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你从哪里来

你从哪里来

推荐人:方舟 来源: 阅读: 2.99W 次

“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个颇具禅意的问话,多年来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着。

你从哪里来

十二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参观市区北原深处一家寺院,一位年过七旬的老道姑问我:“施主,你从哪里来?”她慈眉善目,声调迟缓,一副似乎可答也可不答的样子。我等待着她继续问下句,可是她迟疑着,终于没有问。我这才答道:“我从尘世来。”她笑着说:“施主好心情,请喝茶!”

攀谈中间,她反复审视我,说:“施主眉宇间似有一种不甘之气在升腾,可见并非要远离尘世之人啊!。”我笑着说:“师傅说得对,我虽已退休,还有心愿未了:就是要写一部书,记录关于尘世走过的路。在此之前,我无法摆脱尘世间盘根错节的种种世相。”

“那施主缘何说从尘世中来?”老道姑问。

我也笑了,以不无调侃的语气说:“从尘世中来就等于要离开尘世吗?”老道姑微微一笑说:“缘分未到,缘分未到啊!”

这位老道姑的发问,我可以理解。一个年迈苍苍的老者,步履蹒跚地来到寺院,一定是厌恶了尘世的烦恼,来寻求清净的。何况这样的先例并不鲜见,历史上达官贵人,天子皇孙,已有皈依佛门之事;就是现代,当红的演艺明星,如歌星李娜、影星陈晓旭等,不是也脱去红装,换上僧袍了吗?人在痛苦与烦恼缠身又无奈、无助之时,除了寻死之外,出家就是可供选择的最好出路了。

可我不是这样。我来自尘世,并未宣布与尘世决绝,恰恰相反,我压根没有要离开尘世的意思。

这样的问话,我经历过许多。上大学时,管报到的老师问过,我答说:“从中原农村来。”毕业后就业单位问过,我答说:“从西北大学来。”下到农村蹲点时农民问过,我答说:“从市委机关来。”到海南旅游时接待人问过,我答说:“从陕西来。”问者随意,答者亦随意。当时我丝毫没有从此永远离开农村、永远离开学校、永远离开机关、永远离开陕西的意思。

老道姑的问话引我深思。“你从哪里来?”这原本是一句寻常话语,我想,在此处是佛家用出世的理念,赋予了它以深刻哲理。可是,我在尘世间生活了几十年,能够离得开吗?我思之良久,答案是:难!

尘世指的是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并非一个地理概念。你过去居住在中原,现在移居西北;你过去居住在中国,现在移居美国。这似乎是可以办得到的,尽管你有时候也还会回去。但是,对于生你养你早已与你成为一体的社会环境,你怎能与它脱离呢?正如当年鲁迅先生说的,你想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那能行吗?人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的人怎能孤立地存在呢?

在职时候我曾想过,等退休之后一定要退出“江湖”,诸事不问,游心于世外,过几年轻松自在的日子。可是,退下不久事情都来了,孩子或许要下岗,孙子大学毕业无事可做,我住的房子要拆迁,事事挂心,你清闲得了吗?这些事你都得一一面对,不由你不去思量。我总不能像草原上的鸵鸟那样,遇事把头扎在沙漠里,佯装超脱,自欺欺人吧!

思来想去,我只好学习陶渊明了。这位老先生的办法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的办法,就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官场倾轧转移到农桑耕稼上来,尽管生活苦了些,但却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我也想了一个办法:眼前的烦心事任由儿孙们去打理,自己则学老牛反刍,埋头书案,回顾一生走过的路,重新咀嚼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然后心有所悟,则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一篇又一篇散文,就有了我的《故乡的刺玫花》散文集出版。于是,“心远地自偏”的境界也出现了,“花开花落、云舒云卷”,顺其自然了!

说来说去,我仍然活在尘世间,不过是换一种活法罢了。所以我认为,那种企图远离尘世,遁入空门的想法一定是想入非非的。“空门”存在吗?就算是深山的寺院,它不也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么!被毛泽东称为“伟大思想家”的鲁迅先生有一首诗曰:“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后期的鲁迅曾想“花开花落两由之”,可是做的到吗?民主革命家杨杏佛被蒋介石暗杀,又激起了他的愤怒,他不但冒雨参加入殓仪式,而且出家门时不带钥匙以示不怕牺牲的决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不过,我还是佩服佛家的大智慧的。“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通用的答案是:“我从来处来,要到去处去。”这里,既有包藏宇宙的宏阔,又深刻反映了事物内部的发展规律。万事万物都是流动着的,有来就有去,有因就有果。我从尘世来,还回尘世去,是一个答案;我从学校里来,要到社会上去,是一个答案;我从农村来,要到城市去,也是一个答案。当然,你也可以说:“我要遁入空门”。不过这个“空门”并不是独立于尘世之外的真空世界,而是尘世间的另一部分。归根结底一句话:都是换一种活法而已!“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个颇具禅意的问话,多年来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着。

十二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参观市区北原深处一家寺院,一位年过七旬的老道姑问我:“施主,你从哪里来?”她慈眉善目,声调迟缓,一副似乎可答也可不答的样子。我等待着她继续问下句,可是她迟疑着,终于没有问。我这才答道:“我从尘世来。”她笑着说:“施主好心情,请喝茶!”

