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感悟 > 中庸思想和企业灰度管理的原则

中庸思想和企业灰度管理的原则

推荐人:王宜峭 来源: 阅读: 1.51W 次

在中国的古代,儒家把“中庸”当做至高的道德标准,同时也是解决人世间所有问题的核心智慧。中庸的中心思想即中庸之道,也被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或和稀泥一般的玲珑八面的处事原则。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中庸所追求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

中庸思想和企业灰度管理的原则

什么是灰度?基本概念是使用黑色调表示物体,即用黑色为基准色,不同的饱和度的黑色来显示图像。 每个灰度对象都具有从 0%(白色)到灰度条100%(黑色)的亮度值。 使用黑白或灰度扫描仪生成的图像通常以灰度显示。“灰”是一种颜色,是黑与白的融合,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表现为企业生存环境和未来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的常态存在。“灰”是黑与白之间的过度,它混沌、模糊,同时也蕴含着多重元素;在混沌表相下实则孕育着活力和生命力。

那么,什么是灰度管理呢?灰度管理就是:以开放、协商、宽容为核心思想,在企业战略规划、发展创新、权力分配、管理的尺度和原则制定诸多方面的阐述与实施;解决管理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上述问题把握上遇到的困境。是一种以中庸思想为指引的处事之道 。

任正非说: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灰度管理”不是简单地移植西方的管理理论,而是融汇中国传统的管理理念,结合中国企业的发展实况,用西方的方法使之标准化。它既具备西式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也具备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时偕行的变易精神,是符合现代中国企业管理原则的。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这和灰度管理的方向,妥协,宽容的核心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慎独自修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就是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抉择,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和生存的道路,即企业的使命和方向,这点应该是坚定和不可改变的。

忠恕宽容要求人们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在灰度管理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通过妥协来达到企业的均衡发展,妥协的前提是了解和理解,妥协也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对于方向和原则性的问题是坚定不移的,妥协的内涵应该超越简单的让步,适度和理性的妥协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前进的方法和原则。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变法,虽然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大多都没有达到变革者的期望。主要原因就是太激进,没有合适的灰度,冲破阻力的方法也过于激进和简单。最终只能徒劳无功而导致失败。北宋历史上的王安石变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好的改革措施,目的性也符合时代的要求,以方法论的原理来看,统治阶层和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从中受益,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是富国强兵的一道良方。可为什么最后却还是因为绝大部分人的反对,偃旗息鼓,失败而终呢?主要的原因还是措施太过激进和执行过程中不适当的灰度把握。孔子说“过犹不及”讲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法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性;就能够充分发挥身边万物的善性,以至于化育万物。达到了至仁至善的理想境界。企业灰度管理原则中坚持的协商和宽容也是以激发全体员工内心积极性和归宿感为目的,只有管理者有至诚包容之心,所属员僚才会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理想和目标。也是墨家尚同思想在企业管理中体现的方法和手段。

毫无疑问,任何一家企业的成功都是其管理哲学的成功;任何一家企业的兴衰逻辑,都与其领导人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

从本质上讲,灰度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庸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体现,也是对中庸思想在新时代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是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现实情况的思维模式。从字面意义上,灰度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是黑白融合的混合体,无极端倾向。如同中庸思想中的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思维。所以灰度思维既不是“非白即黑”的反向思维,也不是“白加黑”的并存思维,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维。

中庸哲学符合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客观规律。灰度思维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也是如此,一方面,从联系的观点看,灰度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结果。合理地掌握适当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在一段时间内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另一方面,从发展和变化的视角看,灰度是事物未来的预期目标。就目标而言,“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也是在混沌的情况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方向随时间与空间而变化,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但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

“灰”最大的特征是“中间状态”。这与很多企业目前的状态高度相似。然而,“灰”的“中间状态”也蕴育着机会和希望。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优势。“灰”的混沌沉闷,意味着好坏并存交织,它们在不停地运动着,而这恰恰是生命力所在的体现,它让企业可能在突然间就从沉闷中突破,由混沌走向清晰,出现颠覆性的变革,为企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机会。

“灰度”的本义是指在黑与白之间能够平滑过渡的一种方式方法。企业要跨越“中间状态”的迷惘,在黑与白的融合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路径,在各种复杂因素交织的运动中控制自己的步伐节奏,这就是“灰度领导力”。称之为领导力,是因为最先或最需要掌握这种“灰度”法则的往往是企业领导者。“灰度管理”要求企业家重树使命、承担责任和提升能力,我们称之为“领导力金三角”。

是不是现代企业中一定要具有灰度的管理逻辑呢?灰度存在的普遍性以及灰度管理的必然性,主要有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其战略的制定与形成早已不再像传统那样,仅仅由塔尖的高层管理者来独自完成。一个现代企业的战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共同创造(collective crafting)的过程。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一方面是高层管理者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创造;另外一方面也包括了那些战略的执行者,他们在与高层的管理者的互动当中,也在某种程度上,介入了企业战略的生成和改变。尤其,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也并非全知全能的,他们往往不可能拥有所有的与战略有关的信息。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往往在组织当中是分布式和碎片化的存在。

