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夜与青春之艺术

夜与青春之艺术

推荐人:竹林愚生 来源: 阅读: 1.26W 次

夜似乎极为平淡,人皆会度过,只是过程与思维存在方式有异而已。中国夜节日也有许多种,除夕、重阳、中秋、清明等,几乎夜都具有一个意味,一种情感,或者一片生活。

夜与青春之艺术

如果说生活为白昼与暗夜铸成,我以为,夜是最珍贵而有益处的。

夜可以有许多种身份,同时是人们休养生息的时刻,有些人爱它的祥和、有些人喜欢其浪漫、有的人重视安静,有的,却在乎它的艺术。自然,恼它常常有的,长夜漫漫,遭受灾难、流离失所的人一定在鄙视与咒骂它的。可是,无论变幻它多少回,用多少时光也换不来它唯一的、充满人性的、非城市机制的、生活的碎片。

谈起夜,理解并懂夜的人,自然有许多的。与它和在青春艺术上似乎产生多余感。然而,这种青春艺术在城市里到是存在,与乡村之间,可能没太多缘分。似乎在城市里呆久了,有种情调,又不可变幻地错位乡土本性,所以,让本是乡下人的我感受到,微微不自在。青春是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收容所,更是金钱与地位的先锋前沿。似乎没有青春艺术的存在,不伴随着仍性与荒诞,或者是执念与木讷。青春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很少人把他们连在一起用,我冒了险试试这种苦恼。

如果,从不懂事到成熟是一个成长与应付的过程,那么生命的位置将要重新定位,心灵的美会在变换中不知所以。人处在落难艰难的时刻,总会想起往日的美好与快乐,这种情感的寄托,会在青春赋予精神的角落里散发光芒,那是自信,是生活的尝试,更是自我的提升。然而,这并不代表成功,尽管成功不是目的。一个人不可以总是为目的而活着,但却不可以为活着而目的。这种去寻找生存而忘记生存的愚昧,正是两种文明的碰撞产物,乡村与淳朴共存,喧嚣与安稳同在。如果要分出生活的话,那么真实的艺术,却不一定要静得极。

夜是一个很有趣的生活的片段,人们可以在这时思考一些白昼不曾思考而忽略的东西,也可以什么也不做,只是看看这夜,属于自我,属于生活,自然也属于这个世界。如果城市与乡村真的要寻找某种距离,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一种摸索与创造。尽管这个过程是那样的长远,乡下人还是乡下人,城市里还是城市里。这样去看待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尽是冲突,自然也有和谐与调和的。

无法感受如果生活仅仅是生存的话,有何必去自我欺骗地塑造每个人心中设计的骗局,或许你进可以说你是无意的,但如果这种无意的直接后果是生活的破碎与生存的紧迫,是否幸福的味道一如既往?如果不幸仅仅是指乡村生存,抹掉时代、历史、唯心主义,追求、理想、亲情、友谊等不可代替的没一点点,是否生存的意义,就是五星级待遇与数不尽的纸币?

我不知道这种穿梭在城市公路与红绿灯边的忙碌给新文明带来了什么,或许这种抵触在现代文明里成为异族分子,神经质也未可知。原来,人生仅仅是一个味道,或者一种身份,还有的,大概就是拥有自我满足的纸币与物质上的满足(房、车、爱人……)。与其大大咧咧地去寻找夜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不可以分割开人之需求的,人们在需求的驱使下去感受与支付未来,甚至是寻找满足未来的包括死亡在内的愚昧的自我欺骗。

如果去寻找,我以为生活之外是有乐趣存在的,这种存在可以超越在于今天未来发展与经济所谋取的城市意识。如果人们把这种城市意识放置于生活,去认真寻找、体验它,我相信,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脱轨一定有所扭转,如果本来的面目与位置都不可以定位,是否还能让人在拥有明亮的双眼的情况下,具有敏锐与创新的可能?这种意识在乡村的存在,表面上似乎给乡村文明带来现代化的可能与推进的步伐。

可是乡村文明的建设脱离本源,没有尊重原来优秀的传统与,丢失了原本真诚的风俗习惯,将城市落下的文明残渣,需要再治安之下有所收敛的文化机制,变化成为人与社会共存的重要的条件,这种从乡村到城市的过渡,已经造成了现代化城市文明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成为地球中愈来愈大的伤疤难以愈合,人们的生活是否可以长久安稳。我不知道,也不敢思考,这种超远幸福的未来,是没有可以预支的,那些脆弱而简单的生命,也难以去从。

城市文明并没有脱离“人”情美而存在,可中间更多的是利益与利益之间的较量。我以为,二十一世纪之乡村,缺少梦想,缺少文化与未来的“战略预测”观。犹如一团半古老,月缺星散的。像夜的位置,他安宁,祥和,从来不会生气,自然而正气,深情而委婉,真实而深邃,大方而艺术。如果谈起夜,一定有青春与夜的故事,因为人的感触在青春中是刻骨铭心的,如果这种刻骨铭心仅仅是为着感情,或许可以解铃。如果上升到了道德与信仰,将是一生的憾恨。如果,在意识形态的承受力人可以改变一些现实世界不可挽回的错误,尽管,他具有不安与虚妄的未来。

我的童年与少年多半是与夜相伴的,它没有四季的分别,也无关快乐与幸福,除了冷和热,没有了其他觉触。

如果我的青春艺术有开始,那一定是文学,因为文学,或是童心未泯的孩提,让一个人感受到除了生存还有艺术、生活、品味、高雅、追求、理想、宽容、大度、执着、坚强等可以入耳。