攀谈中间,她反复审视我,说:“施主眉宇间似有一种不甘之气在升腾,可见并非要远离尘世之人啊!。”我笑着说:“师傅说得对,我虽已退休,还有心愿未了:就是要写一部书,记录关于尘世走过的路。在此之前,我无法摆脱尘世间盘根错节的种种世相。”

“那施主缘何说从尘世中来?”老道姑问。

我也笑了,以不无调侃的语气说:“从尘世中来就等于要离开尘世吗?”老道姑微微一笑说:“缘分未到,缘分未到啊!”

这位老道姑的发问,我可以理解。一个年迈苍苍的老者,步履蹒跚地来到寺院,一定是厌恶了尘世的烦恼,来寻求清净的。何况这样的先例并不鲜见,历史上达官贵人,天子皇孙,已有皈依佛门之事;就是现代,当红的演艺明星,如歌星李娜、影星陈晓旭等,不是也脱去红装,换上僧袍了吗?人在痛苦与烦恼缠身又无奈、无助之时,除了寻死之外,出家就是可供选择的最好出路了。

可我不是这样。我来自尘世,并未宣布与尘世决绝,恰恰相反,我压根没有要离开尘世的意思。

这样的问话,我经历过许多。上大学时,管报到的老师问过,我答说:“从中原农村来。”毕业后就业单位问过,我答说:“从西北大学来。”下到农村蹲点时农民问过,我答说:“从市委机关来。”到海南旅游时接待人问过,我答说:“从陕西来。”问者随意,答者亦随意。当时我丝毫没有从此永远离开农村、永远离开学校、永远离开机关、永远离开陕西的意思。

老道姑的问话引我深思。“你从哪里来?”这原本是一句寻常话语,我想,在此处是佛家用出世的理念,赋予了它以深刻哲理。可是,我在尘世间生活了几十年,能够离得开吗?我思之良久,答案是:难!

尘世指的是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并非一个地理概念。你过去居住在中原,现在移居西北;你过去居住在中国,现在移居美国。这似乎是可以办得到的,尽管你有时候也还会回去。但是,对于生你养你早已与你成为一体的社会环境,你怎能与它脱离呢?正如当年鲁迅先生说的,你想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那能行吗?人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的人怎能孤立地存在呢?

在职时候我曾想过,等退休之后一定要退出“江湖”,诸事不问,游心于世外,过几年轻松自在的日子。可是,退下不久事情都来了,孩子或许要下岗,孙子大学毕业无事可做,我住的房子要拆迁,事事挂心,你清闲得了吗?这些事你都得一一面对,不由你不去思量。我总不能像草原上的鸵鸟那样,遇事把头扎在沙漠里,佯装超脱,自欺欺人吧!

思来想去,我只好学习陶渊明了。这位老先生的办法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的办法,就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官场倾轧转移到农桑耕稼上来,尽管生活苦了些,但却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我也想了一个办法:眼前的烦心事任由儿孙们去打理,自己则学老牛反刍,埋头书案,回顾一生走过的路,重新咀嚼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然后心有所悟,则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一篇又一篇散文,就有了我的《故乡的刺玫花》散文集出版。于是,“心远地自偏”的境界也出现了,“花开花落、云舒云卷”,顺其自然了!

说来说去,我仍然活在尘世间,不过是换一种活法罢了。所以我认为,那种企图远离尘世,遁入空门的想法一定是想入非非的。“空门”存在吗?就算是深山的寺院,它不也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么!被毛泽东称为“伟大思想家”的鲁迅先生有一首诗曰:“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后期的鲁迅曾想“花开花落两由之”,可是做的到吗?民主革命家杨杏佛被蒋介石暗杀,又激起了他的愤怒,他不但冒雨参加入殓仪式,而且出家门时不带钥匙以示不怕牺牲的决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不过,我还是佩服佛家的大智慧的。“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通用的答案是:“我从来处来,要到去处去。”这里,既有包藏宇宙的宏阔,又深刻反映了事物内部的发展规律。万事万物都是流动着的,有来就有去,有因就有果。我从尘世来,还回尘世去,是一个答案;我从学校里来,要到社会上去,是一个答案;我从农村来,要到城市去,也是一个答案。当然,你也可以说:“我要遁入空门”。不过这个“空门”并不是独立于尘世之外的真空世界,而是尘世间的另一部分。归根结底一句话:都是换一种活法而已!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