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哲理 > 保持和谐朋友关系的第一原则

保持和谐朋友关系的第一原则

推荐人:短文学用户9420 来源: 阅读: 2.28K 次

我是反感心灵鸡汤的,因为毒鸡汤背后的思维逻辑是空泛紊乱的、内容价值缺乏有力的说服力。思维格局的拓展转换与逻辑内容的梳理分析是对问题有清晰认知把握的着力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即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与回答的形式,使问题的讨论逐步深入,最后走向某种确定的知识。这种诘问方式对于思维逻辑的清晰把握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所以,在对保持和谐朋友关系的第一原则这一问题的探究,采用一系列的逻辑思考是有必要的。

保持和谐朋友关系的第一原则

一、朋友关系的实质是主体自由自觉活动的有效展开

朋友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是社会活动交往中所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价值共识的关系状态。朋友是超越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的,这种关系状态表现出极大的跨越性与复杂性。但朋友关系建立的一个基本把握点就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价值认同。比如同学间的朋友关系建立在对“学习”的价值追求中,工作伙伴可能演化出的朋友关系建立在对“协同工作”的价值理解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内涵,即生产生活的价值创造。社会实践中,主体活动的身份认同或价值共识通过相互之间有效的情感表达和行为表现得到确认并获得肯定的可能。若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思考朋友关系,无非是讲求实际功用,表征着主体间的相互利用,以获得最大的自我利益。但问题的关键是,社会实践中的朋友关系更多兼具纯粹与功用而被人们普遍接受与肯定。完全出于功利的朋友关系是虚伪的并且不可靠的,因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主体价值,人的主体性占有欲望无法得到均衡,即使有高度的价值观念契合,也不是完全一样的人。社会历史的发展就在于个人主体自由的充分发挥与向前推进的社会脉络相契合,现代性的人从多元化、多样性的价值发展中不断得到表征与肯定,人的自由发展从来不是过时的现实命题。“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首先是人本身,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生产实践的现实的人。人是人本身,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生产实践的现实的人。在属人的世界中才能真正认识到人,认识到自我与他者。朋友关系只是属人的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朋友关系具有跨越甚至转换融合其它社会关系的种种可能,因此具有极大的跨越性与复杂性。基本的事实是,朋友的价值内涵在于主体在与他者交往中所获得的具有一定的价值认同进而取得“主体间”的关系确认和维系。

不要忽视了维系朋友关系的实质是主体自由自觉活动的有效展开。主体自由自觉活动是人自由发展的根本,独立人格的保持是主体性人的价值旨归。朋友在一些功用主义者的眼中,维持必要的社会关系,当然包括朋友可以为实现自我目标的进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情感支撑。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出于人对本真、善性的终极价值追求,维持和谐的关系状态可以获得人的本质回归,确定人就是人本身,需要进行自由自觉的主体性活动实践。

二、 “和而不同”是朋友间和谐关系的关键

和谐的内在含义是丰富的,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状态,是与非正常的冲突对抗相区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精神涵养在“和谐”语境中表达为“致中于和”、“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价值观念,并深刻影响中国人独立人格的充分发挥,形成中国人“低调内敛”、“自强不息”的文化品质和价值禀赋。在朋友关系的维系保持中,和谐自然成了理想状态。如前文所述,朋友在社会生活的交往中表现为主体间的价值确认,意味着“朋友”在价值交流中自然会有冲突与吸收融合,这是我们不必刻意推导就可以获得的理解认知。“和而不同”蕴涵着中国传统价值的君子之道,朋友间有一定契合的价值认知,才有获得深入交往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人生追求和社会价值的至高层次上相连接,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中的人才有继续交流沟通的确定性。不知,你是否敏锐的察觉到我们身边真正关系好的朋友,是与我们有距离的。或许两地相隔、可能交流减少,但基于过往的相互认知,我们所认定的朋友逐渐衍生出情感或价值的亲近感,具有一定程度的持久力,并因暂时的离别具有持续的新鲜感。整天在一起的父母、爱人和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互认知的加深,都会出现一定的冲突或对抗,这是因为自由自觉的人的主体性价值具有差异。已故的李敖先生在《然后就去远行》中:“花开可要欣赏,然后就去远行。唯有不等花谢,才能记得花红。有酒可要满饮,然后就去远行。唯有不等大醉,才能觉得微醺。有情可要恋爱,然后就去远行。唯有恋得短暂,才能爱得永恒。”在这里,“远行”是保持独立人格,获得自由的行为特征。

朋友之间的冲突甚至对抗的实质是价值冲突,误会的根本是价值理解的偏差,有效的交流对话可以消弭误会冲突,但关于价值层次的差异无法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因为一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是受到社会习俗、文化传统、家庭教育以及认知水平影响的。社会发展、环境改变以及家庭变故都会使人做出改变,但一个人的实质改变是从内心产生的,行为表现和情感表达只是外化了的形式。作为朋友做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关键还是自己对主体性自由自觉活动的深刻认知。很有意思的是关系很好的朋友都会因为直接的利益纠纷,而断绝来往。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物质拜物教的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培养一种独立自觉的自由人格,锻炼出一个强大的内心,保持一种积极的生命张力,回归到人的本质。与朋友保持距离是要保持独立人格,学习朋友身上优秀的品质,而不是形同路人拒绝来往。人性是极其复杂的,不可能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人,践行“忠恕之道”是维持和谐朋友关系的重要方法。

三、尊重是保持和谐朋友关系的第一原则

如何保持朋友间的和谐关系?我认为是相互尊重。尊重的现代意义已经脱离了身份地位与社会角色的思想藩篱。尊重更多引申出平等性独立人格的保持。尊重不仅意味着对他者的价值理解与敬重,而且表征着主体人格的确认与肯定。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不能确证自己,不然就会陷入到狂妄自大、骄傲自居的自我弊病中。自由他者价值理解与价值认同的参与,主体才能清晰认识自己。无论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关系”理论,还是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的“他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思想,都强调了“他者”对于主体“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的本体论的意义。到后解构主义者德里达那里,他者概念被纳入了解构主义,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主体的能动性和自由意志遭到了各种限制性力量的制约。但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研究越来越深刻,无论如何回到人的本质,回到人本身的价值研究上始终没有脱离时代主题,公正、平等、尊重等价值主题始终是人的价值研究的着力点。

维系朋友关系需要获得价值理解与价值认同,这样才有继续对话交往的可能。这不是预设了的前提,价值理解与认同是获得平等交往的关键。当把前提混淆为预设就意味着结论的命定终结,有了先前的预设论证的过程就不置可否了。那么尊重作为维系和谐朋友关系的第一原则,他的立论基础是,尊重是属人价值的本质体现,是人自由自觉活动的充分展现的关键。朋友间没有尊重属人价值的基础上,也就意味着人失去了属人的生命内涵,而可以任意践踏属人的价值与尊严,这是可怕的。马克思、恩格斯是极其重视人的价值尊严的,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深刻分析研究中,他们认识到广大的无产阶级者被资本家无情压榨,剥夺劳动群众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不平等的,广大劳苦群众失去了属人的价值尊严。保持尊重的重要方式就是回归到自身,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依靠内在的理性原则,调控掌握好自己的感性欲望,自省、自觉以达到自明的人生状态,这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尊重属人的价值品格,在积极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培养自己的自由自觉的独立人格,保持平静仁和的心灵状态,真诚对待身边每一个人!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