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在阅读中感悟文学大师的引领

在阅读中感悟文学大师的引领

推荐人:风雨阳光 来源: 阅读: 2.1W 次

作为任何一个懂教育的人都会知道成绩分数在孩子将来的人生道路上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只有诚实的品德、认真的习惯、善良的爱心、不断超越自我的拼搏意识等才会给孩子带来真正恒久的幸福感。可为什么已有二十年教龄的我还和绝大多数的老师一样,心里总是放不下学生的成绩,每天考虑最多的还是只想着把书教好。其实我在做着这些事的时候大都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但自己又感到好像必须这样逼着学生,才能对他们的将来负责似的。

在阅读中感悟文学大师的引领

我总认为面对这无法改变的中国应试教育环境,农村的孩子也只有靠优异的成绩考上更好些的高中,才能够有希望上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才会有可能走出农村摆脱经济的落后和思想的愚昧。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老师我有切身的体会,当然也就更希望我的学生个个将来都能有出息,将来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受苦。这个出发点当然也就会和很多家长们达成了共识,所以我们就一起无视孩子们的童年快乐和心灵感受,过早的逼着他们去接受有关生存的话题,一起成了扼杀孩子们天性的刽子手。

直到有一天我拜读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丛书之第一卷《课堂教学》,我才明白了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狭隘和可怕。魏老师认为:“……中学阶段,特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既像大人,又像小孩。他们有时执拗的令人生气,有时又幼稚的令人可笑。同一个学生在同一天内自私得不肯告诉同学一道题,但却又慷慨地把家里最珍贵的花献给了班级。这说明他们正处于思想最容易变化,也最容易接受教育的阶段。

教师如果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这些小大人们以后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而长成狭隘自私的大人。普通中学教师必须既要教知识,又要教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学习刻苦的学生不一定个个都品德高尚(他可能靠个人主义思想动力驱使),而品德高尚的人却定能刻苦学习,即使由于先天素质限制,不一定成绩优异,但一定能扎扎实实学到一些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这样的人远比学习成绩好但满脑子个人主义思想的学生为佳。……”“教书的同时始终注意育人”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关键部分之一,也是我们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特别是他说的这样一番话更让我感到触目惊心:“一个教师,如果教育思想正确,只要认真钻研、磨练,功底就会由浅入深,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水平以及其他教学艺术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就会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能手和高手;但如果一个教师存在着错误的教育思想而又拒绝转变,那他就可能永远掌握不了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更谈不上提高其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水平了。尽管他主观上也想提高教学水平,把学生教好,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愿望,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也只能一直‘受罪’下去……”这不就是在说我吗?

虽然我的语文教学成绩始终都是全县名列前茅的,所带的班级在学校也都是首屈一指的,但为什么我的学生注视我的目光中只有胆怯和敬畏,很少有亲切和温馨。虽然我自认为自己是个很敬业的老师,对学生自认为是尽到了最大的责任,可为什么换不回学生对自己发自内心的热爱呢?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那是因为我的语文课堂里只有冷冰冰的知识灌输,而缺少人文性的关怀。

没有感情的投入,学生即使将来再有出息也不会感念我的!我在一身冷汗的同时痛定思痛地想了很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更加有人性化?怎样才能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觉的脉搏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在魏书生大师的引领下我将努力做到让人性教育理念的芬芳弥漫我的语文课堂,让我的学生有终生追求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栋梁之才的信念。

前段时间我偶然在一本《视野》杂志上看到了余杰作家的《欲说还休的“语文”》这篇文章,文中的一处叙述深深地触动了我。笔者说他自己写的一篇文章被选用在语文教参上,文章后面出了十道阅读题,诸如“划出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询问作者的本意是什么”之类,每题下面列有四个备选答案。等笔者费尽心力地做完对照后面的答案一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结果十道题全都做错了!

作者哭笑不得的调侃:看来,那位出题的语文老师比作为作者的他更了解“作者的本意”!看到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实在是笑不出来啊!乏味的语文课堂,割裂的教学方法,强迫性的死记硬背,机械性的题型训练,使得大部分的中学生将语文看作是可怕的课程。可我们语文教师还乐此不疲的认为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以扼杀学生的语文兴趣为代价的语文课堂,究竟值不值得我们去追求?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拿什么奉献给我们的学生?这问题应迫在眉睫地引起我们共同反思。

余杰作家认为:“……个人的审美,个人的心灵自由,个人独立和个人的尊严,是文学应承担的赋予人类这些美德的任务……”他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其实我们大多数的语文教师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这可以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式教学。可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面对学校冷酷的排名,面对家长焦急的望子成龙的脸庞,我们的信念动摇了,理想破碎了,没有几个语文教师还能以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来上理想的语文课,于是失去了那份坚守,逐渐随波逐流,大部分课堂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目光短浅地陷入了题海的战术和分的漩涡中。有的教师还会认为这样做是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学生,心中可能还会有悲壮的牺牲奉献之感。可殊不知这种以牺牲学生兴趣为代价的教学才真正断送了学生的前途!试想,一个连母语教学都不喜欢的孩子又能成什么大器呢?

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我们冷静地想想,一个人的思想、个性,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丰富的阅读和积累。只有爱读书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灵性、具有创造性的,才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人生最宝贵的黄金阅读时间在10~14岁之间,在这期间如能培养出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将终生受益,此时的语文老师则是他们主要的引路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素养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发展,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特级语文教师高万祥就有这样一个梦想,有一个从书香校园到书香社会的梦想,有一个造就书香中国、文化中国的教育梦想。他以高瞻远瞩的境界认识到了阅读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发展,阅读能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阅读可以激发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使人讲真话实话,办真事实事。在此理念下,他扎扎实实开展了“一二三四五”人文教育工程:三年高中,让学生人人有一副好的口才,人人会背二百首古典诗词,听三十场名人报告,读四十本文学名着,看五十部经典影片。追求的是让学生用高分去升学,用智慧去成才,用语文走遍天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以他为追随者,时时刻刻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教育放在首位。

余杰作家还说,“……就他个人经历而言,在中学时他几乎没有认真听过几节‘正统’的语文课,他之所以成为作家,是因为他幸运的遇到了几位伯乐式语文教师能‘网开一面’地特许他上课是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书籍,有的老师还借了许多书籍给他。他的语言感觉和思维能力跟那套老掉牙的‘统编’语文课本毫无关系……”这虽然是个特例,可也应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思考。我们班中有没有这样的学生?我们是如何对待的?

我们会不会简单粗暴的扼杀了一个未来的作家?还是也成为一位伯乐式的教师呢?我们可不可以用心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条夹缝,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精讲多读,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由阅读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要目标,并注重指导个性写作。只是在临近考试时才突击性精练点儿习题,即像南师大附中的王栋生老师所说:“个性写作和生存写作相结合”。我想,只要学生有丰厚的阅读基础,个性鲜明、思想深刻的写作功底,语文成绩是绝对考不差的。

在这些大师的引领下,我现在就坚守着这个原则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摸索着前进。平时课堂上坚决不做大量的语文练习题,而是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抓阅读重练笔。而我的教学成绩始终都是全县名列前茅。其实,作为一名真正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成绩荣誉都是无关紧要的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拿一颗求真求实的淡泊平和之心奉献给我们的学生,努力追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理想的课堂语文教学模式,以实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赢!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