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把年丢了

把年丢了

推荐人:南一埙 来源: 阅读: 2.75W 次

丁酉年正月初一的早晨,我在深圳孩子们的家里醒来,没有听到震动天地的鞭炮声。我知道,作为移民城市每年春节的时候深圳就是一个空城,但是除夕的上午,我去深圳湾公园看海的时候,我看到有许多的人也在那里看海,听口音知道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大概和我一样都是来深圳和子女们一起过春节的。我知道大城市是禁放鞭炮的,我也知道深圳这样大,某个地方放鞭炮我并不就能够听到,但是大年初一的早晨听不到鞭炮声的现实还是颠覆着我对春节的几十年的传统记忆。

把年丢了

我是春节前一周来深圳的,孩子们要我们来深圳过春节,安排正月初一开始去广西桂林旅游。用旅游的方式过春节似乎已渐成为时尚,我想体验一下也很不错。

初一,从深圳到桂林

上午在家做些准备,下午从深圳北站坐高铁去桂林。

“礼失求诸野”,社会发展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打着农耕文明烙印的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东西,只有在乡下才能见得到了。我从小生活在乡下,对年的过法有清晰的记忆。正月初一这一天每户人家里都会有一个男人早早地起床,洗漱完毕之后拉开大门,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炮竹站在门前噼里啪啦地燃放起来,这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开财门”,以对新年大发的美好祈盼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别人听到鞭炮声知道这户人家的门已开,用不了多长时间便会有那平时走得近的人来串门。在老年人的观念里,这大年初一的早晨那第一个跨进自家门的最好是男孩子,如果是一个女孩子呢,那她就有些冒失了,所以乡俗是过年的时候大人会叮嘱家里的女孩子大年初一不要去外面乱跑,以免犯了人家的忌讳。因为过年,平时家里靠边放着的八仙桌放在了厅堂的正中间,这成了年的一个象征,也显得更隆重和富有年味;因为有人要来串门,桌子上要摆放一些糕饼和切好的豆腐干、生姜、香菜等茶料,人来了要招呼人家坐下,再泡上一杯茶递放在他面前,春节总是比平时要多一些礼数,多一份热情。还有那起早的颂春人也已经来了,他们站在门口敲锣打鼓地唱着颂春的歌。

初一的早餐是五香蛋(茶叶蛋)和鸡汤面条,家里的大人还要吩咐小孩给自家和邻家的长辈送几个五香蛋过去,叫做“送茶”,以向长辈拜年问候礼。

新的一年就是在这样淳厚的民风和浓浓的乡情中开始了。

而今年的初一,我们大家都起得很迟,起来后只是简单地弄了点吃的便准备好行李去车站了。

从深圳去桂林坐高铁需要三个小时多一点。一路看着窗外,看着忽闪而过的风景,能够发现自然风貌的渐渐变化。在进入广西地界之后,发现山形有了明显的改变,眼前的山不是成岭地连成一条一片,而是相对孤立的,一座座拔地而起,和从图片上和纪录片里看到的桂林山的形状一个样。

到桂林北车站已是下午五点多钟了。出站后就坐公交去旅店。旅店是两个月以前就在网上订好了的。旅店在街巷的深处,是一幢五层楼的私人住宅改建的,虽然是私人住宅改建,但从在里面的工作人员组成看似乎并不是一户人家独自经营,且装修和住宿条件颇有档次,不是一般的私家旅店。门前空地上搭有葡萄架,走过葡萄架,上几级台阶,向右折,再上台阶,便来到门前。门前的平台上有一鞋柜,进门要换鞋。换了鞋进去,门厅里是一前台,前台的背壁是珠宝阁,一个个的格子里摆着各种各样的民俗小物件,细细观看,各有趣味。厅堂中间放有一黑铁壁炉,里面的柴棍还真的在燃烧着。虽然是冬季,但桂林的天气还是温暖如春的,这样温暖的天气里壁炉里竟生着火,我多少感到有一些新鲜,想这壁炉和壁炉里生着的火,它的装饰意义应该是远远大于实用意义了。贴着窗户下面是厚厚的原木搭成的一排座凳,上面放着一长方形一圆形的两只厚厚的坐垫。去里间门边的窄墙上挂着只斗笠、蓑衣、竹匾,还有一个粗大的念珠串,这般的混搭装饰很容易让人想到贤士隐居的生活。我想到了这家旅店店名里的那个“舍”字,也想到了那个“椐”字,“舍”字好解,只是用这个“椐”字不知何意。字典里对“椐”的解释是“木名,即灵寿木 ”,另有一个义项是“篱笆”。怎么也想不出“椐”和旅店有什么关联,是为了把这个“椐”字写进店面里显得标新立异?显得有文化含量?还是好看?不知道。如今是一个用字混乱的时代,一些人也不管合适不合适,就是喜欢起死回生地用那些早已死了的字,是要显得自己有文化还是别的什么用意?反正这种现象已见多不怪,至于怎么去理解那就只好去凭藉你的想象力了。但这旅店真的不错,装修朴实、贴近自然,里面一些小装饰物的摆放,简洁,充满了雅趣,显得很有品位。我们在自己的房间里忙活了一会儿来到楼下的前台,见一男一女两个外国人在登记入住。前台后面的珠宝格一格里放有一只烟枪一样的东西,我后来问店主人这是什么,她说是一个外国人送的,她也不知道是什么。外国友人也常来入住,这可见小店的客源是如何地广泛了。

