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由中国农村早婚现象引发的思考

由中国农村早婚现象引发的思考

推荐人:柠檬碎冰 来源: 阅读: 1.87W 次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美媒关注中国早婚青少年婚姻非强迫贫困地区尤甚”,据报道,2014年春节期间,中国云南马山,有一对青年新婚,与众不同的是,新娘仅为13岁的女孩洁(音),她看着自己镶好边的婚纱照。在照片的旁边,则贴着皮克斯动画《汽车总动员》的贴纸。新郎也仅16岁。他们结识相处三天后,便结了婚,过了不久她便怀孕了。

由中国农村早婚现象引发的思考

这样的场景好似封建旧社会的一幕,在旧时期,早婚是一种传统普遍的现象,对女孩尤其如此。时至今日,在中国内陆一些农村的贫困地区,少年新郎和少年新娘的现象并不少见。在当地人看来,早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非强迫式并未受到任何压力,家长、老师甚至孩子都这么认为。西安交大的教授姜全保说,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很多人都觉得,只要一对新人办了酒席,就算是成了亲。然后等双方都到了法定结婚年龄再去登记。而在中国,男性法定结婚年龄为22岁,女性则是20岁,但对于未按照规定提前结婚的人该做何惩罚,法律似乎也没有做详细规定。

受到中国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性别严重失衡,据最新数字显示,中国男性比女性多了3360万人。而多出来的这些男性就是通常所说的“光棍”。“在某些贫困地区,早婚就好像是一种保障。一种不会打一辈子光棍的保障,很多农村家庭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去城镇打工之前把婚姻大事落实了——而这也是很多农村人的命运——对于那些不好找对象的男孩来说尤为如此。”姜全保教授说。

毋庸置疑,青少年的这种婚恋行为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 那么,早婚成为农村普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性教育缺失。

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为基本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所以每年仍有许多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这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那么,儿童留守农村,自然就会由于各种因素而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如较落后的学校设施以及师资条件,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便揭示了这一点,父母关爱的缺失,农村本身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强等,这些都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对自身素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更早走进婚姻也就自然成为一种选择,甚至是生活的一种保障。所以,国家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加强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完善农村的教育、文化等各种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尽快打破僵化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束缚,制定政策,使农民工承担与市民同等的义务,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利,给农民工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分居两地的状况,让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与其他孩子一样享受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以及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

那么,如何理解性教育的缺失呢?早在20世纪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就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虽然在当时他的性心理学理论是不被那时的人所接受的,但是现在任何一个心理学理论的研究都是无法避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的。在中国封建旧社会甚至至今,人们对于“性”这一话题都是避而不谈的。至于青少年,关于谈情说爱的影视作品看得不少,但对于真正的“性”这一话题了解得太少,不能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且近年来,不断有新闻报道,某某少女未婚先孕,丢弃婴儿的不良现象,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家应该充分重视性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并引导青少年去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让孩子们培养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虽然说我们现在无法从数据上判断早婚在中国到底有多广泛。但是农村早婚现象无论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或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无疑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还是要大力发展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又是以“三农”建设为中心,以工促农,推进城乡一体化,减少城乡发展差距。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