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哲理 > 传习录略解

传习录略解

推荐人:石头 来源: 阅读: 2.89W 次

《孟子》云:圣人与民,亦类也。

传习录略解

可见凡圣本是同出而无异,但圣人能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而为众生先,其道与凡必有异也。其异何在?

读王阳明之《传习录》,始拨云见日之感。阳明先生上承孟子遗训,下接三家之义,以心而说法,供后世传而习之,使心之不亡,法之不亡,其功足彪千秋。

欲要超凡入圣,需从心法上转,而非在术途上求。佛家曰空无,道家曰金丹,儒家曰仁义。可真有空无可寻可得,能寻能得可是空无?可真有金丹可得,能寻能得可是金丹?可真有仁义可寻,能寻能的可是仁义?犹如太上一气化三清,形虽为三,其质在一,其一在心。外言术形,无非昭人耳目。内景法相,皆在一心之间。此心非血肉之心,阳明先生说此心为诚为真为实为天理之心。故丹家有言:自古先圣,皆传药物,不传火候。非火候不传,实是心不可传。各人虽天理之心不差,但后天形质不一,所需火候亦是不一,故难传也。圣人所留典集,皆有指路明灯之效,为火候之规矩,之准绳,念念不离其旨圭,心心但求其天理,何须再从铅汞之间苦苦哀求而不得。从心转,即是从根转,非是有人愚蠢,而是不肯从愚蠢转变罢了。

心为质,形为表。其质既变,其形亦随。由内而外,自然有改。心与身,质与形,息息相关,接油添命,走经过脉,自有其理,但非根本,欲求住世长久,此中虽能助力,其根还是在心。凡圣之差,一心之隔。

《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来源于天,来源于地,必携天地本性而来,天地本性如何?自然而已。本性自然,心亦自然,心与性,一为天一为理,心性于天理,扶之者正,失之邪。老子推崇婴儿之自然,推崇其生机之至,何尝不是推崇天性未失。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