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老街指导

老街指导

推荐人:南燕 来源: 阅读: 2.37W 次

连续几天的阴雨绵绵,灰沉沉的天空,冷冽的寒风带着潮气,即使没雨,也让我忍不住打起了伞。

老街

再过两个小时就是饭点了,而我朝着家的反方向行走。

路过一片溢满水的河,四只野鸭在水面游荡,不一会儿不见了。再次看见时,已经是四个灰点了。

眼前出现暗红色的身影,温热的感觉。

路过中学,坐落在河岸边,被潮湿、阴冷笼罩,令人想远离。学校的操场小了,教学楼拥挤了,给人一种窒息感。大门前,涂着金漆的毛泽东半身石像不见了。就是在这儿,剪掉了及腰的长发,浇灭了憧憬未来的热忱,改变了之后的行驶轨道。

走进一个的公园,其实就摆着几个脱了漆的健身器材,种了几棵树。记得小学放学后,经常到这和几个小伙伴玩耍,等天黑了才肯回家。

不远处是座桥,古色古韵,精致而又不失大气。我走过一次,记得桥面雕刻许多花鸟,桥身由红木撑起,桥顶庄重而舒展,攒尖高而飞扬,黑色的瓦片更显韵味。

走到了一条街,为了衬托这座桥,两边房屋的墙上都镶了一层红木。

一家四季都开着的棉鞋店,老人正坐着纳鞋底。

一家餐馆,招牌被日晒雨淋模糊地看不清了。听说里面的油炸蜈蚣和蝎子很有特色,看到洗菜阿姨,我下意识地去留意她是否在清理这些独特的食材。

阿德饭店还是那么冷清,曾去过一次,里面的黄牛肉味道不错。

木头加工厂已经关门好久了,依稀还能感受到扬起的木屑钻进鼻子,忍不住打喷嚏。

早已搬迁的派出所,留下破败的三个字。没搬的时候,经常有几个年轻警察在打羽毛球。

看到了照相馆,想起照相阿姨的拍照技术,就会想起家里抽屉摆着的小学毕业照,焦距远得看不清面部表情。

照相馆原本是家早餐店,凌晨三点开始,年轻妇人就在蒸粢饭,妇人很漂亮很热情,唯独她包的粢饭加了香油。男主人在和面粉用来做油条大饼,偶尔捣鼓一下大铁炉里的炭火,那是烤大饼的,在北方见不到这样的大饼。里面坐着一个小女孩,遗传着妇人秀气的面庞,一头我羡慕很久的长发,大眼睛永远蓄着水,特别可爱。在三年级的时候,他们搬走了,听说回了老家。店面换了一个精明的妇人,自此我就改吃包子了。

大饼店与包子铺之间隔着一条路,路的尽头是人民政府。那原本是我度过六年的小学,熟悉的操场,还记得因为数学考了95分而被罚跑了十圈。现在被修了几个花坛,停泊了几辆车。

包子铺也被拆了。这一片以前是菜场,现在被碾成了平地。静静地注视着,仿佛透过潮湿的空气可以看到从前。每当集市的时候,人挤人。猪肉铺,挂着一排鲜猪肉。卖猪肉是个中年男子,他一边用磨刀棒摩擦宰猪刀,一边招呼老奶奶买哪个部位的肉。桌子底下,溜达着几只皮包骨似的流浪犬,死盯着悬挂的猪肉,偶尔滴下的血都能吸引它们争相撕咬。旁边是卖鱼的,一个红色的大盆里放着几条翻着白肚皮的鱼,依稀还能闻到浓厚的鱼腥味。一切历历在目,仿佛就是昨日。

水果店传出腐朽的乙烯味,止住了买水果的步伐。

药店经久不衰。

万家利超市也改了名字。

旁边经过一个小妇人,背着婴儿筐。这里时常能见到来自外省的妇人,后背背着一个,怀里抱着一个,手里牵着一个,左右跟着两个,小孩的脸上永远挂着鼻涕,似乎下一刻就会吃进嘴里。我认识一个,她来自四川,跟我一个年龄却有了两岁的女儿,她说她只要一个孩子就够了,要把最好的教育留给女儿,我觉得她比其他妇人伟大多了。

看到一家快餐店,走进去点一份炒年糕和青菜面汤。吃的时候才想起这原来是个寿品店,不自觉的感觉一股冷意从脚底窜上来。

对面是并排的几家服装店,常年不开灯,黑压压的老年棉袄挂满三面墙。老人都喜欢穿绣满花朵的衣服,在我看来那些衣服没什么区别,但是老人却能很仔细地挑哪件花绣得好看。

到了汽车总站,几辆蓝色的公交车灰暗地停在那儿,看了看时间,公交车已经下班了。

无奈,走进加贝超市。

从加贝出来,再看一眼那条街,有点失神。骑着自行车的女孩不小心撞倒了老人,不知所措地站着。几个小孩开心的从服装店出来,拎着几件廉价而又过时的衣服。几个男孩,踩着人字拖,嚼着口香糖,像戏曲里的官老爷一样,大外八,摇摆着身子。一切在转眼间就变得空寂,现在是晚饭时间,街上看不到行人,在灰暗的笼罩下,散着老街独特的静谧。

步行回家,走几步,回头寻找着那温热的红色身影。回过神,看着原本拿着伞的手拎着购物袋,忍不住笑了。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