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鱼台老街

鱼台老街

推荐人:杨慎河 来源: 阅读: 2.57W 次

鱼台因境内有鲁隐公观鱼台而得名;老街因在鱼台“老”而闻名。提起鱼台老街,这里不能不穿越时空,寻找鱼台那几经沧海桑田的历史。拂去历史的尘封,我走进浩瀚漫长的鱼台历史。据考证鱼台县志,鱼台在西周时为极国封地;春秋名为棠邑,属鲁国;秦统一六国设置方与、湖陵二县;唐宝应元年(762),境内留有鲁隐公观鱼台,后改方与为鱼台。

鱼台老街

闻着鱼台古往今来的历史墨香,我仿佛冥冥之中站在纵横两千多年的历史台历上,似在脚踩泰山之巅,身披灰色寒月,啜饮大风沙尘,鸟瞰着鱼台这块古老而年轻的热土,此时,我似乎听见了黄河百转千回的咆哮、“七国”古战场旌旗咧咧、孔子周游列国车轮辘辘、水泊梁山好汉战鼓擂擂、京杭大运河千帆竞发嗖嗖、微山湖惊涛拍岸声。

这震耳欲聋地声音,都似在严肃地、滔滔不绝地讲述着鱼台的过往今朝。虽光阴荏苒,云卷云舒,祸福相生,但鱼台这片物华天宝之地却生生不息,不曾断裂,书写着一个不老的传说。曾几何时,鱼台县城几经变迁,或因桀骜不驯纵的黄河泛滥决口,横凡几百平方公里一片混沌汪洋,或因区划整合,最后一次县城迁徙或许是当时主政的贤达感悟到京杭大运河的灵气,最终将县的经济文化中心迁至风光旖旎的微山湖南岸。百舸争流的京杭大运河穿越鱼台腹而过;大运河古道依偎着新城区的肩膀涓涓流淌。“饮四湖水,观千帆竞”多么美丽的画卷。

据说鱼台新城区建设时飞快的。不多时日已具规模,她伟岸的身躯倒映在古运河水中,随着一道道涟漪摆动,彰显出阿娜多姿的温柔。也许是古运河的灵气的荫护,也许是政府治黄治水的战绩,也许是历任贤达治理有方,六十年代新城区落户“谷亭”境域一直未变,并不断延伸放大,逐步把一个“十年九淹不打粮,撑着鱼船走三乡”的荒湖涝洼之地,建设成为璀璨的“鱼米之乡”和工业重镇。

说起鱼台老街因“老”闻名,那到言过其实。至今也就五十来年的时间。说她“老”,更多地原因是六十年代鱼台县城最后一次迁徙这里后,建的第一个商业街,故人们习惯地把它称之为“老街”。说“老街”是商业街吧,按现在的标准又不完全是。但当时却是在鲁西南和苏北算是出类拔萃的。这不奇怪,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审美标准和物质条件。

当你漫步于街后六七十米的大运河古道上,放眼南看,“老街”东西也就一千多米。小孩子尿泡,能从西头流到东头。当年,我曾经沿着古运河南岸往西走,河道向南有个斜慢弯,走到尽头到了一条南北走向的街,称之为“湖凌一路”,古运河到此就终止了。顺着湖凌一路再往南走几步就进入了老街。“老街”一千多米的距离内,西头还有招待所、五金厂;中间夹杂着“街中村”住户;东面是部分党政机关和工厂。真正能称得起商业街面的,也就两百多米。而在两百多米地段里有回民饭店、供销社的“十八间屋”和两三家铁匠铺。

兼或有两家缝纫铺。这就是那个年代鱼台老街的全部商业。每个家庭的一用东西全部凭票到供销社的“十八间屋”去买。老街虽然不宽敞,但显得挺安静。界面上三三两两的人,有担挑子的,有骑“大金鹿”自行车的,有拉着地排车给生产队买化肥的,根本就没有堵车的现象,不像现在到处堵车。回民饭店服务员和“十八间屋”的营业员胳膊撑着半个脸,打着呵呵懒洋洋地一动不动,任你喊三声五声,好像没有听见一般。。“老街”最有最有代表性的“十八间屋”,也没有熙熙攘攘的景观。我亲眼看到两个姑娘用布票买了两块花洋布骄傲地、并伴有幸福地笑着快步走向缝纫埔。

