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烟熏火燎的土灶升腾的……

烟熏火燎的土灶升腾的……

推荐人:佛前的哈罗花 来源: 阅读: 1.45W 次

大雪将至,气温已经降至零下,城里的人家早已暖意洋洋,乡下本来早应生起的火炉却就不见音讯。走进乡亲的庭院,农家人独有的烟囱不再,屋内的凉意甚浓,几代人赖以取暖的炉火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壁挂炉,只是是冰凉的。

烟熏火燎的土灶升腾的……

邻家大叔告诉我:太贵了,用不起啊!

大婶说:花了钱也不暖和。

渐渐地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诉说起来。

“用了几辈子的火炉不让用了,说是做饭的土灶也要拆”沧桑的声音传来。

“为啥?”

“说是俺们用的这些污染环境,那天都不蓝了……”

……

在乡亲的议论声中我走进了农家的厨房——灶屋。自己垒的土坯炉灶,一口古朴的大铁锅,助力炉火的风箱,黑黑的墙壁上还有“灶王爷”地图像。多么熟悉的摆设,带着几代人记忆的炉火……

当盼望的春节来临时,按照习俗要炸菜,猪肉,蒸馒头,做年糕……,屋里取暖的炉子是不行的,带不来年的味道,传承不来年的气息,只有这灶房的的大铁锅才味道浓厚。一次就可以挣几十个大馒头,当热腾腾的馒头出锅时,腾起的雾气瞬间阻挡了你的视线可是浓浓的麦香又会扑鼻而来,那时只有在农家用最纯正的小麦才能得来的醇香。当雾气渐渐消散时,白胖的宣软的喷香的馒头现于眼前,立刻垂涎三尺了。可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喜欢的还是挨着锅沿那些,被火热的铁锅已经烤成了金黄色,酥脆的外皮,咬一口嘎嘣响,也许那就是锅巴的原型吧!外酥里软,真的是一种享受。

这土灶是家的味道,出门在外的孩子什么山珍海味都比不上那家的味道。夏天小麦即将成熟时,采一把麦穗用麦秸捆住,母亲做饭时在灶火口燎一下麦网,再小火烧烤麦穗,小麦香混合这焦糊香会渐渐弥散整个小院。双手搓一下,嚼动,吃的满嘴黑乎乎的却是乐滋滋的。秋天烤玉米,烧蚂蚱,秋天烤红薯,冬天烤土豆……个个都是美味,又是其他工具无法替代的。当我们长大,远离家乡,留在记忆里的还是那土灶炉火带来的家的味道,即使两鬓斑白也难以忘怀。

这土灶还是乡亲们心中的信念的承载。农家的贫穷往往灶房矮小,常年的烟熏火燎墙壁黝黑,只有灶火升腾时才照亮四壁。每年的腊月23日“小年”到来时,家家户户都会请灶神,贴灶神,拜灶神。我从来没不认为是一种迷信,是乡下人家对丰收的渴望,对明年丰衣足食的期盼,我更愿意将此看成是一种传统文化,是美好祝福的传承。

这土灶是父母教育我们的缘起之地。夏天天气闷热的很,是不愿意下地干活的,理由是热,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只告诉我:最热的地方在玉米低头,灶房门口。多年来每当自己想偷懒时,总会想起这句朴实的话语!

小时候的天是蔚蓝的,水是清澈的,树是碧绿的,山是长青的,那时的农家都用土灶,冬天都用炉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天乌了,水浑了,树黄了,山秃了,责任却成了农民的了。这是我的乡亲不能理解的,我也疑惑的。当农家的这些都停了时,环境就会变好吗?

我们都期待碧水蓝天,只是根在哪?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