与权力进行明确定位,从而推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顺利进行。

如何打破企业与教育的制度创新,关键在于政府。当前,中职院校与企业的协同运作尚无专业的组织与行政机关,因此,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必须由政府主导,通过政府主导,构建和完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自1963年起,美国就设立了合作教育委员会,并于各所大学设立专业实习署,以协助各校之间的“合作教育”,以确保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国外先进的实践来看,中职院校的校企协作需要通过立法、政策制定、资金保障等多个层面的宏观调节。同时,要指导各地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行政主管机构,并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担当起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常态化、日常化,使其真正成为职业教育办学工作的一部分。

企业是一个以利益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主体,其核心问题是其自身的利益需要。在我国中职院校教育中,中职院校实施“产学结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首先,要制定一套有利于校企协作发展的政策,比如通过立法对校企合作的相关产业进行适当的税收优惠,同时在法律上对学校和校企的优惠政策进行了详细的界定,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以给予具有资质的公司以“教育企业”的头衔,让他们享有和专业学校一样的权利和福利。支持中职院校开展中职院校协作育人工作,对学校与校企合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相应的社会福利。其次,中职院校教育要根据中职院校教育的特点,构建健全的中职院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如果公司的主要领导在校内任职,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向在校企关系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老师授予相应的奖项,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将对在校企关系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公司进行特殊的资助,以此来提高公司的参与性,促进校企间的长期发展。

根据国外先进的中职院校院校的成功经验,具有健全的保障和制约体系是中职院校院校的突出特色。就拿澳大利亚来说,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是以财政资助的方式,通过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政策来进行管理,国家在该方面的的财政资金拨款占比在70%到80%之间,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能力建设上。中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是各国的一大笔经费,可以说,在中职院校中,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实现中职院校院校与企业之间的重要纽带。国家应加大对中职院校院校的资金投资力度,并通过法律手段明确其资金使用途径。中职院校的校企协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到多种主体的全面协作,所以要从宏观上对其进行管理,并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激发其与学校之间的协作。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合作各方的行为进行制约,保护双方的法律权利。同时,要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

在全面的考核机制上,尚未建立健全的考核与回馈体系。澳大利亚“TAFE”的培养方式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探索,已形成了一个实用的训练体系,为学生的素质评价和评价提供了指导和手段。我国应在澳大利亚取得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构建全国通用的专业技能鉴定体系,从而为我国中职院校院校的培训质量评价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其次,由于中职院校的文凭水平较差,其主要的因素在于,不能完全接受由学校和教育界举办的各种考核,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实行“考评分离”,使企业团体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保证考核的客观和适切性。在中职院校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充分利用中职院校自身的优势,构建以公司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技能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进行全面的考核和反馈,从而提高中职院校院校与中职院校的协作水平,培育出更好的应用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