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博物馆

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博物馆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2W 次

位于杭嘉湖平原北部,湖州市东部的南浔,自宋代建镇至今已有750年历史,以众多园林建筑而享誉海内外。

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博物馆

著名建筑学家童所著《江南园林志》—书云:南宋以来,园林之胜,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而以湖州、杭州为尤,然湖州园林,实荟萃于南浔,以一镇之地,二拥有五园,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

早在南宋时,南浔已“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到了明代中叶,南浔辑里湖丝声名鹊起,列为御用贡品,蜚声京都,远销海外;时至清代遂名震天下。

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枪炮声,以近代工业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冲击中国传统社会,江南市镇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逐渐变化也由此开始。

上海开埠后,南浔辑里湖丝占上海出口丝贸易的“半壁江山”,在中国生丝出口贸易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藉此,靠“辑里湖丝”发家致富、以“四象八牛七十二小金狗”为代表的商贾巨富,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他们在故土留下了不少宅府、民居、园林、老街、小巷

这些大儒商都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蕖,而又思想开明,他们在此期间大兴土木,建造园林巨宅,将一些西欧的建筑形式大胆而又巧妙地融合进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形成了现在独特的中西合璧的江南宅第厅堂建筑。

南浔古镇在建筑上融合了苏派建筑风格和徽派建筑风格,继承了明遗韵,弘扬了明末民国初期的建筑格调。

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是南浔区别于其他五大古镇的重要标签,使南浔千年古镇充满“个性”,走进南浔,其深宅大院在宅院外部呈现出传统园林建筑粉墙黛瓦的特征,在宅院内部部分建筑却呈现出典型的西式风格。

尊德堂,由南浔“四象”之一的张颂贤于同治年间所建。因其孙是民国名人张静江而更为有名。

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但引进了很多西方的材料和形式,比如:轩廓两端的建筑,楼上居室大多置有西欧风格的天花顶;花厅后有一幢中式小楼,走廊置欧式木栏,门窗设计为西方古典的拱券形等等。

与尊德堂齐名的是懿德堂。宅主张石铭则为张颂贤的长子长孙。懿德堂共五落四进,号称江南第一宅。

懿德堂有更为鲜明的“中外西内”的特色。两座偌大的石库墙门,设有马鞍式的河埠,门前青石板铺地,两侧分设带券门的骑街照壁,本土建筑元素触目皆是。

但深藏在内部的西洋楼和西洋舞厅,以及账房间、韫辉斋等西洋建构尽显巴洛克风格的内敛精髓。

与懿德堂一样“西风东渐”浓烈的还有崇德堂。它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三子刘悌青的居所,由三幢中式楼与两幢西式楼组成,两幢西式楼皆用红砖砌筑,故俗称红房子。

崇德堂前部建筑以江南传统风格为主体,中部建筑纯粹展示中国儒家文化的居住理念,并逐渐往西式建筑过渡,后部建筑则呈现欧化为主体特色,房间摆布欧式家具,壁炉边围着沙发,门窗上镶嵌彩色玻璃,地面铺设色彩悦目的地砖。

南浔的园林也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小莲庄为刘镛别业。它占地虽不广,但在园林建筑及各式建筑小品和装饰中,物化为色彩斑斓的“中西合璧”风格。

如荷花池边的东升阁的东立面呈半圆形,顶部攒尖,外表酷似中国塔式建筑,檐部和一、二层之间横向却设有西洋古典裙边线脚。

外墙为红砖、灰砖与粉墙搭配,沿半圆形立面在三个方向开设落地玻璃长窗,窗口上侧是弧形红砖拱券,两侧是西洋古典式壁柱,形成典雅的窗洞、窗套组合构图。

东升阁内立罗马柱,双柱并立,运用了巴洛克风格建筑的常用手法;双柱之间设拱形门券,分隔了室内的不同空间;室内铺红色地毯,配以西式家具,与白色立柱、白色内墙、白色天花形成鲜明的对比,组合了上虚下实的空间构成,折射出中西文化和谐融化和多元兼容。

历史建筑是一笔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包含着遗产主人的哲学理念、文化修养、艺术情趣。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南浔古镇的豪门宅邸、园林、书楼、民居和老街、小巷,既融会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又保持本土特色,表现出中西交融互补的特点,这在江南乃至全国都是敢为人先的。

南浔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深深镌刻着中西合璧印记的建筑博物馆,反映了特定的历史、特定的社会、特定的生活,成为鲜活的文明记忆。但归根到底还是体现了“赶超时代,追求卓越”的理念和精神。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