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年糕示例

年糕示例

推荐人:沧海一粟 来源: 阅读: 1.97K 次

年糕

晚餐后,已是微醺,似乎又遁入了某种状态,临别时朋友送了份礼物——年糕。

这是一种江南农家自制的年糕,有别于常见的糖年糕,猪油年糕和水磨年糕,不禁又勾起了我对一段童年往事的回忆

年糕,本是南方人一极普通的食物,北方因不产糯米,而少有年糕的制作,多是使用南方的原材料和制作方法,或是从南方带去的成品。回想起来第一次吃到这种食物,是四十几年前的事情。当年,父母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将我从西北的一个小镇送到了千里之外江南的一个小镇一一无锡江阴——青阳镇

依稀记得,早春时节,北方尚未从寒冬中苏醒,江南已是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了,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水气。绿色的田野,村庄掩映在氤氲如烟的?胧中,满眼都是绿色的稻田,水塘、河道,大河里行驶着长长的船队,小河里穿梭着舴艋小舟,那摇船人斗笠蓑衣让我感到很新鲜,第一次看到拖轮拖着七、八条船的船队在水中迤逦而行,时不时响着悠长地汽笛声,身边走过的行人说着听不懂的语言,眼前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与陌生,这种新鲜与陌生产生得好奇让我很是兴奋。

懵懂的我跟着母亲来到了这个小镇,那一年,我七岁正值学龄期,后来才知道那个不起眼的小镇,是我母亲的故乡。在那我还有门称为姨姨、姨夫的亲戚,家里有表哥、表姐和表妹。几日后母亲回北方了,留下了我,并在这镇上唯一一所青阳中心小学读一年级。从此,这个江南小镇留下了我近二年的生活足迹,也给我的童年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生活记忆,以至于十几年后落户江南苏州时能很快地融入当地生活,想来与那段时光也是不可分的,因为,江南情怀已早早地植与我幼小的心里了。

青阳镇一一是个不大的小镇,一条十多米宽的小河缓缓穿镇而过,中心桥横跨于小河,是这个小镇的中心,并将小镇分成一个“工”字型,二岸居民往来全靠这所中心桥,除此只能靠舟楫。沿河二边是错落有致低矮的房屋,白墙黑瓦,透着小镇的古朴或是商铺或是人家,一间间相连,几乎所有房屋临街的一面都是一块一块竖条门板,早上拆掉,让阳光照进屋内,生活起居一目了然,晚上又一块块装上,傍晚走在街上门板缝中会透出屋内昏暗的灯光,屋内的响动也听得很清楚。靠近桥的沿河二边多是店铺,是白天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小镇坊间消息的集散地,东家长李家短,一些无事的居民会聚在一起,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巷子里铺着宽宽的石板,走出二三十米,便有一个可下到河边的码头,有时我会跟着表哥、表姐到码头淘米洗菜,在这条小河我还学会了游泳。这石板路都是那种整条的石板几乎与巷子同宽,远远地铺向镇外的乡村田野,岁月已将它打磨得水光水光的,时常看到乡下赤脚的挑担人走过,发出叭哒、叭哒的声音。这种前门是街巷后门是河的临水人家在江南随处可见。形成独具特色的一道民居景致。

过年,对孩子来说是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可以吃到平日里吃不到的美食,年糕便是江南人春节家家必备的节日食品,不仅是江南人喜爱这粘糯的食品,还因其名有着吉祥之意,借喻年年高高兴兴。如同,西北人春节要蒸几筐花馍一样。江南人过年家家都要做很多这种年糕。这是一种将糯米在石 臼里舂成细沙状,制作成型再置于蒸笼蒸熟,不放置任何佐料,保留了糯米原香味的食品。春节一周前的傍晚,小镇的街巷上已看不到几个行人,到处传来嗵嗵的舂米声,家家开始忙活起来。灶台前蒸屉里滋滋地冒着蒸汽,柴灶后是表哥忙着往灶堂添柴草,不时用手中的铁夹拔弄着灶堂里的柴火,火光映照着他期盼的脸。姨姨眯着眼表情安祥观察着笼屉的蒸汽,以此来判断这一笼年糕的品质。小镇上弥漫着浓浓的蒸年糕的米香味。年糕蒸好后需凉透,放在一个很大的缸里用清水浸泡,这样的储存方法可以将年糕保存很久。一是不会因干燥缩水和开裂,二是浸在水中隔绝了空气,年糕不易霉变,所以可以长久保存。吃时可以切片蒸、煎、炸、烘、烤等,还可切丁与稀饭同煮,那个年代一年中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这种食品。

拎着手中的年糕,回想着那一段童年往事。江南人浓浓的年味和那香糯的烤年糕味早已成了挥之不去得记忆。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