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中医问题随想

中医问题随想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5W 次

01

中医问题随想

最近几天,在微信里饭局中,竟然连续几次遇到相同的情景:大家都在真诚地盛赞中医。对于有些热议,俺忍不住也泼了几瓢凉水。

中医牵连到国粹,牵动着广大群众的复杂情感。中医粉中医黑互怼,动辄恶语相向、面红耳赤……这种事原本不宜说三道四。但作为一个人,也还要尽量活得明白点洒脱些。

我母亲的家族,其实是典型的中医传家。我的外公、舅舅及其长子,都是口碑还不错的中医。按说我没有道理对中医抱有成见。但常识如是说:不尽量排除情绪的干扰,则很难作出靠谱的事实认定、价值判断。

我相信中医能治很多病,而且有些名医良药,真可能具有奇功特效。毕竟,中医经过了几千年传承,系无数医者呕心沥血之大成,应当属于华夏先人留存下来的丰富宝藏。

我认为也必须正视:中医并不是科学。中医只是基于长期、大量实践而形成的经验累积,并不具备科学的要素,只能归类为一种医术。这种传统的医术,相比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医学,自然也就形态不同、差距极大。

02

很多年前,看到“黑箱理论”的介绍,俺竟然联想爆发:靠!这不就是中医吗?不过,人体并不是绝对打不开、看不透的黑色箱子。很遗憾扁鹊、华佗这么多神医,或不愿或不能,硬是无人去探出个究竟。

中医和西医,从开始就走上了不同的路。中医津津乐道、奉为至宝的经络及穴位论,迄今没有得到科学的证实。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说已然无需证伪,现代人都知道这无关科学。

中医在理论上,明显是存在硬伤的。严格说,古人的不少认知,只能划入玄学、巫术的范畴。

我却也不会否认人体存在经络、穴位的可能性。科学的未解之谜,委实太多太多。如果有人问:河图洛书、阴阳八卦、黄帝内经之属,会不会来自高人修炼的开悟、抑或上帝等未知高等智慧的神授?我也只能答:一切皆有可能。

我倾向对于未知的领域,秉持一种开放、尊重的心态。妄想以有限的科学知识,为无限的未知世界划定想象、质疑的禁区,那才真是狂妄、愚蠢之极。

然而不否认并不等于真相信,治病救人也不同于坐而论道。但凡“关天”的大事,容不得半点轻信与盲从,选择实践验证过的医学,肯定更靠谱更踏实。

03

许多人都很自豪:唯中医对人体疾病有整体观念、能标本兼治。看看那些西医,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简直弱爆了!

中医的全局观,本是传统思维固有的一种特色,只能说有利有弊。以此来自我表扬并踩踏他人,未免失之狭隘。须知,西方正是在细分门类的基础上进行观测、实验及研究,才产生了辉煌的现代科学。

中国式整体观,甚至也有严重的弊端。由此带来的中医特色,是说不出病理,说不清药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大而化之的含混思维,与科学精神正是背道而驰。

这种模糊的思维方式,也还制约了医疗行业的发展。由于不能量化、不易复制的特色,传统中医始终无法跨进科学的门槛,而且很难进行规模化推广,一直都是小作坊式手工作业,一直都靠师徒之间口耳相传延续香火,从未发展出真正的医院、医科学校……

当然,中式全局观肯定也有长处、不乏智慧。世界发展至今仍在路上、远非终点。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有可能真需要从东方寻求智慧——这类呼声在西方并不稀缺。祝愿中医及其整体观,有朝一日终能对接、甚至改造西方医学。

04

科学的重要特征是不断发展。中医的长期固化,也是它不在科学范畴的一种自证。

几千年来,中医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发展进步,今天仍要奉《黄帝内经》等古籍为宝典圣经。传统中医对于西方医学的诸多常识,包括细胞、细菌、病毒等等,纯净如一张白纸、从无点墨之污。如果没有西方科学的闯入,诚不知中医按自己的路径再发展三百年,最终能不能搞明白这些医学常识?