我们将在这家旅店里住5到6天。自助游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一个地方住下来,放下行囊,然后轻装简行早出晚归地去跑各个景点;一种是背起行囊任意行走,每到一处,玩够了便就地找个旅店住下来,第二天背着行囊继续去漫游。我自己很喜欢第二种旅行方式,但这一次我们因为人多,又带着一个不满两周岁的小孩,自然采取第一种方式是最恰当的了。

初二,阳朔路上

一觉醒来已经是新年的正月初二。

在传统年的习俗里,正月初二也是要起早放鞭炮开财门的。和初一不同,初一这天农家是不动刀不动剪不动锄头铁锹的,连扫帚也不动。初一一整天是不扫地的。动这些家伙什儿都要经过一个仪式,比如动锹,要由家里的男人扛着铁锹带上一串炮竹,去田地里点燃炮竹,然后挖几锹土,只有一个说法,叫“发土”,发土以后就可以任意使用铁锹了。其实在传统里读书人也是有一个讲究的,在新年第一天里要先“试笔”,就是先在一张红纸在上写上一句吉利的话放置一边,然后才可以动笔写其它的东西。这些都是正月初一要做的事,初一做了初二就会随便些了。初二可以扫地,但扫起的垃圾不能用畚箕装起来倒掉,而是将它归拢在某个角落里,等过了三天年之后才可以装着去外面倒掉。习俗里家里的垃圾是带着一家的财气的,新年三天里的垃圾尤其被看中。

初二是出门拜年的日子,这一天里路上跑的是忙着去拜年的晚辈,长辈们则稳稳地坐在家里等着客人的到来。

初二,我们的计划是去阳朔。带我们去阳朔的是从一家旅游公司里包租来的旅游面包车。

说是去阳朔,也并没有把阳朔当成目的地直奔而去,真正的目的地其实就在路上。旅行的意义在于行,风景并不只是静止的,真正美丽的风景是移动的,它就在路上,所谓“景随步移”、“一步一景”就是这个道理。我总是想着有朝一日坐着慢行的火车去旅行,那该是一次多么惬意的观光旅游呀。

我们坐在车上一路看去,有时候司机会停下来让我们拍拍照,这样租车出行花钱虽然不少,但也别有自在的趣味。沿着遇龙河来到工农桥,他们在工农桥上看风景的时候,我去看就在不远处的大榕树。巴金有过一篇文章叫《鸟的天堂》,写的是他在桂林的时候看到过的大榕树,应该就是这一棵吧?他那时候看到的大榕树就在水滩边,划着船去就行了,现在的大榕树也还在水边,只是被围墙圈在了最深处,进去看需要19元门票,19元当然算不上贵,但一棵野生的树因为它活得久长得大就只有掏钱才可观看,它就真的成了一颗摇钱树了。看树的人很多,站在树前拍照的人也同样很多,我想拍一张只是树的全景等了好长时间也没能如愿。大榕树旁边是的金宝河,河的对岸有一座小山,山中间有一个空洞,看去如是石门,叫穿岩,岩前有一个平台,有人站在上面表演唱山歌,更多的时候是高分贝的音箱在播放《刘三姐》电影里的唱段,声音覆盖了那一片的整个天空。河面上载着游客的筏子一个接着一个地靠向岸边,整个场面,看上去混乱喧腾,却也热闹非凡,这大概也是游山玩水题中的应有之义吧。

遇龙河的水和漓江的水一样地清、静、绿,河边的山清晰地倒映在水里,仿佛把手伸进水里就可以触摸到那影中山上的石块和树木,然而那河水其实颇深,因为清澈见底,视觉上以为很浅罢了。

阳朔西街是新建的步行街,在街一角的广场上偶遇上一群穿红着绿的姑娘们正准备表演一场竹竿舞,遇此好事不禁窃喜,但她们带去的音箱很不配合,刚一播放就卡住了,反复测试反复卡住,弄得跳的人和看的人都很没有情绪,最终姑娘们只得偃旗息鼓地坐在旁边休息了事,看看没有什么指望了,我们就只得离去,算是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都说阳朔的啤酒鱼很有名。孩子们要在阳朔吃一顿,我们考虑司机陪着我们会很着急,商量的结果是买一盆啤酒鱼带回桂林吃。车停在一家卖啤酒鱼的店前,进去看了看,选了68块钱一斤的剑骨鱼,一会儿店里的人通报我们说一条鱼二斤半重,170元。他没有让我们看秤,我们也没有提出要看,就坐在店铺前面的凉篷下等。烧好后端出来,付了钱我们就提着上车。车上司机问多少钱,我们说170元,司机说贵了。他说见你们是外地人,宰你们是正常的。“170元,我能办一桌菜了。”他说,他的话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再看看盆里的鱼确实很难相信有二斤半的分量,大概我们是真的被宰了,但是也没有再往多处想。这年头出门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吃喝行上被宰是稀松平常的事,我们毕竟是生活在一个道德滑坡和诚信很差的社会环境里,就只有认了。

