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端午节之香包趣谈

端午节之香包趣谈

推荐人:莫名 来源: 阅读: 1.79W 次

当看到这些琳琅满目,颜色艳丽,做工精致的香包时,我彻底被阿姨的手工折服的五体投地了。也让我的记忆迅速被倒回在了儿时。

端午节之香包趣谈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一大清早,母亲便会早早起来,拿着提前和好的五线绳(俗称花花绳)在我们还未清醒的状态下,(母亲好像说过必须在太阳没出来的时候戴上,说是从老一辈就这样传承下来这样的戴法,寓意还没等太阳升起,五毒还未出来之前戴上,才能够抵挡那些毒物的侵袭。)给我们姐妹几个在手腕和脚踝处栓上这种绳子,每次睁眼看到手腕上的花花绳时,我都会兴奋的一跃而起。

因为看到这个我便会猜到炕头的新小汗衫和小香包,更有外婆提前送来让我垂涎已久的“油裙连”(是我们当地手工做成的一种花馍,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和花型,中间有孔,直接可以戴在手腕上。)那时年幼,只知道每逢这个节日有吃有穿,是我们孩时开心的一天。手腕上戴着油群连和花花绳,脖子上戴着外婆做的香包,身上穿着外婆送的小背心,骄傲的在众多玩伴中来回穿梭,生怕她们看不到我神气的样子,同时和她们比试着,谁的“油群连”花型好看,谁的香包闻起来更香……

随着年龄的增长,过了十二岁的我在也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了。(当地习俗,小孩子长到十二岁,外婆便不用在送端午了)所以直到今日,在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我对这个节日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愫和迷恋,更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理解和思索……

也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喜欢中国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不同的深刻寓意。也能勾起我们这代人好多记忆深处的童趣……

而对于香包的起源,我只是简单描述成为它是这个节日的产物,是长辈寄予儿孙的一份健康平安。

殊不知它的文化的渊源这么久远,查阅古史,方略知,原是古代汉族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汉族文化的产物。

古代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

香包本身其实只是一个把香料包起来的布包而已,但是由于古代妇女人人都做得一手好针线,绣的一手好刺绣,所以香包的制作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有可看性。尤其是经由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香包,更蕴涵了一分深挚情意。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五月俗称毒月,根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造各式各样避邪物的风俗,而在荆楚岁时记,也记载着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另外风俗通上面记载,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我们俗称的花花绳)。

慢慢的这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于是就此确定了香包的地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做香包是妇女们表现女红手艺最佳机会。从香包图案和绣工可以看出制作者的手艺。

香包发展至今,已经不是单纯的清香驱虫,避瘟防疫的赠品了。在我看来已经成为了古文化的现代发展史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古朴典雅,带有乡土气息的各种艺术造型,包含和孕育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美德。凝结着,传承着,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

还有这古老的纯手工制作,更是古文化稀有的珍贵遗产……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