中医好像只知啃古、不懂创新。我不清楚,中医除了亘古不易的望闻问切,现代有没有发展出新的诊疗手段?也想不出,中医对于现代医学有过哪些重大贡献——屠呦呦的青蒿素算不算?

西医也有“放血疗法”通行的蛮荒年代,却没有裹足不前。在科学精神驱动下,从近代的青霉素、疫苗……到当代的各种高科技,医学的发展确实日新月异、硕果累累。人类籍此根本性改善了健康水准、生命长度。这些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刷新我们的生活观念。

西医主导医疗领域,并非人为的设计,而是时代的潮流。今日世界离不开现代医学的护佑,不然将出现文明大倒退;不然一场新冠疫情之类,就足以造成世界末日的惨景……

05

鲁迅对中医,曾作过相当刻薄的贬损:“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这种极端的否定,不符合生活常识,实难令人信服——我本来就反对极端的中医黑。

但也不能说,鲁迅对中医的看法,毫无事实依据。他从小就没少见识,老中医为他父亲开出的奇葩方子,要配何等莫名其妙的药材,比如原配的蟋蟀、敲破的鼓皮……

中医这种神奇特色,并不只是小范围的存在。相传中药界龙头老大同仁堂,前清时候推出过一款神药——五百两银子一粒的“龙遗丸”。此药无比名贵且抢手,乃因所用药材,含有皇上排泄之物也。

《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百科全书,记载的药材更加广泛而神奇,甚至囊括了裹脚布、钟馗像、磨刀水、猪槽中的水、尿坑里的水、坟墓上的土、粪坑底的泥、寡妇床头的尘土……书中还记载:人死后魂上天魄入地。上吊死者的脚下土中,类似木炭的即死人之魄,取来磨水喝能够镇心、安神魄、定惊怖癫狂。

中医及其典籍,包含了大量巫术、迷信等离谱离奇的糟粕。大约也只有极端中医粉,理性失落而情绪飙升,才会不加分辨地陷入盲从迷信、顶礼膜拜。

06

极端中医黑,无疑也错得离谱。事实上,中医至今仍有活力:中医院遍布大小城市,西医院基本设有中西医结合部门,中成药在国内外都有庞大的产业与市场……此外,屠呦呦团队受益于古籍《抱朴子》,以青蒿素让中国首次在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这也再次验证:中医是古人留下的丰富宝藏。

但中医的发展,似乎跳不出一个悖论:中医发展需要引进西医,引进西医必然弱化中医。这样发展起来,还算是中医么?

而中医的困境,恐怕也实属无奈:这些年来,真正的传统中医中药,究竟还保存了多少?源于中医的内生性发展,到底有什么成果?推行了数十年的中西医结合,是不是意味着一个不可逆的中医西化过程?

中医发展莫非真是无解之题?俺权当游戏,妄言一回又如何?先声明:当真者笑掉大牙惊掉下巴其责自负!

老庄答题:(一)明确定位:不要脱离实际,不要高目标高预期,不和西医争主导地位,专注于做好辅助治疗、调养身体就不错了。(二)突出特色:致力于传统中医的继承、开掘与发展,不唯大不唯多只求真,在中成药、养生保健方面小有所成足矣。(三)淡化中西医之分,强化科学精神,或为发展中医的根本之道。

07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中医以及哲学、诗歌、戏曲、绘画……等不同的分支。这些分支门类,既有共同的基因、相同的共性,也存在诸多不同、甚至处于不同的文明维度。

我曾经琢磨过: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各种不同,有些属于差异,有的属于差距。典型的例证比如:

——中餐对比西餐,就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餐饮特点到筷子与刀叉、碗与碟、方形餐桌与条形餐桌,应该不存在好坏优劣的问题。

——中医对比西医,当属传统医术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差距。很遗憾,在阴阳五行与现代科学这两种不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东西,只能分属不同的文明维度。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然而先要有清醒的认知,才能分辨这些传统中,应予抛弃、继承或弘扬的,分别都有哪些?又有哪些先天不足,必须从外部引进拿来……显然,对传统文化的简单肯定或全盘否定,同样都是莽撞、荒唐且有害无益的。

赞助商