第二个因素:企业当中会建立大量的规则。并通过这些规则维持一个企业运行的高效率,在规则的治理与制约下组织中的个体可以有效率地执行和协调。但是由于环境本身在不断地发生演变,特别是在一些竞争激烈、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发展迅速多变的行业里,我们不可能制定出一套完全适用于所有情况的规则体系。这就要求客观上要在规则体系之外允许有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存在。灰度的存在,是必然的了。事实上,企业中异见者的存在其实就是企业最好的战略储备。

第三个因素:企业由许多个体因素构建而成,而个体必然存在弱点。没有弱点的个体是不存在的,所以没有弱点的组织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在一个组织当中,我们之所以要接受灰度的存在,是因为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并接受个体弱点存在的现状。灰度管理原则就是针对组织中不同个体信息、技能以及偏好的差异,在不影响整个企业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来形成共赢共识的组织文化和组织情境,这是灰度管理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就企业发展的过程而言,清晰的方向应该是坚定不移的,但并不是一条直线,也许是不断左右摇摆的曲线,在某些时侯,还会绕一个大圈,但我们以跳出的心态来看,它的方向仍会是坚定迪指着前方不易不偏的。而均衡是灰度哲学的最高表现形态。“均衡——失衡——再均衡……”是企业发展的循环往复过程和趋势。均衡,是为了避免组织体系的崩溃;打破均衡,也是为了防止组织没有活力而悄悄地沦落。有时侯表现激进,目的在于打破均衡;有时侯表现稳健,目的也是在于推进均衡。为了达到均衡的目的,适度而理性的妥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灰度哲学在企业中的具体体现是灰度领导力,对灰度领导力的界定,就是“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灰度”。而我们知道,领导力的一个本源,或者说它最核心的一个含义就是:领导者如何去影响他人来追随自己、通过激发追随者的行为来达到想要实现的组织目标。在另一个方面,灰度管理需要适当地掌握好尺度,通过把握各种影响组织发展的要素,寻求这些要素一段时间之内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在一个组织内部,领导者要去影响、促进和激发组织当中的个体来追随自己并实现整个组织的目标,这需要有人际之间的协同和妥协。同时,在不同的商业情境中,企业不可能是单独的孤立存在的组织,它随时处在和外界组织交互联系的基础上来不断地发展和运营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涉及到也需要寻求和外部组织间关系的妥协和协调。而这种妥协和协调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除了把握好要素之间的关系之外,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外部情境因素,来选择最为合适的策略与手段,从而实现想要达到的企业战略目标。

所以,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企业的行为及其整个管理过程一定是发生在所谓“灰度”的大情境之下。管理者所需要解决的冲突关系,不仅仅存在于组织内部,也存在于对组织外部关系的管理。而在实现灰度过程中的妥协,是有其前提和条件的、充满艺术性和目标明确的、同时把握程度的妥协,而并非那种“游走于规则边缘的”、“纯粹结果导向的无底线的妥协”。

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核心是:方向是不可以妥协的,原则也是不可妥协的。妥协不表示是软弱和不坚定,但也不是毫不妥协,方能显示出英雄本色。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就是最好的手段。在现代企业里,通过建立共识性的团队,籍以集体主义的原则来约束和激励队员,最终通过合理灰度哲学指引下的践行,从而来达成企业的理想,已经是时代赋予现代企业管理的深刻内涵和要求。

任正非在一篇讲话中对灰度哲学做过辩证式总结。第一,清晰的方向来自灰度;第二,领导者必须学会宽容;第三,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

有管理学家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做好工作的技能”。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

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掌握主动权的。无奈和迫不得已的妥协不是真正意义的宽容。只有宽容才会团结大多数人与你一起认知方向,只有妥协才会使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减少对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你的正确目的。

在“灰度管理时代”,企业领导者所需要的思维意识和核心能力素质究竟是什么?是一种“度”,即对方向的判断、分寸的拿捏、火候的控制、时机的把握、节奏的掌控。这个“度”具体又体现在道德感召、跨界思维、竞合意识、开放包容、和真实领导这几个方面。而中庸思想的核心就是对事的度的把握,如何做到中正,不偏不倚呢?儒家认为,要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时行当行,时止当止。这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灰度管理的原则和中庸思想都讲究一个权变的概念,企业的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管理者也需要不断学习以促进思维的不断创新,绝不可以用固定的思维去作一成不变的决策,要采取合适企业发展的措施,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实现企业的愿景和目标。企业家要从自我深刻变革开始,以“灰度领导力”来带领企业跨越“灰度时代”,从优秀走向卓越。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