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感悟 > 《看见》

《看见》

推荐人:小鹿 来源: 阅读: 2.6W 次

昨晚,我参加了《看见》书友会。

《看见》

《看见》是柴静的一本书,说实话,我并没有很深刻的看完这本书,但我觉得里面的文字很真实,带有一些尖锐,当然,这种尖锐不同于龙应台的犀利。《看见》里面讲述的是柴静自己的所见所闻,人物多为边缘性质的。

昨晚,主持书友会的主持人问了一些问题,我也认真的思考了。其中,柴静在采访工作中,为一个小男孩擦泪,引起一些观众的抨击,说那个镜头具有表演性。的确,作为一位记者,保持的应该是中立的态度,报道的事实不应该掺入任何的个人色彩,但我想说,作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具有最起码的道德与悲悯之心。新闻的目的是还原真实,让大众了解关注到这个事件,但不代表应该让观众看到冷冰冰的事实,因为这根本无法引起百姓的共鸣。

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非典时期柴静在犹豫要不要看望非典病人的时候,她的妹妹对她这样说:“你有权利选择不当记者,当了记者,你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有一位英语专业的学生反对她妹妹的想法,因为受西方的教育,从西方的观点出发,自己的生命健康是最重要的,如果自己没有办法确保自己的生命健康的情况下选择看望别人这种做法是不理智的,其实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甚至我有点觉得自私和狭隘,还有冷漠。的确,见义勇为不如见义巧为,但是按照这种思维那么警察这种职业不应该存在,应该他们总会遇到太多生生死死。

曾经看过一篇作文,是关于从餐桌上夹菜的做法看中西文化,中国人比较热情好客,他们常常会帮客人夹他们认为中好吃的菜,而西方人则跟你说一声“help yourshelf(请自便),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时会让他们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和内心真实的选择而西方人看起来不近人情的做法其实源于他们对别人的尊重。

作为一位中国人,我相信每一个的选择都可能遭遇别人的不解甚至阻挠,中国的人情、风情有时也让人觉得繁琐、厌烦,但是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些风俗人情习惯历经千年风霜依然存在,一定有自己的可取可贵之处,历史是人铺成的路,没有后人铺路,后人的路就比较难走,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父母虽然没有西方父母对子女那么直接的表达,但不代表他们对自己的爱会有所减少。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果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从某种程度是一种退步。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