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看电影借鉴

看电影借鉴

推荐人:610296539 来源: 阅读: 2.09W 次

前两天和几个朋友吃饭,席中,大家谈到与朋友之间的相处时,我搂着老石的肩说:“老石约我和他一起去看电影……!”听罢,大家哄堂大笑起来:“那你们关系确实特殊……”因为老石提到的电影,所以这几天一闲下来,就经常想到与电影有关的一些事。

看电影

很久没有常进电影院的门了,因此,下面这些事儿全都是很久以前的了。

那时年龄也就十岁左右,如果去看一场电影,往往要走上三、四公里的路程,才能到电影场。看电影之所以是场,而不是院,是因为在露天的场地,扯一块白色幕布,在幕布前架一台放映机,围一些观众就可以了。当时的露天电影场有两处,一处在186部队操场内,也就是现在道士袱的冶钢170钢管厂的位置;另一处在袁海湾的一个煤矿厂内。那个年代,社会上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和项目,家里要是有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就感觉很伟大了,因此,看电影就成了最大的娱乐,甚至是可以和一些节日相媲美的。

露天电影,肯定是晚上了。那时和小伙伴们早早吃了晚饭,成群结队出了门,走上马路时,马路上已是黑鸦鸦一群一群的人,往露天电影场赶去了。这样的情景,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也看不见,如果真的要看,就把今年香港的“占中”游行作一个类似,把规模缩小2/3就行了。到了露天电影场,如果是186部队放电影,秩序要好得多些。官兵们端正地坐在小马扎上,队伍整齐划一,旁边则围着一圈一圈的观众,没有打闹叫喊,即使有了大的声音,这声音也是和电影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着的。

袁海湾煤矿放电影,则较混乱一些,放映的中途,冷不丁可能有一块小的石头飞到观众的中间,引来一片“唉哟、唉哟”声;大多的时候,特别是到了最紧张和最关键处,电影放着放着,还会突然出现“断片”,等着送拷贝的人过来,才能接着把电影继续放下去。全场的观众翘首以盼地等着这位仿佛英雄一般的人物到来,他的到来,绝对是众目睽睽的。当时的伙伴中,有的长大以后的理想,就有立志当一名放映员的。

比如,骑着的摩托车后架的两边布袋里,放着几大盘拷贝,穿过观众中间到放映机前刹车,停下,这样的身姿,在我们当时的眼中,绝对是帅呆了。如果电影中的人物有叫对方“爸爸、爸爸”的,这时观众中的毛头小伙则很齐心齐声地高声应答着,惹来一大片喝采;电影中有叫“妈妈、妈妈”的,也会有几个大胆的,稀稀落落的女声应答,这时观众却也是善意地嘻笑着:“苕女人、苕女人”。

这样的场面,有时比电影本身还要好看些。全场几百人一起参与同一件事,内心是亢奋的,身体是刺激的。多年以后,中国有了足球比赛,我就把这样的比赛当成了另一种露天电影。

后来,七、八十年代有了电影院。座椅是木制的,一起身“哐当”一响,所有电影院的卖票窗口,都小的只够几只手伸进去。新电影片一到,小窗台前的人便如同排山倒海一样,有的人票买到了,手腕却被窗口的水泥勒出了血。那时电影票都是一角五分,没买到票的人,在电影开映前,手里就摇晃着角币,等有票的人剩下多余的票来买下,这种情况,当时被叫着“飞票”。可以想像,那时电影院的上座率是多么的高。

记得有一个叫《刘三姐》的影片,愣是全天二十四小时放映,有的人废寝忘食,就像现在的泡网吧,竟吃住在电影院看了十多场,把影片里的歌曲唱得个滚瓜烂熟,并且摇头晃脑。刚开始看电影时,有单兵作战的,也有一群一伙的。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观看者当中就有讲究同伙中的质量了,明里暗里给自己心仪的对象塞一张电影票,把看电影当作恋爱的开始,或是走进婚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了。这时对观看者来说,就注入了一种恋爱文化,这可能是电影本身没有想到的,而这又是电影所喜闻乐见的。

再后来,我们大家都知道了,看电影很稀松平常,但却又成了一种奢望。对于现在的男女来讲,如果说看电影是一种休闲,或者是一种审美,倒不如说是自己心情的一次换装,情绪的一次重新出发。

“我们去看电影吧……”老石上次这样说的时候,我就马上感觉到我和他之间有了一种叫作纯粹的元素,在我们的感情中间不停地发酵和搅拌,这种发酵和搅拌,即使是认识了多年的人,也是不会经常有的。

而这种发酵和搅拌,是不是要通过看电影的形式来表达和述说呢?这或者是电影赋予给我们的题外含义。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