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博物馆奇妙之旅

博物馆奇妙之旅

推荐人:慕白 来源: 阅读: 2.84W 次

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后,我们坐上了学校的大巴车,大巴车的目的地,是运城市博物馆。我们的“博物馆奇妙之旅”也慢慢拉开了序幕……

博物馆奇妙之旅

去过很多次大同,却没有进过大同市博物馆,即使是上学期,思修老师讲到大同市博物馆,引得我心向往之,忍不住想要一睹为快,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搁置,直到今天。谁能想到,我没有去大同市博物馆,却来到了运城市博物馆,虽是来听讲座的,但也算是小慰平生。

车在路上行驶着,不急不慢;人在车里坐着,有说有笑。本来显示有雨的天气,却意外地出了太阳,虽然炎热,但却不像阴天那样给人压抑的感觉,而是一种轻快舒畅之感。就在这种感觉的笼罩之下,我们到了博物馆的门口。还未下车,便透过窗户看见一座巨大的建筑物,古风古韵却又不失新潮。木质结构的“外栏”以及现代化的内部构造的结合,给了这座博物馆特殊的韵味。博物馆外池塘环绕,水质清澈见底,游鱼如梭,颇有柳宗元《小石潭记》所记载的“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之感。沿阶而上,便从偏门进入了报告厅,坐在座位上,静候讲师的到来。

前来讲课的是运城市委党校的教授谢殿铎,讲的是运城著名的革命烈士嘉康杰。在此之前,只听过运城的康杰中学是一所很优秀的学校,有朋友在这里复读,效果很好。却并不知道学校的命名竟然与伟大的烈士有关,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今天有幸听闻教授讲述烈士事迹,也算弥补了遗憾。

嘉康杰烈士是我党早期的一位领导人,生平经历极具传奇色彩,早年经历坎坷,经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等一系列重大革命事件,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余孽死有头”这幅对联更是名垂青史。后来,舍弃阎锡山的高官厚禄,立志平民教育,将革命的火种洒遍河东大地。后来又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家产,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赢得万民称颂。再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党的危难时刻毅然入党,并重建了河东党组织,领导困难游击队与阎锡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战爆发后,他又为八路军招兵买马,壮大实力,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刘少奇同志的点名表扬。然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嘉康杰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同胞的手里,随着特务的一声枪响,嘉康杰倒在了平陆县武家坪的山上,带着对革命事业未竟的遗憾永远离开了人世。嘉康杰虽然牺牲,但革命的火种已经撒遍河东大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如果这些内容放到书本上或是换一个死板的人来讲,恐怕就会枯燥无比,但从谢教授的说话和动作来看,他并不死板,反而很幽默风趣,嘉康杰烈士的传奇事迹经他一讲,便更显得传奇和伟大。谢教授个子很高,有着教授们共有的“聪明绝顶”式发型,不戴眼镜,格子衬衫普通的裤子和并不锃光瓦亮的皮鞋,想来这也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吧,可是往往有大学问的人都是这样,因为相比于外表,他们更注重内心世界的建设。教授者,智慧之人也,想必谢教授也有属于他自己的大智慧吧。

听完讲座,我们又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博物馆。

其实,听到这个消息,我是有些惊讶的,因为我本来以为听完讲座,行程便到此结束了,参观的消息着实让我喜出望外,兴冲冲地跟着大部队,跟着导游,去博物馆正厅参观,去接受文化的广博,去感受历史的厚重。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革命厅,顾名思义,这个展厅讲述的是自辛亥革命开始的历史人物已经文物,李岐山、嘉康杰等运城的伟大的烈士的照片和生前所用物品在墙上挂着,八路军用过的军刀、手枪以及炸弹外壳,都静静躺在玻璃柜里,供来人观赏。一尊尊反应游击队和八路军战斗场景的雕像在展厅伫立着,栩栩如生的动作和表情,再加上逼真的灯光和音效,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它们当年是战士手中的利器,是抵御外辱的神兵,在和平年代他们也“赋闲在家”,被人们敬仰着。当这些兵刃无用武之地时,也正是我们安享和平的时候。

