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祠堂家族的传承

祠堂家族的传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5W 次

家,是一个港湾。是生命开启之始、是人生启航的出发点、是生活工作过程中的停泊加油之处。家,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家族。一个家要传承百年,一人之力独力难支,一已之力无以为继。欲使家传百年,势必聚众合力。家人同心同德,族人万众一心,世人扶助支持。一个家如若能传承百年,定有其合理之由,必有其过人之处,确有可效法之要。然而这些过人之处的传承必有一种载体和文化来支持。在中国,祠堂就是家族传承最好的代表之一。

祠堂家族的传承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广州陈家祠,其宏伟壮观令人折服,精美技艺更是让人倾倒。正如郭沫若先生当年对陈家祠的赞叹:“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在100多年前的广东,“陈”姓独占鳌头,原因有三个:一是人多;二是有钱;三是能做官。正因陈姓人,家大、财(材)大、业大,才有能力集资修建这座祠堂。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广东48位陈氏族中乡绅名流,联名发起修建陈氏书院。同年7月,陈氏以银元21691元3毫8仙,购买了广州西门口外恩龙里等总面积约36600平方米的地产……,陈家祠最终历时7年落成。

陈家祠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巧夺天工的“三雕二塑,一彩绘和一铁铸”装饰艺术著称,三雕指的是砖雕、石雕和木雕,两塑指的是陶塑和灰塑,其中每一项都让人赞叹不已。

整座祠堂坐北向南,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宽80米、深80米,共占地6400平方米。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局,穿插六院八廊,也属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结构。所不同的是,它是由几个大型的四合院将大小19座建筑联为一体,形成以中轴为主线,东西配殿,外设厢房的这种严谨对称的布局,具有浓郁的南方祠堂和书院的鲜明特点。一般又以“深三进、广五间、九堂六院”来概括陈家祠的整体建筑。它是广东目前现存宗祠建筑中规模最大,民间建筑装饰工艺最完美,最富有代表性的一个艺术建筑群。它以布局严谨、气势雄伟、装饰精巧、富丽堂皇而著称,倾倒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可就在我们对整座建筑赞叹之余,我却对正门上的巨幅横匾产生了疑问,上面写着“陈氏书院”四个醒目的大字。为什么陈家祠不题“陈家祠”而用“陈氏书院”呢?原来,清朝时乾隆、嘉庆、光绪曾对广东颁布过三次“禁祠令”,严令广东地方建立合族祠堂,并大量捣毁各地小祠堂,所以当时广东七十二县的陈姓人士既为了可以建一个合族祠堂,而又不违反上面的规定,于是就把这座祠堂称为“书院”,而不叫“祠堂”,这也反映出广东人机智灵活、善变通达的性格和文化特色。

居于岭南之地的陈家祠,其建筑风格、用材、设计等,无不透射出广东民间艺人独特而细腻的心思,如整个建筑物虽然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的设计,各部分虽独立,但也有长廊将其连接,这正是适合广州多雨季节的特点,即使在雨天,人们仍能在各间、堂自由穿梭往来,不受任何影响。另外,在每条粗壮大柱之下,无一例外地有一石趸垫承,这是由于受广东潮湿天气影响,避免木柱直接与地面接触而产生腐朽,真是极具心思。而以青砖为墙体,不但使整个建筑物在常年大部分时间炎热的南粤仍旧清凉,更体现了典型的岭南建筑特色。

漫步在这百年历史的岭南庭院,我不由得感到自己的渺小。作为家族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为自己家族延续和传承的义务,然而真正能留给后人给予警示教育的也就只有在自家祖祠内的支语片言。可就在陈家祠内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陈家先人留给后人的警语祖训,而更强烈的感受却是岭南文化留给世人的文化遗产和人文瑰宝。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