那时候“老街”给我的印象是安静的,就像战斗结束以后的战场一样安静。

我对“老街”的感情是复杂的,但对它感情的比重要大于忧怨的比重。对它的感情主要来自它可以满足我最基本的生活用品购买需求,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欺行霸市,没有假冒伪劣。忧怨的是它不能满足我更高层次的奢望需求!对它的忧怨,使我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后悔!也难怪,在那个物质奇缺年代,“老街”作为人们凭票购买最低需求的生产和生活用品之地,对它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素是良心的使然,在“一统”的岁月,你还有什么理由对它要求得更高呢?尽管现在那里已不再是“豪华”的购物场所,面对与相邻的其商业街面比起来,虽显得有些“瘪”,但凡谁家要是买些生活用品和一用家什的时候,大人总是再三嘱咐孩子:“到老街去买!”

“到老街去买!”看似简单的话语,包含了真情!从这份情里看出了中国人的善良!

多少年以后,一场春雨初晴的某一天,阳光明媚,满目绿色,路边的小草滋滋的疯长。我和几个怀有同样心情的朋友重走鱼台老街后的运河古道。我们一边唠叨着这里建了一幢稿楼,那里又起了一座大厦。一个朋友又冷不防像宣布特大新闻一样说:恁知道不,滨湖大道开通以后,城市公交车还通哩!我们几个都笑了。那朋友脸涨得有些红,摸了摸头:“不知道说的是旧闻还是新闻!”

我们踏着当年我走过的足迹,不多时就来到老街的十字路口。“车堵得很厉害,我们别往里挤了,挤进去就出不来啦!”我招呼大家。十字路口西南角第二家是握板筋的铺子,看那里人不多我们就凑了过去。老板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顾了几个白伙计正低着头叮叮当当砸各式各样的盆盆勺勺和水壶一类的家什。一个中年妇女的大盆做好了,递给了老者一张百元票子,他手指头沾着嘴里的吐沫找零钱。

看着“老街”的车和人流动开了,我们挪着小步慢慢的进入老街,一不小心,会被满地的脚踩掉鞋子。

“老街”的门面比以前多了,门头也好看了,一家挨一家,五颜六色,每一家店铺里都堆的满满的,琳琅满目。声音嘈杂的刺耳,没有以前的安静了,我既忧又喜!

我们来到十八间屋的方向,就是找不到十八间屋的踪影。一排溜,一排溜的全是私家店。五金交电、生产资料、日用百货、儿童用品应有尽有。商家多了挤不下,我们看到南北又开了三条街,商铺也是一家挨一家。一行几个人所到之处都让店主弹簧般的口舌搞得不买不好意思。

“老街”原“十八间屋”那一溜两面,最显眼的是婚礼婚宴用品商铺。门头都是大红的,足有十几家。正看的眼花缭乱,看似一对即将结婚的新人在选喜糖。他们的越野车上堆满了新婚用品。

“糖什么价位的都有!”老板不厌其烦地一一介绍。“最好的多少钱一斤?”“十六!”“就买这种吧!准新娘枪先说。准新郎一怔,马上又冲着爱人赔笑脸,我看到他笑出了满脸的”双眼皮“。我们也跟着乐了一阵子。

”法院搬走的早,这不公安局也搬走了,印刷厂也老早另立门户啦“,我数落着。”西边县社招待所也都改成门面喽,卖啥的都有!只要有钱想买啥买啥!“朋友大声嚷嚷着。

从”老街“出来,我心里一直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整个县城发展扩大了数倍,豪华商场星罗棋布,”老街“这个被”边缘化“的地方为什么生意还如此红火呢?是现在人们有了钱消费水平提高了,还是”老街“传承着两千年鱼台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加之灵活的经营理念,才使得消费者对一个”边缘化“的”老街“趋之若鹜!过了一会,我若有所悟,自言自语到:也许兼而有之吧!

鱼台,我美丽的家乡,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两千多年黄河水的浸泽黄沙万里长,你为养育代代生生不息的儿女承载的太多、太多!

老街,你虽然寂寞过,但那不是你的本意,看现在你不是又笑逐颜开了吗?

我整理了一下思绪,一首【梦驼铃】歌曲在我耳边震撼: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

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

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

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

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

2014年5月30日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