梦在我生命中演变,逐次上升。儿时,我曾有一个梦想,多么渴望能够拥有一张书桌和椅子,可以在上边读书写字,温习功课,尽管那时候我没有读过一本中文比较全的书籍,除了《语文》,如果这个梦想终于在我十六岁的时刻实现了,我独自一人拿着学校的助学金购置了书桌,陆续我买了许多本书,萌生了买书架的梦,后来,想买一整间房子的书,更梦想着有一个书房,专门我单独办公的,十八岁那年,我的梦想也实现了。

几多艰难,我只是一个孩子,普通而自信,执着而虔诚,尽管从未感受到过爱,父爱,抑或母爱,正是这种自由与局限的双重存在,让我感受到,我的许多梦似乎成了不可实现的荒诞。十七岁那年,我高二了,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如果真的是文学创作的话,我相信,我真正开始读书的世间是十六岁,我不知道十六岁到十七岁的一年里,我荒废了多少名牌大学的机遇与清华港大的机遇,我不知道那种从爱里渗透出来的情感是怎样驱使着我奔袭于文学之海,尽是,它的存在,微如尘埃。犹同我梦想成为学界泰斗,或者世界级着名作家、大学教授、博导样的荒诞微渺。

十七岁的梦,是能够在正规出版社或者杂志社录用第一篇文章,得到稿费然后两篇,三篇……后来,我十八岁了,面临大学入学考试了,我感受到了梦的重量,那是艺术与现实的距离,是现代化资产与无产阶级的冲突,是文明在革新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之声明。这种伴随青春而存在的梦,绕我心弦许久,无论我是醒着还是沉睡,情感的海洋依然响着汩汩浪涛,令我不能入睡,长夜微眠。

什么是青春艺术,我无法答复。青春是什么,或许人们都会一致回答:年轻与幸福。或许,这两个词是否可以永远下去。青春是无限制的幻想在现实的泥土里寻找生根发芽的舞台,这种理想主义幻想是艺术在面对本来面目的时刻,认真认识自我并懂得如何去弥补真正的青春艺术。青春的幻想具有生命力,我相信,他的存在,会在艰难环境中挺过来的,尽管,我不知道,几率有多少。

我生长在乡村,自由感受到的多是乡村文明。时常可以觉着剩下写不完的慰安,许下诺言的碎片,然后前方蔚然一片,不知所以,除了云雾,除了晨霜。

当然,不是写作就可以挽回,人的生命足够有限,可以瞬间,切不可以永恒,除非,你的永恒,多是到死亡的前一刻冰封。

如若青春艺术在现实的泥水里奔袭带来的是不安与繁华的懦弱,信否,人类的追求会在城市文明的明天哭诉自然的馈赠。人是极顽强而极脆弱,比不得铁石。青春开始在接受并感受死亡,人的走向也是如此,没有害怕,一定是畏惧。青春与人生都在演戏,如何演,主角如何变幻,是否在意,或者你们小小心的天空,除了伟大的理想,高尚的品德,真诚的亲人,纯粹的友谊,或者坚贞的爱情。青春只是梦的开始。青春艺术要敢于经历风雨,更要成熟与稳重,能够每一个人具有优雅、沉着、深刻、善良、坚强、执着的魂灵。青春是一个锻炼人生的舞台,如何创造艺术而非被其残酷与现实击垮,如何在青春中把持人生,积极创新,迎接挑战,把生活之不易写成柔软明媚的春。

我常感到文化与守旧的冲撞在文化变幻的年代重演,常常为城市情绪与乡村文化的没落产生偏见,我常以为乡村与城市的比方是天地之距离,我常以为,生活的本真是做每一件喜欢的事情,可是这些都需要代价与过程。我们努力在实现,这个被时代洗礼的现代文明所能接受的文化范围正在扩大,尽管如此,艺术的范围却很渺小。你进可以打造一个上等发达国家城市文明水平,你进可以建设新兴文化村落,然而,你不可能让一个自幼接受乡村文明教育与环境影响的人去接受世间有艺术,又何尝艺术的存在,模糊而不透明?

物质的艺术需要包装,或许历经包装的艺术具有物质真实的审美观后,可以让乡村文明有所改观,因为这类艺术的存在,可以用空间与实物证明。单从思维的艺术,尽管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文明也难以接受艺术的每一个层面,所以,并不是人与艺术将一定有缘你,任何一座发达的城市,真正能够献身艺术与文明创造的人,万中有一。艺术的存在往往孤独而自然,或者纯粹明媚。青春艺术是人在没有社会性质过程中形成简单之思维、平淡的幸福。

乡村文化的艺术需要推进利他意识的培养,需要在精神文明,思想建设与文化推广中接受教育改观,乡村文化发展不能总是按照优秀的标准拟定。乡村文明的优势是淳朴自然的民风,没有遭到破坏的原始与纯粹,然而,没有时代性与现代化文明引进,乡村文化的未来将愈来落后,文明的变更一定是存在道理的,所以,接受并尝试去改变,人的天能就是适应改变,适应环境与时代,走先前道路,有超前意识,可以成为思想文化的解放者,高于物质与生产力的解放。

我以为,夜想深刻的魂灵在向青春艺术追问,什么是沉默;我以为,青春是一个需要并敢于于沉默中创造的人生。

康康

2015.8.21阳新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