到了桂林,找了一家排档,端出我们的剑骨啤酒鱼来开吃,虽然并没有感觉到有多少特别之处,但还是吃得很香的,毕竟我们这算是在吃了一顿阳朔啤酒鱼。

初三,“岩”就是溶洞

初三,新年三天的最后一天。早晨起来,拉开大门,点放炮竹,——新年三天里每天早晨都是要开门放炮竹的,不同的是,初一的炮竹要放得多些,初二初三的则少些,这意味着新年在渐渐地远去,新年的热闹也渐渐地淡去。继续有人走亲访友地去拜年,在路上,不管是见了谁,同一个村的,同一个小区住着的,同一个单位上班的,哪怕是平时关系不怎么对劲的,见了面也都打个招呼问一声新年好,这样的问候从初一延续到初三,而且还会继续延续下去,以至一整个正月。新年新气象,谁都愿意把美好的祝福送给见到的每一个人,谁都希望新年有一个新的美好的开始。

在桂林,今天我们去七星岩公园。

七星岩公园的得名是因为有一个叫做七星岩的溶洞。溶洞我去过不少,但不知道这里所说的“岩”就是溶洞,开始觉得很奇怪,别处都是称洞的,比如太极洞、善卷洞,偏偏这里却称“岩”,但接着想想觉得也很有道理。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这里关键的因素是石灰岩的存在,这样把溶洞称为“岩”岂不也是很科学合理的?

凡溶洞,洞内的奇观都大致不差,全赖于灯光和人们的想象。我想象着如果没有多彩的电光而只是红黄的烛光去照射,那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我很沉迷于这样的想象,觉得那会更让人感觉到奇幻与惊悚,也会更能吸引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来观赏和探险。

出了溶洞就在公园里随意走动。桂林的特点是,凡那算得上是景点的都收门票,七星岩公园自不例外,但尽管旅游是桂林的支柱产业,进公园得买票,仍让人感觉到很奇怪。过年的要义在于吃喝玩乐,这在全国都是一样,一家人或者呼朋引伴地去公园里逛逛自是一个常项选择。公园里游人很多,有各种不一样的游乐方式让游客花钱,有冒险刺激的也有娴静优雅的,我相信其中有许多是因为春节而临时推出的。

1998年7月2日,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来到桂林,在七星岩公园的骆驼山下做了一个关于环保的演讲,现在那里有一块石头,上面用中英文刻上了“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发表环保演讲处”。这也能算是一个景点吗?我觉得很好笑。这个地方被一个当地的摄影人占有着,只有他才可以给游人在那里拍纪念照。围着石头拍照的人很多,我看着一拨一拨的人站在石头边摆pose做表情,实在想不出拍这样的照片有什么纪念意义。后面的骆驼山很是奇特,鬼斧神工,形象高大逼真,值得从各个角度去为它照影。

下一站去杉湖看日月双塔,看完日月双塔应该是晚上了,晚上去象山公园看今年春晚分会场的灯光,时间应该是正好衔接上了。

晚餐是在公园旁边的一个叫“有饭”的饭店里用的。饭店的生意很好,用餐需按号头排队,我们一行包括孩子七人,需要一个大些的餐桌,真是巧了,我们到时正好空出一个。

用完餐就去公园。进公园照例要买票,有春晚的布景灯光在票价当然就贵了些,每人八十元,这还是从兜售的票贩子那里买到的打折的。桂林景点卖票窗口前都有票贩子,从他们手里买票时他们当场开个票给你,然后你拿上他开的票去窗口取票,取出的票比你直接从窗口买的票要便宜,原因是票贩子手里的票是以旅行团的名义买的。他们彼此配合得如此默契,让我大开眼界。全国各地景区的门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团体票比个人票便宜,这与购物时多买就便宜是一个道理,但这道理很有点让人悲催。

央视春晚的布景灯光果然创意十足、气势雄伟。

从象山公园回去已经是夜里十点多钟了。

传统里的三天新年已经悄然过去,悄然得我一点儿感觉也没有,或者说我像是远离地球一样,根本就没有感觉到已经是过了一个年了。三天的时间里我们一大家子人在外面跑着看风景,虽然每天我也是都尽我的能力喝点酒的,晚上在旅店里睡得也很舒服,但是就是没有年的感觉。

过年的时候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外面东跑西逛的,感觉是把年给弄丢了,丢在家里了,留在记忆里了。利用过年的假期出外旅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坐在家里,信守着传统的礼仪安安静静地过年,或许更有意义一些。

小的时候常听大人说:“过了三天年,还是原还原。”意思是过了三天年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三天年已经过完了,但我们的旅行还在继续。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