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老街参考例子

老街参考例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9K 次

家乡平果市果化镇的老街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街道两旁的房屋自古至今多数都是坐北向南或坐南向北规整落建,并保持着岭南式建筑骑楼风格,古时以南为尊,故得名作“正街”。老街长约三百米,宽七八米,傍水而成,首尾各有一个码头,沿着街头码头而下,有一处冬暖夏凉的地下泉水常年涌流而出,美不美?故乡水!那里的水养育了无数老街人民,被人们亲切地唤作“头”;而街尾码头则连着右江河水,在以前陆路交通不畅的年代,这里的码头成为了家乡连接外界的主要水路交通要道。时迁至今,在家乡一带还广为流传着一句俗话——“雁江好妹仔,果化好码头,思林好蒜鸡”,可见昔时,这里曾历经无比“繁华”时光。

老街

老街是昔日家乡有名的“商业街”,主要以“圩集”为主,三日一圩,每到圩日,周边乡镇、村屯的人们纷纷来到老街赶圩,远到广东省邻桂一带的商贩也沿着水路来到这里长住经商。最热闹繁华的时期要数上世纪八十年代了,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落后,各种物资相对匮乏,而老街就成为了本地的主要“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地带。那时候我大约四五岁,还未入学,依稀还记得整条街道均是各种商铺,有中药铺、碾米铺、屠户、豆腐作坊、酒坊、副食品店、杂货店、米粉店、理发店、糕点店、香烛店、裁缝店等等,在物质生活上基本能满足当时人们衣、食、用的需求。

令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场景是夏天的时候,每逢圩日,天刚蒙蒙亮,一些小贩就早早起来,在沿街两侧先用砖头占好有利位置,再垫上几块小木板,搭建一个个临时的摊位平台,并支起各种土布帐篷,准备摆卖各类货品。太阳刚升起,沿街的骑楼下和街道两旁已摆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物品,使原本就不宽敞的街道更显狭窄。此时,在江边的码头上,人渐渐多了起来,从各方赶圩而来的村民、小贩,或撑着竹排、或划着木艇、或乘着赶圩的机动船只,满载各种自种蔬果、自种粮食、自养家禽或者在山上自砍、自烧的柴火、火碳等,正匆匆的沿着码头台阶,用扁担往上挑着各自的货物,准备赶个“早市”,拿到市集上售卖。

到了中午,街上的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拥拥挤挤,还不时传出阵阵本地方言的叫卖吆喝声,到处一片忙碌景象。这时也是我童年时期最快乐的时光了,午饭后,闹着母亲要了一角钱,就逛到摆卖各种零食摊位前流连忘返,有“油炸粽子”、“油炸馍”、“油炸鸡”、“煎堆”、“白糖饼”、“绿豆蒸糕”、“糯米糕”、“驴打滚”、“豆腐花”等各式各样的岭南风味零食,还有各种本地特有风味的腌制“酸”,真是令人垂涎欲滴,只可惜口袋里的零用钱不多,纠结了许久,才用五分钱买了一个自己最喜爱的“油炸鸡”,边吃边窜到摆放各种小人书的摊位前,交给摊主五分钱后,就挤到摊位旁的小长凳上,开始走马观花地翻看着各种连环画图书,久久不愿离去,隐隐还记得,摊位上的图书还算丰富,有《杨家将》、《西游记》、《水浒》、《封神榜》、《哪吒闹海》等林林种种,至今我还不时自嘲——“我也算自小就熟读《四大名著》了吧!”

下午四时许,赶圩的人群逐渐各自散去,小贩们又开始张罗着收拾摊位了,嘴上还相互拉着家常,唠叨着今天的生意情况,但人们脸上却是神情各异,有眉开眼笑的、有愁眉苦脸的,从脸上的表情就能直观的看出当天生意的好坏了,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但不管生意如何,晚餐还得着手准备,五时时分,各家各户房屋顶上已开始了炊烟袅袅,烟雾在碧空中飘荡,迎着晚霞的映照,尽显诗情画意。人们劳累了一天,部分人干脆就在屋外骑楼下架起竹凉床休息起来,此时,不知是谁家开起了唱片机,传出阵阵悠扬的粤曲歌声,在傍晚的夕阳里回荡着,迎接夜幕的姗姗来临……由于耳濡目染,直至如今,我还能哼得出少许粤曲的旋律和韵味,现在回想起当时情景,确实别有一番风情。

时至境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如今老街的房子已由以前的木瓦房变为了一幢幢洋气的楼房,街道也由原来的青砖古道变成了水泥地坪。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优越、完善,老街人民不再以“圩集经营”为主要经济来源了,人们或外出工作,或科学养殖,或规模种植,生活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

现在的老街宛如洗尽了铅华,渐渐归于平静,就像人们从不世事的孩童,到热情似火的青年,再慢慢被岁月磨去了棱角,面对世事宠辱不惊,渐渐变得成熟。但不变的是我对老街的感情依旧故土难离,魂牵梦萦,正所谓“闲看街前繁华尽,淡享岁月片安宁”,或许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吧!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