参观完革命厅,我们便和一班分开参观了,他们去到了另一个展厅,而我们跟着另一个老师来到了历史厅。

历史展厅展览的是运城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这里既有原始巨象的巨大獠牙,也有人类瘦小的远祖——世纪曙猿;从原始人的石器和墓葬到三皇五帝的陶器和玉器,从春秋战国的鼎盘编钟到三国乱世的历史典籍,无不诉说着古河东的辉煌。书法遒劲,画像庄严,彰显大唐盛世气象;团扇轻摇,珐华流光,描绘明清华美风景。关云长的义薄云天,薛仁贵的武艺绝伦,司马光的如椽巨笔,柳宗元的千古诗文,都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照亮前进的道路。另外,各种各样的民俗、各式各样的建筑样式以及种类繁多的绘画作品,都彰显着河东大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年代之久远、做工之精美,简直超出我的想象,种类也很多,如玉珏、玉、玉环、玉璧等等等等,色泽也是或白或碧,无半点瑕疵,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手艺与智慧。

最后一个展厅,也是与运城得名最为密切的一个展厅,名为盐厅。(gu 三声)者,盐池也。河东地区自古盛产食盐,质量上乘,数量巨大,行销周边地区,豫陕晋三省(主要是黄河金三角地区)几乎全部仰仗运城所产食盐。运城产盐历史悠久,据《河东盐法备览》记载,五千多年前,河东先民就在运城盐湖发现并食用盐。“河东盐”更是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誉为“晋之大宝也”。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历朝历代都把它作为国家的重要财源和经济支柱。几千年来,运城不仅深深地打下了盐的烙印,还积淀了深厚的盐文化底蕴。运城在春秋时称“盐邑”;战国时叫“盐氏”;汉代改称“司盐城”、“盐监城”;宋元时,又被名为“凤凰城”、“运司城”、“运城”,世人称其为“盐务专城”。因盐运而设城,全国仅此一处。如今,流传下来的独领风骚的铲盐工艺和技术,盐政和盐运的变迁,盐湖完备的防护设施、具有防洪和防盗功能的古禁墙遗址、七十二条“护长堤”,独具风格的唐代建筑“盐池神庙”,以及哑姑救盐的优美传说和哑姑泉遗址等等,都彰显了运城盐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别是一代圣君虞舜,在盐湖之畔的卧云岗,手抚五弦琴,唱吟的中国历史上最原始、最古老的歌谣《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更成为千古绝唱。正因运城与盐解不开的紧密关系,运城博物馆为盐专设一厅,想必这也是全国仅此一处吧。在展厅中心,有一座玻璃金字塔,而塔内,则是从用盐池中的水晒制而成的粗盐,颗粒分明,通体洁白,充满了整个金字塔,蔚为壮观。再往深处走,便是制盐的工艺流程图以及文献记载、运盐路线图等。每一幅图画,每一条线路,都默默无言地记录着盐运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影响。我相信,每一个参观完盐厅的人,内心都会说出这么一句话:盐运之城,实至名归。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参观完盐厅,我们的旅程就接近尾声了。时间已近中午,也到了我们该回学校的时候了。两个班的人又重新集合起来,我们在老师的指挥下站好,最前面一排的人拿着系旗,我们看着镜头,悄悄把自己的疲惫掩藏。回望运博,木质外栏在太阳光照射下,愈发显得古朴;池里的鱼儿还在自由自在地游着,人们来来去去,似乎一切都没发生。又坐上了回学校的车,同学们都稍显疲惫,再加上已到了午饭时间,不少人已经饥肠辘辘了。回去的路上,似乎比早上来的时候更加凉快,因为起风了,我们就在一路凉风的吹拂下,回到了学校。不知何时,还能再去一次博物馆。但是我已经暗下决心,放假的时候一定要去博物馆,可能是大同市博物馆,也可能是山西博物院,亦或故宫博物院。总之,博物馆已经深深的吸引了我,它的纷繁,它的浩瀚,它的博大,他的静谧,都让我深深陶醉和痴迷,今天旅程的结束并不是真的结束,它只是一个开始,我的博物馆探秘之旅的开始。

她也是喜欢博物馆的,等到放暑假,我们都有时间了,也许我们都会选择旅游。而我也相信,不论我们去哪,我们都会去参观那个地方的博物馆……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