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 > 名人故事 > 汪长才——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汪长才——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2W 次

人物

汪长才——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汪长才,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楹联学会会员,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庆市江淮诗书画研究院顾问,安庆市企业家书画诗词协会顾问,安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兼《安庆诗词》副主编,安庆市宜秀区诗书画学会常务副会长。

出版有《长才谜踪》、《清平斋诗谜集》、《振风飞絮》、《骈花影》、《诗钟联情》专著。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树仁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澳门大学等海内外高等学府图书馆收藏,并颁发荣誉证书。国家图书馆称:“您的赠品丰富了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知识信息特发此证,以资谢旌。”北京大学图书馆称:“所赠图书将提供专家学者研究使用,敬谢之余,尚冀续赐赠,以实典藏。”其中《长才谜踪》被评为"全国十佳"谜书;《振风飞絮》评选为"第二届安庆文学艺术二等奖"。

印象记

中国灯谜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言其古老,是因为“隐意”也即“谜意”的诞生,乃自象形文字始,至少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说其年轻,缘由“灯谜”经宋、元至明清逐渐自成体系,又演进到清中叶才定型为体格分明、诸法具备的一门艺术。与书法、国画、京剧一起并列为“中华四绝”。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汪长才,尽管初中都没有毕业,但是三十多年来,他一直醉心于谜艺的创作与研究,先后在《中华谜报》、《文化娱乐》、《智力》等几十种报刊上发表谜作1000余条。1996年汪长才发起并联络丁圣安,老屋,孙茂连,金诚睿,陈华德,戴述祥等43位同仁举办了首届安庆灯谜爱好者座谈会,同时选举安庆市灯谜学会筹备组成员。

1997年3月22日,安庆市灯谜学会正式成立,汪长才被推选为首届安庆市灯谜学会会长,并兼任学会会刊《安庆谜苑》主编。1998年1月由汪长才主编的《安庆谜苑》创刊(全国发行),该书被评为年度"全国十佳谜刊。2000年,汪长才入选全国30名“谜坛健将“之一,这是我省唯一享此殊荣的谜道骁将,中华灯谜学会名誉会长、台湾谜学研究会理事长沈志谦先生曾书有一联,赞其日:“广深谜艺追扬子,高远虎名比大江。”

为传承和普及中华传统文化“四绝"之一的灯谜艺术,安庆市宜秀区老年大学首开灯谜班之先河,2008年汪长才受聘于该校灯谜班老师,并兼任该校《宜秀谜花》主编,每年都将灯谜班学员创作的优秀谜作刊载其中。汪长才坚持执教12年共编辑《宜秀谜花》11期,在安徽省属首例。

1947年出生的汪长才,家住怀宁县石牌镇万全村。小时候他和所有的农村孩子一样,家境特别贫寒,只能土里刨食的父母亲,每年累死累活也很难将几个孩子的肚子弄饱,但他的父亲在那个时候已经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尽家庭最大的努力将小长才送到了学校读书。如饥似渴的汪长才读到初中时,正好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加上母亲长年生病,初一刚读完一学期就辍学了。

年仅14岁的他不得不含泪离开了教室,为此他曾经苦恼过,沮丧过,可是身单体薄的他又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机遇总是垂青于勤奋的人,第二年,怀宁县农机厂面向社会招工,汪长才因成绩优异被录用。随后不久,在那特殊年代,汪长才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每天坚持抄写精辟的古典诗词,开始他用的是废纸片,杂乱无章的很难整理,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每个月都要从有限的工资中挤出一点点,一部分用于购买笔墨纸张,另一部分则自费订阅了两本杂志,即《文化娱乐》与《青年文摘》。

其实在当时食难果腹的情况下,花钱订书的人寥寥无几,汪长才之所以愿意从牙缝里省下一点,就是看中了这两本杂志上都有“请你猜谜”这个栏目。奇怪的是,他每次猜的结果都与谜底八九不离十,这一下自然提高了他的兴趣,除了用心猜谜,有事没事他还尝试着自己制作谜面,叫身边的同事和朋友猜,为单调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丝快乐。

不过最终令他信心大增的有两件事: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文化娱乐杂志社》在全国举办了一次灯谜大奖赛,没想到其中最难的一条谜面竟让他猜中了,二是有次上街到新华书店买谜语书,拿在手中通览之后,发现有好几条谜语的谜面与谜底,和他自己制作的几乎同出一辙。汪长才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其中有一条谜语的谜面是:“有美味的码头”,谜底显而易见是“香港",而他制作的谜面则为:“芬芳码头,立意与技巧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此,他真的好象被“谜”住了似的,一心扑在猜谜、制谜与评谜上,不计得失,乐此不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安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庆文化。正因为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恋,为了提高自己谜艺水平,汪长才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坚持自费订阅了《中华谜报》等七种报刊,工作之余茶前饭后,总能看到他捧书而读,学习谜艺,猜制灯谜的身影,并开始慢慢地尝试着把自己创作的谜语作品向报刊杂志上投稿。

汪长才至今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他寄出的信有一箩筐,封封如同“黄鹤一去不复返”。百思不得其解的他,那时象个“初生牛犊”,愈挫愈勇。为了找到自己的谜语作品不能见报的“症结”。汪长才硬着头皮、壮着胆子向徐鸿基请教。徐鸿基先生是福建厦门人,时任《智力》杂志社的一名编辑。汪长才好学勤奋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每次来信,他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其点评。尤其是1990年4月14日,徐鸿基对汪长才的作品指出:“‘Q'谜作为趣味灯谜偶一为之则可,但此类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较少为人欢迎”。

汪长才看后,茅塞顿开,心中谜路一下子变得柳暗花明起来。之后,随着书信的频繁来往,汪长才的谜艺也与日俱增。不久,自己的第一条灯谜“不在河边在柳边”(猜一字),谜底“柯”字,在《智力》杂志上发表,这是他的谜语作品首次在国家级报刊上变成铅字。从此,汪长才的灯谜、谜评象雪花样,散见于全国各大报刊媒体。

在谜语的创作手法上,汪长才也一直追求推陈出新。一方面,他将古城安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通过制作精巧的谜语间接地反映出来,如“一枝红杏出墙来”(猜射陈独秀),“严冬梅花二度开”(猜射韩再芬),“五岭逶迤腾细浪”(猜射浮山)等等;另一方面研究创制了一种新型花色谜一邮票辐射谜,这一研究成果1994年首次在《文化娱乐》杂志上公开后,立即在全国谜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谜坛高手与谜界耆宿争相一睹为快。

仅邮票“上海民居”四方联,他就制作了四个谜面,即猜金融名词三”、“招商用语与成语名一”、“香港电影名一”、“纺织品名二”,结果自然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令欣赏者大饱眼福,《中外名人辞典》特地为此编辑收录。由于创作手法的新颖,汪长才还在1999年10月被评为“金穗卡杯”全国灯谜大赛30佳,获得“谜坛健将”荣誉称号,并获银制奖盘,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他的谜作30余条,作品入选《中华字谜大全》及《古今趣味谜语系列丛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功源自对生活的热爱,更多地源自努力和坚持!汪长才说“:灯谜使他晓悟人生,灯谜使他勇于奋进”。做华厦民俗文化的守望者,成了汪长才的人生追求目标。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